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苏东坡去广东惠州任职,时任广州知府的章质夫因为久闻苏东坡的大名,就派了一名官吏带着自己写给苏东坡的书信去送酒。没想到,送酒的官吏不小心在途中摔倒了,六壶好酒洒了个精光,只把那封信交给了苏东坡。苏东坡觉得好笑,当时就作诗一首,让官吏带给章质夫。章质夫拆开一看,看到苏东坡的诗《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白衣送酒舞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的"尚意"不管是在宋代还是在书法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苏东坡的经历让他创造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家庭的教育、生活环境、时代的背景和在官场的经历促使苏东坡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才创作出了"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相似文献   

3.
正妙高山,距大足城市六十华里,奇峰峻冷,竹丰林茂,山顶寺庙雄伟,名叫妙高山寺。悬崖峭壁上,雕有精美的石刻,还镌刻有苏东坡的《罗汉颂》题词。大足区,古称昌州,系我国著名的石刻之乡。相传,妙高寺曾有"大和尚三千五、小和尚不胜数"的辉煌,苏东坡被贬官黄州、昌州后,常到妙高寺游览。他与妙高大禅师的深厚之情,是在一次品茶谈禅机的时候结下的。有一天,苏东坡到妙高寺游览,瞧见禅堂书案上摆着一副墨迹未干的条幅,只有上联,没有下联,上联写道:山色溪声领略几许,禅机过去未来现在;见此,苏东坡沉吟片刻,挥  相似文献   

4.
正苏东坡很善于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一些难言之隐。当时,他和弟弟苏辙都在朝中当官,东坡是翰林,苏辙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一点权力。有一故人找到苏辙,想求个差事干干。事情很长时间没办成,那位就来见东坡,希望他能"以一言为助"。苏东坡一听,觉得这事挺不好办,答应吧,这"一言"难讲;不答应吧,故人情面难却。于是他就讲  相似文献   

5.
绝境     
我常常想到"绝境"这个凄凉的境遇。想到绝境的时候,自然就想到了因处于绝境而生得壮丽、生得热烈的人们。比如苏东坡,被放逐到僻远的黄州,远离自己的家眷,处在了绝境的境遇之中。但是,这个绝境却成全了苏东坡。凄苦的黄州生活,那种富丽世界的轰然倒塌,这种混迹于樵妇渔夫间的身影,使他得以体察认识民间的疾苦,从而使我们这个民族,从此有了优美的黄州诗文。黄州这个绝境,使苏东坡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正拆字联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别具一格。我国历来不乏含义深刻、富于谐趣、构思奇巧的拆字联佳作,读之意趣盎然,兴味无穷,令人拍手叫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至交。一次,苏东坡去找佛印,见他正与三个木匠为庙顶设计一只木质的小狗。四人围在一起,对着小狗品头论足。苏东坡灵机一动,上前对佛印吟道":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佛印一听,心想这是一副拆字联,正皱眉挠头时,忽然看见两个人抬着一根木头走了过来。他眼前一亮,联从口出:"二人抬木迈步來(来的繁体字),人短木长。"苏东坡听罢,连声称妙。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字"乐天",当然也还算得上是一个"乐天派",但是真正的"乐天派",当属苏东坡。东坡先生一生漂泊于黄州、儋州、惠州,起起伏伏,沉沉浮浮。人生有几度春秋,可以经得起如此折腾?翻开东坡先生履历与年谱,可以看到他一生几乎都是"在  相似文献   

8.
一天,苏东坡与苏小妹在花园里饮酒赏月。下酒菜中有一碟切好的咸鸡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了一个上联,叫苏东坡对下联。她的上联是: 剖开舟两叶,内有黄金白玉苏东坡按说也应以桌上物品对出下联,可是想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饭后,侍女端上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剥开一个石榴正要吃时,下联有了: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苏东坡对出下联后,对小妹说:“光你考我不行,我也得考考你才是。”于是也出了一个上联: 水仙子挂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东坡这个上联中巧妙地嵌  相似文献   

9.
一竿的风月     
正诗圣杜甫在诗中说:"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他在窝居成都浣花溪畔时,亲手种上百亩竹林。大文学家苏东坡有"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闲淡平和的佳句,屋前房后的竹子,与他朝夕相伴。竹,或多竿或一竿,喜欢的,都有理由。小区里常见"竹竿爱情"一景:七旬妻子用一竹竿牵着盲  相似文献   

