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抗战时期,史学家钱穆和外国文学家、诗人吴宓在长沙临时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时为同事,后两人先后离开西南联大转到成都高校任教。两人属大范围朋友圈子的交往,与众所周知的吴宓和陈寅恪的紧密友谊关系、钱穆和顾颉刚的紧密友谊关系相比显然不同。然而,吴宓和陈寅恪私交虽密,但两人学术主旨并非完全一致;同样,钱穆和顾颉刚私交亦非常密切,但两人学术主旨差别也较明显。就学术主旨而言,钱吴两人反倒是更为接近,他们二人都是自命立志守护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那样一种人。即使在极其需要弘扬儒家文化的抗战时期,儒家文化派仍然处于学界边缘,此由钱穆和吴宓二人在抗战时期的学术境遇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有一回,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向吴宓教授借了5元钱,说好一个星期以后还,但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位老师却没有把钱还给吴宓,于是,吴宓就亲自找上门去,要回了那5元钱..那位老师很不高兴,跟别人说:“吴宓真是个小气鬼,借他5元钱还好意思上¨来要!”有人把这话传给吴宓,吴宓说:“我不是为了5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还有一回,是在20世纪30年代,  相似文献   

3.
林伟 《世界哲学》2012,(1):137-152
陈寅恪于1919年初入哈佛大学,并在这里学习了两年半时间。期间他师从兰曼系统研修印度语文学,选修了当时哈佛大学印度语文学系所设大部分课程。兰曼对于陈寅恪的学业和品格有着很高的评价,同时在生活方面也多有关切。陈寅恪对这位导师报以真挚的感谢和尊敬。哈佛时期是陈寅恪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的学术兴趣由"世界史"转移到印度语文学,并利用此方法研究佛学和中亚史地。  相似文献   

4.
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开学第一课向学生申明:“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难怪傅斯年赞誉:“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吴宓则认为陈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胡适当年讲学,先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再加上个“胡说”。这不仅是幽默,更是表达个人见  相似文献   

5.
赵建永 《哲学动态》2006,5(4):33-39
汤用彤先生留学哈佛时(1919~1922)的未刊英文手稿(现存三辑共五册,16开本,藏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反映出他潜心学习并掌握了其时最前沿的哲学知识和学术研究方法.其篇章论证缜密,精义纷呈.从中可以得窥,与陈寅恪、吴宓并誉"哈佛三杰"的他,以非凡天赋和勤奋所取得的丰厚成果,不愧称留学生之楷模,成为那个时代先进中国人为旧邦新命而求索真理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宇宙中有一位独一真神,他创造并掌管万有,这位神又显明为三种不同的身份(或称位格)——圣父、圣子耶稣、圣灵,但他们不是互不相干、独立的三位神,而是一位神。这就是我们常说神是三位一体的神。初信的弟兄姊妹常对这一真理感到疑惑不解。的确,这一关乎神自己的真理是超乎我们头脑所能完全了解的,是神的奥秘,但我们又是可以认识的,因为圣经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一位中学数学教师教“绝对值”时,先分析一个例题:|χ|<5,问χ取何值时,不等式成立。解题后,就这样作答:当χ大于-5和小于5时,不等式成立。然后,这位数学教师就出了一道题给学生做:|χ|>5,问χ取何值时,不等式成立。结果,有的学生这样作答:当χ大于5和小于-5时,不等式成立。这位老师当即指出:做错了,应将“和”改成“或”。真是无独有偶,最近一位老化学教师,谈到他讲“电解质”时,说:书上有  相似文献   

