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作为大师级的画家,黄永玉创作了很多经典之作。在他看来,每个人生活的实质也许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对待生活的一颗心。弘一大师曾倡言:"处世须带春风。"少年黄永玉遇到大师时恰恰相反,简直浑身带刺。当时未满17岁的黄永玉在福建一座庙前玉兰树上摘花,弘一法师在  相似文献   

2.
正著名画家俞仲林的一幅《牡丹图》被人买走。过了两天,那位买主要求退画。俞仲林问其原因。那人说:"那图上有一朵牡丹花正好画在边沿上,只有半朵。人们都说这叫‘富贵不全’,不吉利;要么退货,要么减价,我总不能把‘富贵不全’挂在家里呀!"俞先生听完后,故作惊讶地说:"哎呀!我可没想到您叫它‘富贵不全’。我在动笔之前,可是按‘富贵无边’来构思的,您愿意退就来退吧。"对方一听:"噢?是‘富贵无边’啊,不退  相似文献   

3.
张连修 《美与时代》2004,(12):16-17
"曝一曝记忆遂毙了千载书虫/我的阳光是一卷'谈龙'"。从零下10几度的大平原到零上30几度的南海之滨,两天两夜的火车,我的阳光是李辉的一本《黄永玉·走在这个世界上》(大象出版社2000年9月版)。黄永玉的新照片和老照片,《永玉六记》收录和未收录的漫画,配以李辉诗意的叙述、亲友的精当的点评、黄永玉妙语连珠的自白,读得人"远兴直穷高处望"、"千里江陵一日还",已然完全忘记了是在车上。  相似文献   

4.
择善     
正古语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萨特也说:"我们绝不能选择恶。我们经常选择的是善。"几千年来,人类之所以崇尚真善美,是因为还有假恶丑。美,一定离不开真善。真,本身就是伟大;善,也足以和伟大相媲美。善,不单单是理论,更主要是实践。善心,可以点亮心灯,是心灵美;善行,可以使心灯长明,是行为美。只有善良,才能包容,才能宽恕,而在人类生活中,包容和宽恕有时可以产生奇迹。  相似文献   

5.
正被称为"画坛鬼才"的著名画家黄永玉,无论其画作,还是日常生活,都充满幽默和情趣,而且其幽默不动声色,透着一种不经意的"冷"。从政如踢球黄永玉一生轻看功名,不入仕途。谈到从政,他说:"从政犹如踢足球,关键要有几个漂亮的进球,漂亮的射门。还要传几个好球,让别人也进球。只不过进球的过程中要避免踢人,还要防止被人踢,更要提防背后踢过来的脚,这一脚,可能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相似文献   

6.
引言 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出现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可具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譬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李公麟的《维摩诘像》以及李唐的《采薇图》等,都是人们熟知的人物画作.然则关良与林风眠等大师们却别树一帜地在画幅中为戏曲人物留下了主体地位,也正是这个独特的视角开创了中国"戏曲人物画"[1](以下简称为"戏画")的先河,为绘画主题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之于戏曲,"戏画"的出现亦是有着非凡的意义,其不仅能用静态的"瞬间"重构动态的舞台行为,更是将"不可复制"的舞台演出永远定格并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7.
趣味楹联     
正和尚觅对古代有一和尚,能诗善画。有一天,他画了一幅荷花,并在上面题一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欲觅一下联。此上联无论正念、倒念音都相同,但意思不同,要想对好下联,实属不易。终于有一天,有个翰林给他对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一书一画,内容高雅,可谓珠联璧合,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8.
正女孩手握发烫的电烙铁,在麦秸秆上熟练地点画着,随之,小小的工作室内一阵阵麦香沁人心脾。几个小时后,一幅栩栩如生的牡丹花图大功告成,她打开手机快手App,通过直播向大家展示这幅作品,这个作麦秸画的女孩就是"90后"杨丽丽。一个偶然的机会,杨丽丽结识了麦秸画,从此她便与麦秸画结了缘。她没想到儿时家乡司空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大画家黄永玉年轻时命运多劫,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卖过苦力。文革时,他还因画了猫头鹰遭受批斗,一大家子被赶到大杂院角落的一间  相似文献   

10.
正起居室的墙上,挂了一幅画家朋友陆咏送的画。画面上是一只丑丑的毛虫,爬在几株野草上,旁边有陆咏朴素的题字: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我很喜欢这幅画,那是因为美丽的蝴蝶在画上已经看得多了,美丽的花也不少,却很少人注意到蝴蝶的"前身"是毛虫,也很少人思考到花朵的"幼年时代"就是草,自然很少有画家以之入画,并给予赞美。当我们看到毛虫的时候,可以说我们的内心有一种期许,期许它不要一辈子都那样子踽踽独行,而有化蝶飞去的一天。当我们看到毛虫的时候,内心里也多少有一些自况,梦想着能有美丽飞翔的一天。  相似文献   

