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1):31-31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了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曾和儒、道两家一起深刻、全面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相比,我们对佛教文化的研究却显得肤浅而苍白。拿佛教音乐来说,纵观中国历史,对佛教音乐较大规模的收集、整理、研究的工作,大概只有两三次,最早,是南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集京师善声沙门于西邸”。其后,是梁武帝“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及他与宝志和尚收集经典和民间音乐而创制的“水陆法会”。此后,虽然佛教音乐在宫廷和民间都有长足的发展,在唐时甚至繁盛一时,但对佛教音乐有系统的整理…  相似文献   

3.
郑涛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17-117
《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继承了《七略》的图书分类体系,把《尔雅》归入“六艺略·孝经”,这种归类方式有别于后世图书一般的分类方法。一部文献在不同目录书中的不同归属常能体现其不断变化的学术地位,本文试图从文献目录学角度,考察《尔雅》在《汉志》里的归类,从侧面了解《尔雅》在汉代的学术地位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4.
《逸周书》对于考察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宝典》篇中便能够清晰地看到早期儒学的影子。其中关于“仁”的内容,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所述“四位”、“九德”、“三信”的内容与儒家的修身思想关系极其密切;“十奸”、“十散”涉及择人、敬谋问题,与早期儒家和孔子亦有一定关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参照出土文献等资料分析,《逸周书》的《宝典》篇应是可靠的周初文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06,(1):F0004-F0004
《迷悟之间》是台湾佛光山星云法师的又一力作。星云法师面对社会百态,大量引用生活事例,每每以神来之笔,用看似简单的生活事例来解读高深的佛教经典。作者以贯通古今的慧眼,循循善诱,  相似文献   

6.
正识鉴《世说新语·识鉴》指点人们通过事例,正确地知人论世,赏识人才,分辨黑白,鉴别是非曲直。经典记载识别人事的例子比比皆是。大部分内容,都是根据某人曾经的言谈,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其中有一则故事:潘阳仲看见王敦少年时候的样子,就对他说:"您已经露出了胡蜂一样的眼神,只是还没有嗥出豺狼般的声音罢了。你一定能吃人,  相似文献   

7.
正德行国学经典《世说新语》中,"德行第一"。德行,决定着人们的言行,影响着人们对人、对事、对物的取舍,在孩子的早期启蒙中必须引起重视。德行与孝道比肩,一个拥有良好德行的人必然受人尊重。德行不是名利,不是头衔,也不是权柄,它如同海而纳百川,厚德而载物,再大的风浪中,也  相似文献   

8.
《周易》的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文 《周易研究》2002,1(1):46-53
《易经》和《易传》是《周易》中不同的两个部分。《易经》的产生 ,与上古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是当时天与人、因与果、天命不易与靡常冲突融合的产物。《易经》中最具特色的是辩证的变易观。《易传》实现了由《易经》卜筮向义理的转化 ,“太和”是其人文精神的精髓。《周易》智慧对中西方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最原始的艺术活动也包括在内,艺术活动也是人类一个最古老的实践活动领域。  相似文献   

10.
正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是《周易》的重要观点。禁绝坏事,宣扬提倡好事,顺从天道,美善自性,此乃大道至简。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顺天,是顺应天地,遵守天地之道。休命,则是约束我们的心性,告诉我们不能仅从自己的性情出发,因为有时人性好贪。子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提醒人们,行善会得到天地馈赠的福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经典蕴含了智  相似文献   

11.
正备患备患,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具有一种不可泯灭的光辉。备患,是国学大典《经世奇谋》中的传世谋略,能降低灾难的风险,缩小困难范围,抵御灾祸的偷袭,拯救民族和人类。备患,是一支响亮的哨笛,让人警醒,给人启示。备患就是防患于未然,此乃千古绝计,没有哪个敌兵能躲开它的监视。这是由于备多力分,常备不懈,才会有备无患,避免发生不应该发  相似文献   

