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后人解为闲逸、高雅之趣,这当然没错。不过,如果联系此诗的创作背景、陶渊明的其他写菊作品,以及前代及当时的习俗,我们就会发现,陶渊明钟爱菊花有着更为朴素的动机:他希望通过服食菊花,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从而缓解时光流逝、生命衰老带来的精神苦闷。从这个意义上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悠然",其底蕴却是颇为悲凉的生命感叹。  相似文献   

2.
菊花误     
正菊花素有"君子"之誉,傲霜斗雪,不合流俗,故被赋予凛凛人格。文人赋诗题咏,画家泼墨挥毫,都要表现菊的孤高标举。菊有共性,人有个性,于是,就有了"菊官司",姑且称之"菊花误"。《西清诗话》记载,王安石曾写了一首《残菊》诗:"黄  相似文献   

3.
正我到江西去旅行,想在陶渊明的民宿住一晚上。那样的夜晚,小灯寂寂,叶片宽鲜,香气清洁。深秋,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我站在民宿的篱笆墙边,见一簇簇紫的、白的、黄的菊花长势可人,缓缓地抬起头,可见草木茂盛的南山。东篱和南山,这两个词,都表示方位,古人的柴扉大抵朝南开的,东篱在左,南山就在不远的东南方向,隐隐的青山。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颜色的偏好,恰如一句俗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勉强,也不矛盾。而颜色与时光与年龄却纠缠不清,人在颜色里成长,也不知不觉地在颜色的时光里回归。小孩子都钟爱冰糖葫芦。不只是那酸酸甜甜的诱惑,真正吃起来,也不过是浅尝辄止罢了。最勾起心里痒处的该是那一串鲜亮的大红,粲然绽放在寂寞的胡同里。那"卖糖葫芦"的悠长调子,一声又一声,在红色的芬芳里回响。最初入学读书时,很知道勤奋。不为别的,单就是讲台上的  相似文献   

5.
正渐入深秋,萧瑟的秋风带着一丝丝苦雨笼罩着大地,曾经鲜艳夺目的百花纷纷变成片片落红,斜落、沉积在畦垅间,道路旁,大自然原本繁华的外衣在秋风的摇曳里,一件件掉落了。这时候,菊花却傲然昂首绽放了,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千多年前,唐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一首咏菊的诗:"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我赞同  相似文献   

6.
大师品菊     
正"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不畏霜寒,独自怒放于秋风落叶之后,与梅、兰、竹一起合称花中四君子。菊花以其高尚的情操和脱俗的气质倍受世人青睐。在这深秋时节,欣赏大师品菊,可以陶冶身心,启迪心灵。老舍先生的菊花神韵清奇,沁人肺腑。在《养花》一文中,老舍写自己与菊花为伴,共计养了一百多种,三百多棵。每到秋天,竟可以举办小菊展。菊花培育期长,要整整伺候一年。因此,  相似文献   

7.
正闲读诗书,竟羡慕起古代的文人来。据说,吟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千古名句的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在故乡筑舍种菊,把酒吟诗,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为避"安史之乱"的杜甫,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交游赋诗,写出无数精彩的诗作;自号"稼轩居士"的南宋诗人辛弃疾,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他筑稼轩,种稻田,过着自己无限向往的躬耕田园生活……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山水田园无疑是他们的心灵归宿地,我不由想到了我的故乡,想到故乡的老屋,那也是我的心灵归宿地。老屋门前有一片竹林,那青皮竹像高挑的仙子,  相似文献   

8.
1940年4月的一天早晨,居住在北平的画家齐白石起床后,在院子里活动了一会儿,便走进了他的画室。他把昨天画完的一幅菊图,左看看,右瞧瞧,提笔改动了几处,觉得没有什么毛病了,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齐白石非常喜爱菊花,一生画了不少菊图,而且在设色上十分讲究,最常见的是粉红和正黄两种。而他新画的这幅菊图,却用的是朱红,中锋淡墨双勾,两笔一瓣,用笔灵活而有力。  相似文献   

9.
人淡如菊     
正是花必有色,且大抵有香,可以说,花是植物的升华,花开必为张扬,是花就必不能淡。淡的是人。人淡如菊,其实是菊淡如人。人或有以此意为名者,或曰淡人,或曰淡如,言外隐着一个"菊"字。《诗品》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都是经历后的静水流深、绚烂后的平淡安妥,萧疏如秋林,静闲如秋云,就如爱它的陶令。陶渊明不是开始就归隐的,他在失望后离开了,在那年的东篱,一丛菊安静地开着,像  相似文献   

