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知音之交——伯牙子期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有一天,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能想到。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后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相似文献   

2.
《高山流水》 我是“钟子期”,那么谁会是那个“俞伯牙”? 我看到了流水奔腾之状,恰如你我的内心,汹涌地穿越人类喧嚣寂寥的轮回,我仿佛置身于过去与未来之间,在冥冥之中寻找着一种缘、一个人或是一件事。  相似文献   

3.
正一《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故事,题为《公鸡和宝玉》。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他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粒好。"二一个小男孩和父母去农场,  相似文献   

4.
正老家有句俗话,叫"见好就收"。意思是说,一个人获得了某种意想不到的物质利益或荣誉之后,应该知足,不要再生贪心。我的老乡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威望达到了一生的顶峰,许多人劝他做皇帝,这些人中有他的部下、挚友甚至亲弟弟,但曾国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毫不犹豫地解散了大部分湘军,以换取慈禧太后的放心。他是懂得"见好就收"的。盈满则亏,懂得见好就收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朋友     
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里,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份机缘,若能在相遇时相知,进而意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 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从古至今,传颂着多少关于朋友情谊的佳话:俞伯牙和钟子期、阮籍和稽康、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珍惜朋友的人,他的人生就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充实。很难设想,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的人,在人世上活着还有多少意义和价值。 台湾诗人余光中把朋友分为“四型”:高级而有趣型、高级而无趣型、低级而有趣型、低级而无趣型,这说明朋友是有优劣雅俗之别的。可有的人在社会上交朋友比买个纽扣还随便,…  相似文献   

6.
化解的力量     
敌视父亲20多年的女儿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痛哭不止。有人问她:"你是不是还很恨父亲呢?"她回答说:"我早就恨累了啊!"人生在世,就是被许多爱恨情仇紧紧束缚。人生要求得解脱,必须懂得自我化解。那么,人生要化解什么呢?一、化解危机。所谓"人在家中坐,危机四面来",人生哪个地方没危机呢?把房屋建得坚固一点,就不怕龙卷风;住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就有邻居可以守望相助。依此类推,凡是会造成危机的人、事、时、地、物,都要事先防范,才能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7.
从书中一开始就设计的神话故事来看,《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本悟道的书,书中用种种神话象征,旨在点出宝玉--这块无才补天、被弃置在青埂峰下的美玉顽石、幻形入世,经历人间至乐与悲苦的磨炼,终于完成其人间的学习之旅,成为名符其实的"宝玉",最后回归太虚真如境地。这一历程又扯出了许许多多冤情孽债的女子,一起投胎入世历劫,由她们向世人示现"色空情幻"的最终彻悟。 一、幻形入世--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宝玉被警幻仙姑称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这"淫"字着实把少年的宝玉吓了一跳。其实警幻所谓的"淫",不同于一般"皮肤滥淫的蠢物"乃是"天分中生成一段  相似文献   

8.
1983年第5期的《中国语文》上刊登了李芳杰同志《“畸零人”?》一文,文章认为“‘畸零人’一词的新造值得商榷。”共实,“畸零人”一词并非新造。《红楼梦》第63回中,妙玉给宝玉下了个帖子,因她下着“槛外人”三字,宝玉竟不知回帖上回个什么字样才相敌。于是,邢岫崓给宝玉出主意,说道:“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人扰扰之人,他便喜了……”  相似文献   

9.
神自古至今向人启示 读经:来1:1、2 神是启示的神。人说话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心意和情感的,神说话也同样是要表达他自己。因他巴不得人都能懂得他的心意、知道他的本性、晓得他在基督里所要为人成就的—切,以致于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与他联合。初信的弟兄姊妹在知道了读圣经祷告的重要真理后,还应立志一生中凡事按着神的心意行。  相似文献   

10.
将心比心     
正你是不是也喜欢晒照片?可是为什么你又讨厌别人自恋晒照片?我们常常不喜欢背后话,可是又忍不住背后说他人。生活里常常有这样的悖论,自己烦的,往往也是自己常常犯的。那些有修养的人,不是他有多完美,而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自己所不要的,就不要强求别人要;懂得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嘲笑别人做不到。某人领工资时发现少了一块钱,他勃然大怒,责问会计。会计淡淡地说:"上个月我多发了你一块钱,你恼火了吗?"太自  相似文献   

