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始创的墨家学派和儒家被并称为"当世之显学",可见当时其影响之深远.为了阐明自己的思想,他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些主张进行了分析,但对"天志"、"明鬼"、"非命"这三个观点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分析墨子宗教思想的还很少,而且在他们的分析中还认为"非命"与"天志"的观点相对立,从而得出墨子的宗教思想具有矛盾性的结论.笔者以为这一结论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主张"非乐",他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九有之所以亡者,徒从饰乐".他对当时贵族阶层无视人民的生死而不厌其乐的享乐行为给予了尖锐的揭露与抨击.墨子的思想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进步性.但墨子由此走向了一个极端,从极端功利的角度出发对音乐进行了彻底否定,完全排斥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性.这也是墨子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总的来说,墨子丰富和深刻的音乐美学内涵,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是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3.
墨子的“非命”论不是一般地否定命定论,而是以“天命靡常”的命不定论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的“不可损益”的命定论,墨孔的分歧是天命思想内部不同观点的争论。墨子“非命”而“尚力”,倡导“强力而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但不能认为这种观点就是唯物主义的。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明鬼”是一个完整地宗教世界观思想体系,并不存在矛盾。墨子的“非命”论上承夏商周三代的天命鬼神观念,下启战国后期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论和汉初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中国古代宗教世界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4.
鹿建柱 《管子学刊》2006,(4):94-96,112
墨子是小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代表,却是一位卓越人物。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强国谋略、治世之法对后世影响至深,他所提出的以“兼爱、非命”为中心思想体系的学说可与儒家学说“仁义、礼乐”相媲美。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古代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从墨子背景谈起,着重论述了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容,以及与“节用”的经济学说和“兼以易别”、“禁恶而劝爱”的政治思想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墨子社会组织思想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社会组织思想琐论刘晨之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学派以其思想的唯物性、人民性、实践性而独树一帜,特别是它关于社会组织思想的许多观点,至今对我们还颇有启发。“兼爱”与“互利”是墨子社会组织思想的基础。墨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祸篡怨恨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  相似文献   

6.
“三表法”是墨子认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而“尊天”、“事鬼”则是墨子的社会思想或宗教思想。就思想进路言,前者是后者的认识论基础;但是,如果对墨子的前后两种思想进行比较,人们又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现象──前者显然带有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而后者则无疑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性质。如何看待墨子思想中的这种矛盾现象?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一)所谓“三表法”,亦即墨子在《非命上》说:“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  相似文献   

7.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旧的生产关系趋于解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建 立,社会处在一种无序状态。面对这种局面,当时的有识之士开出了各种救治社会的药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克己复礼",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出"小国寡民",以韩非为 代表的法家提出"严刑峻法",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提出最具伦理色彩的"兼相爱、交 相利"的社会政治主张。 一、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涵义 墨子是一个手工业者出身的知识分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深刻的 认识。他认为当时社会的一切动乱、祸害、灾难、罪恶都是因为不"兼爱"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从“非命”到“天志”——论墨子神学观念产生的必然性沈顺福“非命”与“天志”作为《墨子》一书中的两个标题,显然代表了墨学理论的一些主要论点。这两个论点,从其直接的含义看,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共同存在于我国古代的一种典籍中,只能有三种解释。其...  相似文献   

9.
刘玉明  戚俊杰 《管子学刊》2002,(2):50-56,80
墨子的战略防御思想涵泳广泛、深邃宏富 ,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墨子是伟大的人民思想家 ,其思想与行为都是为着国家与人民的。他反对诸侯国间的掠夺战争 ,渴望和平 ,主张“兼爱”、“非攻”。然而 ,美好的理想虽然是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的升华 ,它对于那些饱受苦难的人们也不能不生成巨大的魅力。不过 ,理想不等同于现实。墨子反对“不义攻国” (《墨子·非攻下》 ,下引此书只注篇名 )的掠夺战争 ,而战争的频仍却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墨子不仅具有美好的理想 ,渴望和平 ,主张非攻 ,而且更能…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11.
墨子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张俊相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出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孙诒让:《墨子间诂·辞过》。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政治伦理文化遗产。墨子对“昌”与“亡”的理解,本于他对人的深刻认识。他从劳动人...  相似文献   