11.
窗牖之美     
正窗,也作"囱""通孔",即通风和采光。《说文解字》中有:"在墙曰牖,在屋曰囱",也就是说,牖和窗意义相同,但位置不一样,窗专指天窗,是开在屋顶上的,而把开在墙壁上的窗子叫"牖"。到了后来,窗和牖的区分不甚分明,以至于渐渐通用。一扇扇造型别致的窗,给人以美感。看荷兰画家弗美尔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取名为"敬"。画面中,河水清澈透明,缓缓流淌,河面上渔船点点,自由抒情。河的两岸杨柳挺拔,苍翠欲滴。河坡下是一片低洼的田野,稻谷吐穗,丰收之喜弥漫。整个画面是一幅乡村风景美图,与"敬"这个主题怎么也拉扯不上关系。弟子观摩画作几天,苦思冥想,不得要领。于是问画家,这幅画里到底藏着何种玄机。画家对满脸疑惑的弟子解释:"‘敬’的初文即‘苟’。清代学者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提到:‘敬’警也,恒自肃警也。敬有戒谨义,苟训急敕,敕  相似文献   

13.
1940年4月的一天早晨,居住在北平的画家齐白石起床后,在院子里活动了一会儿,便走进了他的画室。他把昨天画完的一幅菊图,左看看,右瞧瞧,提笔改动了几处,觉得没有什么毛病了,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齐白石非常喜爱菊花,一生画了不少菊图,而且在设色上十分讲究,最常见的是粉红和正黄两种。而他新画的这幅菊图,却用的是朱红,中锋淡墨双勾,两笔一瓣,用笔灵活而有力。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大画家黄永玉年轻时命运多劫,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卖过苦力。文革时,他还因画了猫头鹰遭受批斗,一大家子被赶到大杂院角落的一间小屋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相似文献   

15.
正古人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年届古稀,夕阳虽好,也已岁近黄昏。无论你如何不服老,而事实上生命的细胞每天在加速衰老。故桑榆晚景,如何清醒而理智地"舍鱼而取熊掌",应是人生的最后一道选择题,一幅稍纵即逝的"沙画"。选好了、画完了,或许你才能博取人生最后的圆满;倘若选错了,抑或不屑一画,则恐怕要留人生的遗憾于身后了。  相似文献   

16.
树木图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因为孩子们都见过树,且见过不止一种树,他们可以从所见过的树中自由地挑选能反映自己心理意象的树。作者在咨询中所用的画两棵树的技术,是法国心理学工作者斯托勒"画四棵树"技术的变形。斯托勒让作画者画四幅画。标准程序是这样的:准备好四张A4白纸,削好的4B铅笔,但不使用橡皮、直尺和圆规。第一幅画的指导语:请按照你的想法,画出一棵树,不要画松科的树。当作画者画完第一棵树之后,把这幅画收起来;然后再给作画者一张A4白纸,并且给出第二幅画的指导语:请按照你的想法,画出一棵与之前不同的树,不要画松科的树。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1)
<正>拉斯金(John Ruskin)说:"伟大的民族以三种手稿撰写自己的传记:行为之书、言辞之书、艺术之书。我们只有阅读了其中两部才能理解它们中的任何一部;但是在这三部书中,唯一值得信赖的便是最后一部。"[1]以画记史,寓史于画,《顺治帝迎接五世达赖喇嘛图》作为清代西藏重要的历史题材壁画,直观再现了顺治帝在北京南苑迎接五世达赖喇嘛的场景。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9,(12)
<正>1909年,德裔美国汉学家劳弗尔(Berthold Laufer)在陕西西安购得《中国风圣母子图》。1910年,劳弗尔将此画带到芝加哥,此画现藏于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画中圣母正面站立,赤足,头后有红色圆光,怀抱耶稣;耶稣身着红衣,目视圣母。此画落款"唐寅",但是"唐寅"二字的落款之处,底色泛白,劳弗尔认为这个落款是改写的,说明此画不是唐寅所画。有学者称此画为"唐寅"款白衣圣母像,而劳弗尔称此画为"中国风圣母子图"。  相似文献   

19.
清风入室     
正作家汪曾祺在一篇文章中说他曾见过一幅古画,画中有一间茅屋,一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欲放到几案上。画的题款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闲暇无事,我上网搜索这张古画,居然搜到了。画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古画,因为作画者高峻是清末民初人,只能算是近现代画家。画面主体是几座寒山,山脚窝着一间茅屋,茅屋里的场景  相似文献   

20.
正几天前,文友阿明和我在微信上聊天。他说:"大学毕业后,自己在上海挣着刚够房租和生活费的工资。这次过年回家,看到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要么结婚生子,要么有稳定的工作。"我说:"要不你也留在家乡别回去了,让你父母想办法给你托托关系,谋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阿明叹了一口气:"他们啊,根本不关心我,再说也没什么关系。"我分明听出阿明言语间对父母的不满,说:"或许他们比你还急,只是无能为力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