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禅学反思     
肖永明 《法音》2006,(6):26-28,29-33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这是太虚大师的论断,现在也可以说是一种共许共识。但是,什么才是禅的特质?就云里雾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流弊所及,当代中国纷纭出现的各种“禅”,呈现出一种泛化而又神秘化的趋势。一方面,似乎什么都是禅,禅泛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禅又似乎什么都不是,禅神秘到了无人能“会”的境地。如此泛化而又神秘化,不仅禅将不禅,而且会危及整个中国佛教的慧命赓续。现在,对于禅,是到了歧路问津、抉择源流、追本还原的时候了。一、关于禅的渊源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通常所谓禅传承之始,但这只是后来禅宗的一…  相似文献   

2.
禅是参悟的,不是说的。禅一落到“谈论”上,性质就已经变化了。中国士大夫品茗谈禅的时候,大多是无官可做或者有官无事做的当口;一俟有官可做,谈禅的心思就抛到脑后,要先去忙公务了。可见禅在谈禅的人那里,并不是头等大事,而只是人生的润滑剂,可以缓解失意的悲哀和愤怒。苏东坡“八风吹不动”而终于“一屁过江来”就是生动的例证。中国老百姓也谈禅。不过用的是通俗方式,“除死无大病,讨饭再不穷”庶几近之。而以上所说的禅,只能说是中国文化的“佛教化”而已,不能以真正的禅说来对待。  相似文献   

3.
看了《评禅外说禅》和《禅是被说坏的》两篇文章后,颇有一畅胸臆的念头,于是忙不迭地拟好了这个题目,但正要落笔时,却又犯疑了,反观一下,我有什么资格呢?我于禅有那么一丁点了解吗?实在是有一个“禅”来供我评说吗?自答曰:“无!无!无!”似乎这样一来,我是无话可说了。但是且慢!无话可说亦是有话可说。是不是禅我不知道,但还是不妨陈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恐怕不致大罪。永明延寿大师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后来的憨山大师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谈禅说禅者日多,而更有所谓“禅外说禅”者,以致形成了一种时尚。禅与佛法中六度之一的禅定是不同的概念,人们往往易将二者混淆。禅是所谓教外别传,是当年释迎以拈花一笑的方式传下来的,是离于语言文字的分别,认心印心,心心相契的。正因如此,虽然经过会昌灭法及五代战乱,佛教其它各宗派因教典亡佚而顿衰,禅风却能独盛。弹是不可谈不可说,而只能参的,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禅外说禅、神内说禅了”,因为一说便不是禅了。时下所谓谈禅说掸者多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某种安慰便求助于佛门,可是又觉得戒、定、慧三学太苦太烦重…  相似文献   

5.
禅,无一字可说,却又无数字说不尽,即空即有,可谓玄妙。如今以百家而说禅,自然更是妙笔生花、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直至妙不可言。张中行、李赓扬、释惟贤三位善知识先后发表妙论之后,有一位七年级的医科大学生颇有所感,将平素一些想法敷衍成篇,诚心奉献。今公之于世,望引起更多人的思索。方立天先生是著名佛学家,著作等身,名闻遐迩。先生对安祥禅的兴趣很浓,评价也很高,认真地写了一篇序加以阐扬。当然,其中有些观点恰恰是方先生自己所主张的。作为一家之言,对学佛习禅者一定会有裨益的。美籍华人桑继康先生的文章原载于赖永海学兄主编的《禅学研究》,对禅的领悟生动自然,真个是“道无不在”。因见彼刊印行不多,为使大众共赏妙章,特转载于本栏。“先斩后奏”,尚望作者与赖先生海涵。  相似文献   

6.
有一则故事: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老禅者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  相似文献   

7.
禅是一种生命学说。 禅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行为参照系和构设一种人生境界。它体现为个体伦常日用的心态体验,表露着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的人格理想。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命意识。 禅有时也认为外在的现象世界虚空而内在的精神本质真实,但它关心的并非是物质与精神究竟何为本质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的自我解脱以及这种解脱的实际体验。禅以为“真如”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源,是万有之中的真善美。人们一旦能与真如相契,就能消除尘念、烦恼,达到绝对自由的生  相似文献   

