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丈与方寸     
在北京西城一条小小的胡同里,有一处小小的平房,平房里有一间小小的屋子。这屋子有多大呢?据我目测大约是十市尺见方,就算是方丈之地吧!辞源说:“以笏量基地,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笏是古代用的手板,也就尺把长,我估计得没错,这屋子就这么小,要放家电器具怕是装不进几件来的。可是,就在这小小的屋子里,积聚着难以尽数的财富!它使我产生了一个问题,“方丈到底多大?”《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说:“舍利弗见此堂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维摩法问:‘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坐耶!’舍利弗言:…  相似文献   

2.
显现给多默     
显现给多默八天以后,耶稣的门徒又在屋里,多默也和他们在一起。门户关着,耶稣来了,站在中间说:“愿你们平安!”然后对多默说:“把你的指头伸到这里来,看看我的手吧!并伸过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膀,不要作无信的人,但要作个有信德的人。”多默回答说:“我主!我...  相似文献   

3.
点击恭维     
恭维是客套,是一种交际方式,但过度的恭维却不然。一、本质虚伪古时候,有个人宴请宾朋,对每个客人都恭维几句。第一位客人来了,他问:“先生怎么来的?”客人应道:“骑马。”这人恭维道:“啊!威武得很!”第二位客人是坐轿来的,这人现出尊敬的模样:“啊!堂皇得很!”第三位客人是坐船来的,这人换成一副风雅的面孔:“啊!潇洒得很!”后面的人知道这个人的脾性,故意拿他开心,“我是爬来的。”不想这人摇头晃脑的赞道:“啊!稳当得很!”接着一个客人干脆说道:“我是滚来的。”这人眯着眼叹道:“啊!悠闲得很!”——过度恭…  相似文献   

4.
夏夜梦游记     
夏末秋初,正所谓“凉生岸柳催残暑”的天气,周日一大清早,长河堂堂主料定今日闲来无事,把一壶绿茶沏上,搬了破旧沙发到“堂”口的丝瓜架子下坐定,手执闲书来看。正在消遣之际,忽有客来。不速之客往往是极熟之人,因此无需寒喧,便开门见山,云某处、某处、又某处,有盛世盛举,均盛况空前,可愿一同前往,一通云游。堂主答称,略染小恙,您自个儿去吧!客见状笑言,你个书呆子,今日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问何谓“精彩”?客曰:只拈出民谣八字就够。问哪种“八字”,客曰:“天天过年,夜夜新婚”,你懂么?堂…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之禅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与禅关于黄庭坚与禅宗的关系,读《五灯会元》就能深刻了解。其卷十七记载黄庭坚在晦堂祖心禅师指示下开悟,列为嗣法弟子的事情如下:太史山谷居士黄庭坚,字鲁直。以般若夙习,虽仕澹如也……往依晦堂,乞指径捷处。堂曰:“只知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公拟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恃堂山行次,时岩桂盛放,堂曰:“闻木犀花香么?”公曰:“闻。”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再拜之。①祖心禅师借用儒家的“吾无隐乎尔”句,用以说明无所不在,当…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笔者在北京参加了一次关于心灵拓展的培训。期间,训练师问学员;“自己家孩子最好,别人家的什么最好?”很多学员答道:“老婆!”训练师训活道:“嘴馋!难怪你们进步得慢,原来整天就瞅着别人家的媳妇!”接着郑重其事地告诉学员:“不是别人家媳妇最好,是别...  相似文献   

7.
深入教友,做好爱国会工作有一次,我们几个在爱国会工作的教友对王书楷神父说:“神父,我们给你提个意见,好吗?”“好,好!”“蒲圻市爱国会成立三、四年了,我们为教会什么也没做。你这么大年纪,该让我们帮你做点工作,好不好?”“你们拉家带小,为教会跑了不少的...  相似文献   

8.
培训班上,企业界的精英们正襟危坐,等着听管理学教授的关于企业运营的报告。门开处,教授走进来,矮矮的个子胖胖的脸,左手提着个大包,右手擎着个涨得圆鼓鼓的气球。精英们很奇怪,但还是有人拿出笔和本子,准备记下教授精辟的分析和坦诚的忠告。 “噢,不,不!”教授说道,“你们不用记,只要用眼睛看就足够了,我的报告将非常简单。” 教授从包里拿出一只开口很小的瓶子放在桌上,然后指着气球对大家说:“谁能告诉我怎样把这只气球装到瓶子里去?当然,你不能这样,嘭!”教授滑稽地做了个气球爆炸的手势。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教…  相似文献   

9.
有两个小幽默。 其一、A是面包厂厂长,B是砖头厂厂长。一天,A在法庭上怒火万丈地控告B:“你供应我们的砖头太软,简直就是面包!”B也立刻反驳:“你卖给我们面包太硬,简直就是砖头!”而法官意欲出出他们的洋相,就故意指着B问A:“他供应你们的面包简直就是砖头,是吗?”答曰:“是!”又指着A问B:“他供应你们的砖头简直就是面包,是吗?”答曰:“是。”法官又问:“真的如此?”两人答曰:“真的如此!”再问:“此话绝不反悔?”两人再次答曰:“绝不反悔!”法官立刻宣判:“既然如此,本法官郑重宣布,A立刻将B所…  相似文献   

10.
唐朝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力大无穷,恨天无把,恨地无环.天下无敌,战无不胜。一天行军至山顶,忽雷电大作,无所畏惧的李元霸勃然大怒,一边怒吼:“老天,为何老在我头上打雷?”一边向空中挥舞铁锤。随着一声霹雳巨响,李元霸当即被雷电打死。为何单单打死他一人?是上天惩罚他吗?从科学来讲,李元霸骑马置身光秃秃的山顶,手向上挥舞铁锤,刚好成了雷电导体,所以被雷击中而死。  相似文献   