11.
有个名叫贾名的宋国人得了块宝玉,赶往京都,送给大夫子罕。子罕志在清廉,拒而不受。贾名听说子罕出身寒微,以为他不识宝玉,于是解释说:‘人曾请玉匠检验,玉匠称这块宝玉货真价实,系当世奇宝,所以才敢奉献大人。’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便需要认真对待其中包含的一个关键概念:"物"。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考察"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的自然性或自在性,而是要深入探究"物"背后的历史意蕴和社会政治意蕴。可以说,考察"物"始终需要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一种历史的视角。由此,"物"不再是与人无涉的自在之物,而是表现为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对象和产物,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体表现为"物化"的关系。如此,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之"物"出发进入到人的历史中,探究"物"在何种意义上是属于人的,又在何种意义上是可以成为人的。  相似文献   

13.
雨的印记     
正雨,从小到大,一直在记忆里缱绻。喜欢雨,更喜欢下雨的日子里,清凉中漫溢着的温暖。儿时,在农村老家,大人们每天像个不停歇的陀螺,忙不完的活儿。尤其是一进夏天,父母一大早就去地里干活,直到日中午后,才稍微休息。但是母亲从来不睡午觉,她要趁着好天,拆洗被子。唯有下雨天,才是老天给农人放的假。但是庄户人家,很懂得运用统筹方法。晴天有晴天的活计,雨天有雨天的安排。下雨了母亲也不闲着,把以前拆洗好的被面拿出来,缝被子。  相似文献   

14.
一位男子正沿路步行前往大马士革。他一边走,一边回忆着他失去的爱,内心沉浸在悲痛之中。"那些懂得爱的人真是可怜,"他想道,"他们带着害怕失去爱人的恐惧,永远都不会开心。"就在此时,他听到一只夜莺在唱歌。"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男子问夜莺,"我的爱人很喜欢你的歌,但她现在已不在我身边了,难道你没有看见吗?""我唱歌是因为我开心。"夜莺答。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16.
"我不懂战胜别人的方法,但却懂得战胜 自己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里,也许你早已有过"自我 暗示"的经验,但还不能明确的意识到,更不 用说有计划的活用了。其实,自我暗示法也 是自律训练法的一种,它的优点在于任何人 在任何时间与情况下,都能够依据自己的意 志运用自如,而且能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考试时,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往往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如果懂得利用言语、环境、动作等 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考场上就能发挥出 正常水平,甚而可以超常发挥。  相似文献   

17.
看淡过往     
正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我们大多苦于两件事:一是得不到,二是已失去。生活总是这样,有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怅惘,所有错过的人和事,终将教会我们懂得珍惜。每个人都有过去,不一定要忘掉过去,但一定要放下过去。沉溺在回忆中的人过不好现在,只盯着遗憾的人则看不到更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张有奎 《现代哲学》2015,(3):1-7,24
拜物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物、物化和物象化概念是一组与拜物教密切相关的概念群。拜物教之"物"有两重意蕴:一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认同物的逻辑;二是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泛泛之论,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役于物;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算计和效率;流动性。物之解读的意义在于,既看到当今物之时代强调规则、秩序、能力、形式的必然性和进步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现实超越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9.
正老子曰"上善若水",我认为,水"几于道"的重要原因是它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坚守,也有随形于物的变通。人亦如此。当人心中既有珞珞如石般至死不渝的坚守,又有适时而动、随情而变的通达时,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画出人生完美的圆。我们心中所坚守的信念、目标、原则,构成了一个人的"脊  相似文献   

20.
王康霞 《天风》2014,(11):17-17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其实区别很小,然而就是那小小的区别铸就了伟大与平凡。"在圣经人物中,米非波设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圣经中也没记载他有过什么大作为和成就,但是由于他懂得感恩,成为了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