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诸家的人生哲学与传统的人生价值观邱文山关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解答是历代思想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在探求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源头的先秦诸子思想...  相似文献   

2.
"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价值,是推进人类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但是富贵者与贫穷者的道德表现都具有坏的可能性,只有从制度合法性建设和道德主体性建设两方面来克治这种坏的可能性,"富而好礼"的文明社会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学诚 《法音》2009,(2):3-18
一、社会福祉古今通,慈善兼济实相共世间常说"哲学是科学之母",而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他这话显示了佛学和哲学的重要性,也是赞赏佛教的兼容并包和博大精深。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方法论服从价值观,又都基于世界观。在世界观中很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价值观中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福祉又是核心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4.
"和"或者"致中和"是中国文化和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道德本位又是儒家思想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精神,那么,"和"与"德"是什么关系?在儒学发展史上,董仲舒提出了"德莫大于和"的思想,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很好的探索和回答,即"和"作为一种价值观先于"德","德"生于"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大德。德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是"和",即追求和谐的价值理想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不仅是天道人道的根本,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还是人的自我修养、心身和谐、养生长寿的根本,因而"和"是一种大德。从理论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天人合德的思考方式,厘清了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关系,使"和"的价值观有"德"的行为观支撑,使道德建设和修养明确了"和"的价值目标,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道德建设与建设和谐社会、协和万邦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启发。  相似文献   

5.
正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存在,也是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则。缘起的意思是说,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关系或过程。或者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各种条件和合而成。如果从空间方面说没有自性,从时间方面说则无常性,无自性即空,空是一切事物生起的条件。佛教一般将《中阿含经》所说的"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视为对缘起的最早解  相似文献   

6.
舍勒试图在对一体感之本质的现象学描述和对不同文化圈中一体感现象的比较宗教学研究之间架设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但他几乎没有注意到古代中国的思想传统对于宇宙同一感的讨论,特别是没有涉及宋明儒学有关"万物一体"的思想。宋明儒者的"万物一体"说含有形上学、体知修身学以及社会政治意涵等维度,它对于"一体感"的比较宗教学探究深富意义。根本上,舍勒的"一体感"和儒家的"万物一体"说最终都要面对当时代的社会政治现实,都有"淑世"的精神和抱负,而且都面临着唤醒或通达"同一感"和"万物一体"感的要务,相较于舍勒那里略显神秘的方式而言,儒家传统不仅可以丰富"宇宙同一感"的理想类型(形式面),而且可以在工夫论-伦理学的层面为"重新培养出宇宙同一感"提供新的、可实践的技艺。  相似文献   

7.
圜道观与中国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圜道即循环之道。圜道观,或曰循环论,认为宇宙及宇宙间万物都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发生、发展、消亡。圜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形态之一,它的展开论述始见于《吕氏春秋·圜道篇》,但圜道意识则可溯源远古。反映夏代科学水平和社会生活的《夏小正》,记述了季候、物候、天象和农事活动的许多周期性变化,已包含圜道思想。这种圜道思想《周易》则首次颇为系统地表述出来,自此之后便广为传播。从哲学玄想到艺术创作,从科学研究到宗教信仰,从时空意识到社会历史、人生价值,从宇宙理论到农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土壤,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原则和人类普遍的道德观念,是构建道德规范体系的根本导向。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是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的具体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道德合理性。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核心价值观认同铺筑了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条件,道德规范体系也必定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应以"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以"发展、公正、共享、和谐"为核心理念,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规范,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特殊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自虞舜时代开始,形成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结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最早构建了称之为"国之四维"的"礼义廉耻"核心价值观,而儒、墨、道、法等学派也都为思考和构建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做出了贡献,其中儒家的贡献尤为突出。在儒家那里,孔子首先揭橥了以仁、礼为双核的价值观,随后孟子和荀子又分别构建了以"仁义"和"礼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到西汉前期,董仲舒提出了三纲和五常的理论建构。至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将三纲和五常捏合在一起,最终完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余年。  相似文献   