8.
吴明 《佛教文化》1996,(2):25-27
上面几期禅定漫谈中,我们概略地讲了如来禅和祖师禅,也就是由凡夫的禅而说到圣道的禅,又由小乘的禅而说到大乘的禅,又由渐教的禅而说到领教的禅。总之,就是由如来禅说到了祖师禅,愈说愈高,似乎已到极点。但是这些都只是显教的禅,现在要进一步说说密教的禅,也就是秘密禅。学密教的禅,一定要有学显教禅的基础,或者说要有显教禅的基本功,否则就难以“由显入密”。佛法是讲显密圆融的,但圆融不碍差别,修持还得有次第,才能如理如量。大家都知道,圆融显密,本不应分冷显密高下的,因为佛法是圆满具足的。但在修持过程中,为了教学…  相似文献   

9.
雷默 《佛教文化》1993,(1):11-11
“一石激起千重浪”,张中行先生的大作《禅外说禅》印行已非一日。至今尚未听到有批评意见,但张先生在本刊发表的《禅的“禅外说”》却引来不小的反响。惟贤法师是重庆市著名的大和尚,一位德高望重的佛学前辈,他便不顾酷暑高温、挥汗如雨,写了一篇《评〈禅外说禅〉》。见仁见智,本是十分正常的事,只是若干年来大家对批评与反批评都看得过重,特别是与政治挂了钩,闹得不辩则已,辩则必求一边倒,十分不自然,不舒畅。本刊如今偏要做个不偏不倚的东道,各路英雄尽可一展身手,倒要让世人将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看个明白,品个究竟。我们希望各方辩者都能畅所欲言,说个痛快;也相信各方读者都能独立思考,想个清楚。倘若有对批评的反批评或对批评的助批评,只要写得认真,论得精辟,一律欢迎。  相似文献   

10.
光阴荏苒,学禅六载.弹指而过。幸好得遇几位禅门大德,为我指了个入处,几经磨砺,得了个歇处,方知确有生死可了。了而不住,随缘自在。我由教入禅,由禅契教,复由教证禅,由禅归教,层层印证,又在尘俗中保任磨炼,方得踏实心安,说法也就真实无惭,否则,终是“光影门头之事”。我过去也落于知解狂禅,徒是口头爽谈,险些自误。我在《禅修次第论》中立“知解悟人,悟人见性,见性起修,回向净土,顿超上乘”五次第,这是我所走过的路。我学禅有两大殊胜之处:一是情上悟、情上觉、情上彻、情上了;二是修苦行。前者使我真正明白了佛阳…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期刊(1992.1—2)中,载有张中行先生写的《禅的禅外说》一文,他举出禅外说禅的四点理由:一、有怎样想就怎样说的自由,没有在禅堂参禅的麻烦。(不求参究但要弄清开悟所得是怎么回事?)。二、禅,作为文化史的一种现象,记述事实,分析因果,评定是非,只能站在禅外。三、禅境迷离恍惚,难于理解,必须使常人清晰易解,容易接受。四、有关史料问题,去伪存真,应站在禅外。其中心思想,如他说:“说禅,我站在禅外,以科学常识为依据,解释、衡量看似难解的种种。”他如何以科学常识解释禅。  相似文献   

12.
第一讲学佛的三大纲目去年本寺举行了第一次禅七法会,今年又到举行禅七的时候了。我们在座的有不少人参加过去年的禅七,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好象这两次法会中间没有时间上的距离,似乎这两次法会就是接着举行的。也可以这样说:不但这两次禅七法会,还有其它的法会,没有时间上的距离,即使同佛在灵山会上说法的那种情景、那种因缘,也没有时间上的距隔。所以,我们说一次法会的殊胜因缘,往往用“灵山一会,严然未散”来形容。我想今天请上善人聚会一处,在这里共同修学,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因缘。这一次掸七法会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  相似文献   