11.
树大召民亦作“树高招风”。类似词语古已有之,如三国时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说:“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最早见于掸宗重要典籍《五灯会元》第十九卷“太平禅师法嗣·何山守狗禅师”:“同与游山偶到一水潭,悟推师入水,遽问日:‘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回:‘潭深鱼聚’。悟日:‘见后如何’?师日:‘树高招风’。”作为掸宗公案,自然可以启发思推,供人研究,并成为后代依凭之法式;但因机峰峭峻,见解玄微,令常人难解,而“树大招风”以俗语留传至今。从字面上看是说:树木高大了,容易受到风的打击,以此比喻人的名声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新春佳节,亲友团聚,你说我笑,好不热闹.读二年级的儿子也手捧糖果前来助兴,只听他大声嚷道:“吃大阳神峻,谁吃大阳神?”我一听话不对头,嗔斥道:“大过节的尽出洋相,你仔细看看.是‘大阳神’还是‘太阳神’?”儿子一本正经地说:“是十阳神’!不相信你瞧瞧!”我想:不会吧,太阳神的广告哪天不看三遍四遍的,别说太阳神三个字不会认错,就是商标图案闭着眼也能画出来,怎么会是大阳神呢?待我接过几颗糖果仔细一看傻了眼,堂堂正正的太阳神商标图案下,赫然入目的三个字无一不是“大阳神”。我只好苦笑,当初买糖果时只考虑到…  相似文献   

13.
自经读过这样一则排悟的故事:一名武土问某禅师:“真有天堂地狱吗?”“你是做什么的?”掸师问他。“我是一名武士。”他说。“什么?你是一名武土!”禅师叫道,“看你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个乞儿呢。”武生闻言大怒,欲抽剑发威,祥师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上...  相似文献   

14.
“哥哥你错了” 某年轻老板与一女士谈上了。他看到一本书中引用了“昧昧我思之”(语出《尚书》,“昧昧”是深思的意思)一句,于是把此句用在了写给女士的信中,他写成了“妹妹我思之”。女士回信只有五个字:“哥哥你错了!”老板想,喊“哥哥”怪亲热的,于是趁热打铁又去一信,意欲乘胜追击。谁知女士回信说:“既然你们商店打出那样的广告,何必找我?”原来此老板在广告中把“削价袜子”写成了“削价妹子”。 是谁骗人? 一位姑娘走在大街上,忽然遇到一个打扮挺时髦的男士前来求爱:“你长得太迷人了,我真心地爱你!”姑娘平静地…  相似文献   

15.
理诤 《佛教文化》1997,(1):32-33
一、时逢除夕,三个和尚与几位居士小坐闲谈。居士甲说:“学佛数年,颇有心得,但不知如何能达尽善……。”二、居士乙插言:[生于婆婆世界欲求尽善万不可能,但作一好人足矣!].三、甲:“何谓好人?”乙不能答转而求教于三个和尚。四、胖和尚笑道:“还请小师弟说一故事,士。何?”小和尚说:“古有一婆罗门名叫种德,自恃出身高贵,才貌俱优,傲视众人。”五、佛陀前去拜访,问种德说:“如何方可称谓标准婆罗]刁?”种德道:“血统纯正,学识丰富,五官端正,严守戒律,智慧通达。”也不丰合田就不符标准吗?*错,只是血统并不纯正…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1994,(4)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行,虽在吾边,壬。隔千里。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C即是妄,净。C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  相似文献   

17.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在社会生活中,心理饱和现象几乎随处可见。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人用手编织的草帽很漂亮,于是问:“买一顶多少钱?”“10元。”“如果我买100顶你们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买批发还更贵?”“编一顶我们很新鲜,编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编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啊!”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产失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除垢     
从乡下调到县上工作,一时找不到住房,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他的房子很小,也是个单身汉,两个人挤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但几天后,朋友就把做饭、洗碗、扫地等家务事全推给我,而且一副颐指气使的口气:“嘿,肥碗洗了,地板那么脏,也不扫一扫,邋里邋遢的!” “为什么该我扫?你自己咋不扫?” “当然该你做嘛!你想唐僧取经时,先是孙悟空挑行李,猪八戒来后,孙悟空就不用管了,这多明显的道理!”朋友半认真地说。 我心里很不舒服,气鼓鼓地回答:“别狂,我人在矮檐下,就是不低头,我又不是来当佣人的!”我只是忍着没说“你以前下…  相似文献   

19.
菩提一叶     
《佛教文化》1997,(2):6-9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佛教信众最常讲的一句话,便是“了生死”。生死为何了?何谓了?如何了?却不是人人都能讲得明白的。先说生死的距离。佛陀连续问了三次,都是一个问题:“人命在几间?”也就是问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有答“呼吸之间”的才得到首肯。这种对生死距离的度量,确实充满了睿智。“三分气在…  相似文献   

20.
前人小品有一则笑话,说一位年轻和尚与两位儒生同船赶路,两位儒生大小都是有点功名在身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流文化中人,自然一路意气风发、高谈阔论。小船不宽敞,那年轻和尚自觉地蜷缩起来,在一旁洗耳恭听。听着听着,他觉诧异,脱口请教:“听二位说,那尧舜竟是一人还是两人?”儒生答曰:“当然是一个人!”“那么──”,和尚又举出一位复姓(四字名)的历史人物,问道:“这是一个人吗?”儒生不屑一顾:“这都不明白?当然是两个人的名字啦!”年轻和尚笑起来,把脚舒舒服服伸展开来,道:“如此说来,且容小僧伸伸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