10.
过程哲学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一种显学,它所强调的"过程"为解决传统形而上学的弊端提供了新的视角。过程哲学从现代哲学的向度出发,超越了最初奠基的形而上学样式的理解,将宇宙看作是处于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之中。这与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极力探寻永恒、不动的"神"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同样也有着生长着的宇宙论思想,而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之所以提出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实体"思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质料"和"形式"以及"神"的概念分析,揭示以其为核心概念的宇宙过程性思想与怀特海以"现实实有"、"永恒客体"以及"上帝"概念为核心的宇宙过程论之间的某种对应的关联,以从新的侧面上揭示怀特海的宇宙论与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正>河北大学田海舰教授的新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于2015年6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从历史、理论、实践、现实、主体"五维视角"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探讨。一是历史的维度。该书从历时性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进行了考察和梳理。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八大强调"倡  相似文献   

12.
《恒先》中的"或"不应释读为"域",而应如字释读为"或"。把"或"读为"域"并释为"空间",不符合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观念。先秦两汉的时空理论都是宇宙对举、时空统一的,并不存在把两者分开单独进行哲学思考的情况,亦不存在单独从时间或空间某一个方面讨论宇宙生成论的情况。"或"是"有"和"无"、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并在《恒先》的宇宙生成论中作为"恒"的代名词出现,表示宇宙的初始状态和宇宙万物生成的起点。"或"的进一步分化就是"气"的出现,由此,万物的生成逐步展开。  相似文献   

13.
老子生存论哲学辩证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的哲学思想, 就其理论框架和致思目的而言, 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之一的儒家思想并无多大差别, 它们似都可以用“道”、“德”两大命题来涵盖, 都落实在修身与治国两大现实主题上。但与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老子不像儒家宗师孔子那样主要从现实人伦关系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去思考这两大主题, 而是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这一宏观超越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生存问题, 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是揭示了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约制宇宙万物的恒常规律———道, 发现了人类与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同一性 (或曰“同构…  相似文献   

14.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利益本位、效率优先、实效原则和个性至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除了具备市场经济价值观的一般特点外,更看重社会生活中的义利统一和公平竞争,把利益取向上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看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着新型奉献伦理的发扬,呼唤着社会主义功利伦理的建构,呼唤着“将是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完整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宗教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积极成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是凝结在文化中的文化其"神"。在认识和实践上守护住文化其"神",是文化自觉的根本要求。本文提出文化生命结构的"形神统一"概念,并转化为一种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论,从文化其"神"与其"形"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了守护文化其"神"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一种重"商"而轻"文"、重"形"而轻"神"的倾向。"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而消解了文化其"神",文化其"形"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或纯粹的商品符号。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必须坚持"形神统一",守护住文化其"神"。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价值观研究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多注重人们"应该"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人们"可能"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即对在高度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认同、践行价值观的主体条件的研究。通过分析康德的人类学思想,尤其通过梳理马克思从哲学人类学走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学理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一条重要启示,那就是价值观研究必须有自觉的人类学视野。在自觉的人类学特别是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价值观研究将获得诸多重要的方法论借鉴,真正聚焦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激活众多以往被遮蔽的"接地气"的现实问题,从而使价值观研究获得日益全面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提炼,"友善"与其他11个价值观一道被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观一直以来都得到人们的推崇,无论在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友善"都被视为宝贵的美德."友善"是爱的外化和拓展,是构建社会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道德纽带,也是维护健康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因此,它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富含社会伦理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形态、结构都处于转型阶段,"友善"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指引人们人格的完善和公民道德的培育,另一方面引领社会关系和秩序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增强价值观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提出了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的重大命题,清晰地展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主线。从其内在的深刻思想逻辑上厘析,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要以增强价值观自信为根本前提,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为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自然在宇宙起源和演化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自主的内在创造性。宇宙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创造力的体现,而人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力。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现代社会,宇宙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进行着运动变化和发展,每一个个体无不发挥着创造力来点缀美丽的星球和宇宙,说明创造力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力量。而且人类在建设生态文明,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美丽城市,走向生态纪元的过程中,与自然的创造性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