10.
绝妙的棋联     
自古以来,有不少与象棋有关的奇闻趣事流传至今,而其中的棋联,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从前,有姓高、伍的两位先生,坐在古槐之下对弈。姓高的先生提议说,下完棋作一副对联如何?姓伍的先生略加思索,就先出了上联:"一堂古屋,龙不吟,虎不啸,花不芬芳鱼不跃,哭煞蓬  相似文献   

11.
刘振义 《天风》2006,(21):26-27
花卉中那些预表枯桃教会众父老弟兄姊妹们那憨厚热情爱主的紫菊.那些预表众肢体同心合意彼此相爱的千头菊,都使我羡慕敬佩极了。我深爱菊花,更愿做这花卉里的菊花。  相似文献   

12.
《梅花三弄》天地悠悠,四野苍茫。一管洞箫,划破天籁,雪花纷纷扬扬,飘落而下,无数的寒鸦,惊飞苍穹。一朵笛韵里的芬芳蓦然绽放,沁人心脾,幽香弥漫,于天寒地冻的季节里缕缕飘来,层层渲染着、氲氤着。此刻,你就是那个身穿长袍,站在院落里痴情的书生,你多情的手指翩翩起舞,沉浸于内心的宏大里,沉湎于往事的细节里,沉醉于未来的憧憬里,陶然地制造着距离——一段美丽与古典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正我偏爱菊花。院子里长了两池菊花。开得早的一池,俗称"万点黄",沾点野气,花玲珑而金黄,成百上千朵铺展开,很有气势,初冬的小院欢快而芬芳。另一池里只是两小盆波斯菊,一紫一黄。去年,我是在路边把它们请进家的。好像那天心情很好,下班的路上,看见许多卖菊花的摊点,想买的念头车轮一样滚动不歇。直至  相似文献   

14.
正从前,几个秀才外出踏青赏景,偶见一片泥路上有鸡犬足迹,其中一个秀才不禁吟出一上联:"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但众秀才思索良久,仍无言以对。此时,路旁一牧童脱口续了下联:"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众秀才一听,击掌赞叹。古时,有个自恃才华不凡的秀才,要和解缙对对子,便出一上联:"马过木桥蹄打鼓。"话音刚落,解缙不假思索吟出下联:  相似文献   

15.
观花     
正观看一朵花久了,会从内心里散发芬芳,会觉得自己也在慢慢绽放。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柔软的心慢慢打开,像一个精灵一样飞起来,飞在百花盛开的季节。我情愿自己也是一朵花,即使是路边的小野花,也有狂放的生命体验,也能给路人带来愉悦。有智者说,千万别做花,花朵最大的悲哀是闻不到自己的芬芳,那岂不是天大的憾事?可是,如果谁都不做花朵,哪有怡人的香  相似文献   

16.
与菊为邻     
正深秋的菊花仿佛怒了,怎么看,都有一些忧国忧民的意思。与菊为邻,与一朵会发怒的花朵做邻居,当真要收拾好自己的心情,不然遁入喜怒无常的怪圈,一下子便会失去自我。看怒放的菊花,会想到钟馗,水墨画的,没有挂在墙上辟邪,反而平铺在花圃里,这得斩杀多  相似文献   

17.
清朝金陵有一女诗人曾赋诗云:"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当时有位名叫龚炜的道友认为后一句用字似有生硬之嫌,提议去掉"别"字的右半边,将这一句改为"东篱另染一枝花"。众人皆称其改得绝妙,该女诗人遂认龚炜为"半字师"。  相似文献   

18.
出城几里     
正从前的城池不大,出城几里,便是乡村,草木深深,闻得庄稼植物清香。宋人邵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痴迷于城外的草木芬芳,晚清诗人高树,在鹅坊的墙壁上题诗,"出城二三里,林木喜苍蔚。地无市廛声,茗有沙泉味。"他坐在寂静的乡间林木深处,一杯  相似文献   

19.
正元宵吟灯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  相似文献   

20.
雪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瀚的诗海中,文人墨客不惜笔墨,给雪冠以不少美名,别有情趣:六出雪呈六角形状,便称之为"六花"、"六出",如唐代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唐代高骈的《对雪》诗:"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宋代楼钥的"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元代白朴所吟的"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