13.
礼虚皇”,词作得很文雅,其实说白了,这两句话说的就是“烧香磕头”而己。记得我刚出家之时,有好长一段时间对这“小事”有点“不屑一顾”,好像有点感觉那是俗家人为了求这求那才去干的,出家人身超物外,心香奉神,没必要做这些形式。当时恩师已年逾八旬,每天早上起来必定到每个殿堂每位祖师像前焚香跪拜,一年下来从不间断。我那时也就在一旁陪着、看着。四年前恩师羽化登真了,出于对他老人家的怀念,我也学着每天早上去烧香磕头。渐渐地,却让我悟出少许道理来,别看烧香磕头是小事,这里面的学问还大着哩。懂得这些学问,对于我们修行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求其放心     
从一九八六年我出版了《弹宗与中国文化》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年,这八年中我虽然把精力转向了道教的研究、文学的研究而没有再写禅宗的专著,但也零零星星地写了~些关于禅的书评、杂文、随感,翻译了一本铃木大拙的禅书,并编成了一本小品《门外谈禅》,注译了一本《祖堂集选》,在这些零散断续的工作中,有一个念头始终困扰着我,甚至可以说像一个梦魔在纠缠着我,就是如何修正我那本《禅宗与中国文化》的过分情绪化、观念化的立场和视角,这并不是“悔其少作”的意思,那个时候思潮所笼罩的人都会受到那种焦虑的影响,既不必后悔也毋…  相似文献   

15.
王丽心 《法音》2001,(8):52-52
本刊讯 7月20日,河北赵县柏林禅寺隆重举行第九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来自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青年学子聚会一处,参加为期七天的学修生活。河北省政协、省民族宗教事务厅、赵县党政有关部门领导及赞助夏令营的香港旭日集团、北京荷塘月色素食餐厅的代表出席了开营仪式。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柏林禅寺方丈、夏令营总导师净慧法师首先讲话。他说,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已经十年了,“生活禅夏令营”也办到了第九届,它架起了一座佛法关怀大众、大众认同佛法的桥梁。这是佛法传播的需要,更是社会…  相似文献   

16.
《阴 符 经 》中 所 蕴 含 的 生 态 智 慧 十 分 丰 富 。 这 些 “贼 盗 ” 之 机 、 客 观 规 律 的 ,并 且 通 过 努 力 还 可 以 因生 态 智 慧 又 主 要 是 通 过 其 所 建 构 的 旨 在 谋 求 天 人 和 而 循 之 。 从 “认 识 ”规 律 到 “因 循 ”规 律 ,不 是 自 然 而谐 、“三 才 ”相 安 的 一 系 列 原 则 、方 法 体 现 出 来 的 。 这 然 、与 生 俱 来 的 ,而 是 需 要 通 过 人 的 不 断 努 力 、不 断一 系 列 的 原 则 要 求 ,对 于 我 们…  相似文献   

17.
“参究念佛”是否为“禅净双修”法门,古来佛教大德多有争论。憨山德清主张“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净归禅。蔼益智旭则认为“参究念佛”只是禅宗法门,非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禅归净。  相似文献   

18.
奉主名     
信徒祈祷完毕时总说:“奉主名求。”于是有人以为这好比是“盖公章”,只要末了说了这句话,任何祈求就必生效。 耶稣确曾说:“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约14:14)但这“奉主名”绝不是“贴标签”,而是  相似文献   

19.
“禅”全称“禅那”,意是“静虑”、“思维修”、“摄念”等。在印度,主要指坐禅冥想的实修功夫。到了中国后,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命体验。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胡适说:“禅宗是一种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佛教史上一个很伟大的运动,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革新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革命运动”。其旨在通过禅的修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南怀瑾先生说:  相似文献   

20.
本期“禅话百家”可谓别开生面,很有意思。两篇文章,头一篇是科班出身的博士对于彼岸著名禅者新著所作的述评,而后一篇则出自于藉藉无名的荒江野老之手。最初拿到这两篇清样,浏览一过,忍俊不禁:前篇如同京城鸿儒之作高头讲章,讲究条理严谨,望之俨然肃然,后篇则直似到江南苏杭一带听评弹(作者居江浙乡间),但见低眉信手续续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似无叙述之规范,略有音韵之美感,还用古人的话比拟就是:即之也温。编者特地说明:如此安排,并非完全巧合,只因痛感所谓中国“禅话”,明清以来数百年间慢慢地变成只听到一种声音——就文人在那里把玩甚至无病也呻吟,而真正活泼的、启迪智慧的“禅话”却越往后越稀少了。那么这禅话的本来面目如何才能恢复起来?在这方面台湾如耕云先生者早已纷纷探索,发表了自己的禅话,大陆目下亦方兴未艾,而最需要的恐怕仍是充满个性、有真见地的声音,而此种声音须多向民间寻觅。编者云,梦娃之文,即属此种尝试,不知读者以为如何?将及截稿前,又收到君冈先生的“有感”,不禁心生谢意:这对于读懂、读透本期封二赵朴老手书,良有裨益,是及时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