10.
正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之中不乏酷爱美食的达人,诸如苏东坡、李渔、袁牧、曹雪芹等,他们不但喜欢美食,还做得一手好菜。与苏东坡等人一样,马叙伦也有此爱好,闲暇之余,他除了吟诗作赋、练习书法外,还喜欢烹饪美食,享受其中的乐趣。20世纪初,北京餐馆的食谱中有三道以名人命名的名菜:赵先生肉、张先生豆腐、马先生汤。其中的"马先生汤"就是马叙伦亲手所创。据说,当时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茶座,为社会名流雅聚品茗之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喜登高远游,一日游玩于某大山,天色近晚,远见山间有一庙宇,想进去讨杯水喝.稍作休息:庙里的老和尚看他穿着很普通,对他爱搭不理,苏东坡见他势利,只好报上姓名。老和尚一听,原来是有名的苏大学士,立刻满脸堆笑,百般段勤,又是请上座,又是奉好茶,待苏东坡欲起身离去,老和尚更是谄笑满脸,要苏东坡题字留念。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苏东坡的一个朋友故意用难题考他.朋友说:“我有个十分简单的句子.只有五个字,如果你能用一顿饭的工夫把它对上,我就佩服你.”苏东坡笑道:“哪里要用一顿  相似文献   

13.
宋人苏东坡在儋州时,葛延之等人不远万里自江阴至儋州、拜见苏东坡寻问作文之法。苏东坡说:‘儋州虽数百家之聚,州入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已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  相似文献   

14.
文人吃趣     
古今中外不少文人,面对佳肴美味、粗茶薄酒,抑或进餐时突发的变故,常能机智地"幽"上一"默",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论诗作联,也常常互相取笑,从中得到极大乐趣。佛印虽是出家人,却不避荤食。一天,他炖了四条小鱼,正要吃,抬头一看,苏东坡进了寺门。他心想:早不来,晚不来,一吃鱼他倒来了,先不给他吃。佛印急中生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没有哪一种美食如粥一样,如影相伴踪随始终。粥与中国人的关系,就像粥本身一样,稠黏绵密,相濡以沫。其最早记载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两弓夹米,煮成稠糊的食物即为粥。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认为其能延年益寿,曾  相似文献   

16.
南朝时的江淹,年轻时家贫而才思敏捷。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蚕妇,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拆为"江"和"鸟",贴切工巧,言近意远,顿时博得一片喝彩。北宋时的佛印和尚有一天去拜访苏东坡,大谈佛力广大、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着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好奇善思,机警慧敏,常常出语惊人,谐趣自然,堪称我国古代罕见的幽默奇才。下面我们对其机智辛辣的嘲讽艺术略作探讨。一、先标后抑。所谓先扬后抑,指在言谈中先故意对对方作一褒扬,待其上当后,再谈锋一转,将后面带有贬损性质的话说出来。有一次,有个叫郭功甫的人路过杭州,特意把自己写的一卷诗去给苏东坡看,并且还抑扬顿挫地给苏东坡朗诵了一遍,声音特别响亮,把满座的人都震动了。苏东坡对此人诗作得不怎么样却洋洋得意的神情颇为反感,便想嘲弄他一下。朗诵完毕,此人问苏东坡:“你看…  相似文献   

18.
正人世间最有意味的是清闲时候的欢快,这是苏东坡学士在游山时设身处地体味了一番清茶野餐的自然情趣后,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的感叹。这不是寻常之笔,苏东坡对人生的思索太深刻了,里面包藏着令人寻味不尽的哲理。人生之路险阻,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往返在艰辛的路上,属于自己的清闲时光太少了,因为少,才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心中有佛     
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一起坐禅。坐了一个时辰,苏东坡感到身心通畅,内外舒泰,便忍不住问  相似文献   

20.
一次,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好朋友佛印和尚,步近禅房时,便闻到狗肉香味.原来,佛印是个不戒酒肉的花和尚.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来吃,独自躲在房里低斟浅酌,大嚼狗肉.正吃得起劲,听到苏东坡的叫声,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苏东坡早就看在眼里了,却佯装不知,心里暗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怎么写,所以特来请大师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