12.
墨子认为人一开始都是心理利己主义者,但他同时又要求每个人去追求兼爱的道德理想,然而这种兼爱并不是人们在动机上所具有的,所以墨子为兼爱提供的根据与保证都是外在性的,同时,墨子的伦理思想也存在着将兼爱还原为自爱的危险。儒家所讲的"亲亲之爱"是解决墨子伦理思想内在困境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墨子的天志思想的核心主要在于"义"的概念上,他对于"义"的概念进行了新的构建。墨子认为"义"是一种秩序的表达,这种秩序源出于天,它规范着整个宇宙世界,是"天下之义"。这种秩序还体现出了原始的自然法原则,置入了深刻的社会正义的诉求。墨子认为实现"义"的方式就是要"顺应天意",不要违背上天的意愿,也就是说要遵守上天所定下的秩序,各司其职,天下就能够大治。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7)
正基督信仰自从入华后,就与中华文化产生了碰撞、交融,既有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珠联璧合"的美好佳话,也有"礼仪之争"的剧烈冲突。在中国先秦诸子中,墨翟颇有特色,他的学说在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虽然在秦汉后逐步衰微,但其思想却流传至今。现任深圳墨门书院副院长、厦门墨客书院院长,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的黄蕉风博士,长期致力于耶稣与墨子的比较研究,让我们倾听他归信基督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墨子思想以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可以为我们解决家族制企业面临的文化困境提供有益的借鉴。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兼爱"思想应成为家族制企业文化转型的核心价值目标;"尚贤"是家族制企业文化转型的重要立足点;另外,墨子思想及其本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管理者自我完善的楷模。  相似文献   

16.
持续学习     
正日常生活演绎出的理性读墨子,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思想、观念完全立足于现实生活、日常实践。他的书中充满了木鸢、车辖、咫尺之木、方圆、规绳、陶者、穴师……这类市井话语。他有名的"所染"开篇即是,"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中抽象出普遍的道理,并运用到历史现实中去。"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  相似文献   

17.
吴廷翰是明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他在自然观、人性论、形神观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而精深的见解。他从人本身出发,探讨人在发展、养成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同时又在元气唯物论的基础之上围绕着人自身阐发了他的无神论思想。吴廷翰的学说对当时流行的种种有神论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也对当时盛行的鬼神迷信与宗教神学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命不是一个现成的东西,而是天人授受之际的那个发生。天之授,命也;人之受,义也。义是命之义,义之所据即在命中;命是义之命,天之授须人之义方成其为命。如此,人非创造命,亦非命的附属品,而是命的生成的必要条件。此之谓"义命合一"。  相似文献   

19.
1842~1843年间,马克思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与他人进行了大量通信,借此考察了当时德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剖析了"庸人及其国家"体制,清理了与先贤和同道之间在思路和策略上的分歧;进而显现出"思维着的人"对被其称为"愚人船"的德国命运的思索,以及为寻找新的社会变革之路所遭受的磨难和艰辛抉择的心路历程。这些通信引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观点,如:人与制度、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塑造;"坏的政治"对哲学思维和思想生态的破坏;沉溺于思辨和自由、一味激进地批判和鲁莽地行事将一无所获;不能满足于现实的"时针的运动"、要更在意"分针的运动";等等。这些论见构成这一阶段马克思思想发展最精彩的篇章;就是在他以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它们也没有失却光芒,更不曾被抛弃,而是构成其思想前后相续的一段"彩练",以及他毕生社会批判的价值前提。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当代德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哲学体系中,这些论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卓识和建构。  相似文献   

20.
《墨子·鲁问篇》载:“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誉)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蛊,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鲁国的君问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读书,一个喜欢把自己的钱财分给别人。你看哪一个可以为太子?墨子说:这也很难确定,他们也许是为了赏赐和名誉而这样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