12.
正学贵有疑,人贵有德这一节,讲的是读书和品德的学问,是对尊卑观的认识,是人生的正确导向。天下虽然有天才和庸才之别,若不能勤奋好问,强不知以为知,再聪颖的天性,也不过虚设的零件,让生命白走一趟。知识偏爱不耻下问,勤能补拙,满腹经纶自然装进深邃的思想。愚者也可能成为盖世雄才,被人敬仰。"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的形式,是要提出问题,通过答疑解惑,增长新知识,使义理贯通,再高的知识山峰也能攀登而上。学贵在于破除尊卑思想,敢  相似文献   

13.
正慎言免灾,散财积福《围炉夜话》是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埋藏着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矿。所散发的正能量,可冲淡浊浊红尘的种种烦恼,让人精神抖擞,发奋图强。《围炉夜话》语重心长,劝勉做人"守口如瓶",谨言慎行,因为"慎言免灾,散财积福"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现实中,有些人能言善辩,渴望赢得他人的赞赏与好评。可是,福兮祸所伏,事物利弊如同硬币的正反面,如果摆置不当,  相似文献   

14.
正知人则哲"知人则哲"句语出《尚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智谋所在。知人则哲,是一种识人的智慧。不管是大敌当前,还是和平年代,知人则哲,于人生和大业,必然是有益而无害。知人则哲,就是能鉴察人的品行和才能,体察人心,认清事物本质,又能掌握人与事物的变化之道。如此能识时务, 任人唯贤,尊重人才者,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理当为俊杰。  相似文献   

15.
正树豫务滋,除恶务本"树豫务滋,除恶务本" 是执政纲要,是一条光明的通天大道,为人们擦亮双眼,使人认准目标。"树豫务滋,除恶务本",犹如金枪铁戈或者锋利的刺刀,勇于挑战邪恶,将恶魔除掉。决不允许邪恶逍遥,严防祸及己,殃及国。"树豫务滋,除恶务本",是一种修身之道,是治理的绝招。一个人高尚品德的培育,不可能一朝一夕见效,而是要循序善诱,潜移默化,不断地提高。自古就有"夫子循循然善诱  相似文献   

16.
正天命天命,属于中庸之道,给人类的行为做好指导。天命,告诉人们:不可一意孤行,避免偏离正轨,步入旁门左道。天命,还告诉人,应该尊重天意,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既然上天赋予人类善的本性,就应该追随这个本性,这是唯一的道路,而践履道路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17.
正止,则观其所好"止,则观其所好",是照见人心的一面镜子,是《史记》赐予人们的厚礼,好比远古的老井,那甘甜的水流向人们的心里;又仿佛淡淡的乡愁,萦绕在人们的梦里……"止,观其所好",是鉴人的小常识。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爱好,发现这个人的本质。古人云:"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止,观其所好",就是静观其止,冷  相似文献   

18.
正应猝应猝,是中华智慧中的智慧,是面对突如其来的事变,保持冷静而机敏的思维;应猝,也是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只有头脑聪明、反应敏锐的人,才能够在关键时刻,让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应猝也称随机应变、急中生智。智者面临瞬息万变的局势,都能履险如夷,冲出突围 ,跨越危在旦夕的围困。应猝智慧比比皆是,纵观历史事变能够获得深刻的启迪。"刘邦伤胸摸脚"是应猝的智慧;"曹操望梅止渴""李广下马解鞍退匈奴"也是一种随机应变的  相似文献   

19.
正《周易》作为国学经典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数千年来,它历久弥新,内蕴博大精深,上论及天文,下讲及地理,中谈及人事,包罗万象,广大精微。它贯串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和刚健有为的创新理念,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的文化特色,影响巨大,意义深远。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此句名言,语出《周易》,原句为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  相似文献   

20.
正通,观其所礼《史记》这部益智经典,可通古今之变,成就一家之言。"通,观其所礼"是《史记》借给人们的一双慧眼。对于国人而言,国学经典《史记》就像一缕古老的乡愁,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也依然萦绕心头,人们总是念念不忘,牵动着思念。《史记》既为宝典,效力无边。因为"典者,经典也,读经而后知,非读经无以养性;策者,史策也,读史而后行,非读史无以明志。时者,四时也,春夏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