8.
大家可能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凌晨,一位游客推着一辆装满稻草的手推车来到了两国之间的边境。边防哨兵疑心顿起:对稻草是不需要征税的,但是稻草下面到底是什么?这位哨兵仔细地对手推车中的稻草进行了搜查,但是一无所获。哨兵非常疑惑,亦感到很恼火,但是他给这位游客放行了。第二天这位游客又来了,还是推着一辆手推车,这次里面装满粪肥,粪肥也是不需要交税的商品。这位哨兵认为,他这次可看穿了这位旅行者的鬼把戏。对稻草进行搜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粪肥会使得这位哨兵的手臭不可闻。但是,哨兵知道他的职责。他找来一把…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贺麟先生的名字是同黑格尔哲学、同脍炙人口的《小逻辑》中译本连在一起的。贺先生的名字确是与黑格尔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是分不开的。虽然贺先生毕生的学术研究并不止于此,但毕竟是以此为重点的。作为贺先生多年的学生和助手,想就贺先生的黑格尔哲学研究作一简要介绍。贺先生幼时深受儒学熏陶,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在梁启超指导下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那年,他选听了吴宓的“翻译课”,自此,他便立志介绍和传播西方古典哲学,特别是当他读了吴宓译的亨勒论述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一书后,对新黑格尔主义更加有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温暖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编辑的邮件,他们的杂志转载了我的文章,想给我付稿费,在邮件的最后,这位编辑写道:初春时候,乍暖还寒,请注意保暖!我看罢小小地吃了一惊,我与这位编辑素昧平生,就连对方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他竟然嘱咐我这个!尽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感恩     
陆道骆 《天风》2005,(11):39-39
一位外籍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作了一番演讲。他在把讲稿让校方过目时,一位领导不知为何竟很不喜欢,让他重写。后来这位外籍老师还是坚持用了这篇演讲稿,译者认为这个故事也许不仅仅适合医学院的学生,所以翻译过来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2.
这是写给我的一位同行——哲学工作者的一封信。底稿偶然被《哲学研究》编辑部的一位同志看到了,他要拿去发表。我说,不值得。他说:就算是抛砖引玉吧!把它发表出去,能引起下厂、下乡的哲学工作者给本刊写点体会,互相交流一下意见、看法,不也很好吗?我没有理由拒绝,于是就把它交给这位编辑同志了。  相似文献   

13.
正在四川内江市的一个俱乐部里,一位老师正在给一群学员示范着木工技艺,这位老师30岁上下,已是远近闻名的木工艺人。令人意外的是,他曾经是一位讲着外语、拿着高薪的外贸公司上班族。他叫张建,两年前他放弃了年薪40万的工作,回家当起了木匠。张建的爷爷是一个技艺高超的木匠,曾经作为省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轻工业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4.
彭华 《宗教学研究》2006,(4):117-122
佛教研究曾经是陈寅恪学术研究的一个重镇,也是他最为拿手的好戏之一,并且业已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就;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对佛教的研究。本文首先概述陈寅恪学习、研究佛教的经历,然后论述其佛教研究论著,并且做出几点价值判断,最后剖析陈寅恪为什么放弃了对佛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一则消息引起我的注意。一位学生填报的报考学校志愿,被某位招生的老师修改了。事先这位考生曾委托这位老师替他填报志愿,并把网上填报的密码等资料告诉了这位老师。后来考生更改了自己的志愿,老师知道后又将其改回原填的学校。考生报了  相似文献   

16.
吕小飞 《天风》2014,(7):49-51,53
2011年年初,由张国立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养父》播出之后感动了无数观众,被评价为最感人的开年剧目.2010年12月16日,《养父》在沈阳举行了首映式.在首映仪式上,邀请到一位特殊的父亲,这位父亲15年间收养了73名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儿,给他们提供了温暖的家庭和如山般的父爱.在邀请这位父亲和他的孩子们上台后,张国立亲手为他献上了鲜花,亲自给孩子们分发了礼物,并动情地说:“我之所以将《养父》的首映地选在沈阳,就是因为我知道在这里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他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69个孩子的幸福(现在已经有73个孩子),请容许我向这位父亲表示我的敬意.”  相似文献   

17.
事情经过 2001年4月25日下午五点半,正准备下班,电话铃响了,对方急促地讲述说:她读初中的儿子所在班一位女生跳楼自杀,学生们十分紧张、害怕,咨询孩子回家她怎样帮助自己的儿子。鉴于这所学校是全封闭的学校,“五·一”以前孩子们不能回家,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解除紧张情绪、忘掉不幸,我以为最好能及时给孩子们做集体心理辅导。这位家长是区政府的一位分管(文教卫的)领导,她建议我到学校去找校长并亲自驾车送我到学校。路上她告诉我这所学校是一所公建民营学校,现在临时借住另一个学  相似文献   

18.
批评有颜色吗?有的。%一位教师批评学生时爱用“警告”一词:“我警告你,以后不许再迟到”、“我警告你,假如再讲话,别怪我不客气。”于是学生在背后就叫他“红灯闪闪”。%如果说警告型的批评是红色的,那么嘲讽挖苦型的批评对学生来说,则是黑色的了。有位叫夏冬的学生有流鼻涕的毛病,有次上课,老师提问他,见他答不出来,光用手抹鼻涕,就说:“夏冬呀,我看你不如回家找个叫春秋的老婆,开个‘四季粉丝店’算了。”此话一出,全班大笑,也许这位老师对自己的黑色幽默颇感得意,但这无疑深深地伤及了这位学生稚嫩的心灵。可以说,这是他金色童年的一次…  相似文献   

19.
以《吴宓日记续编》中所记载之西南师范学院为案例,可以发现,由于教育体制和政治运动的影响,建国初十七年间中国高校文史学科中的学生,在知识学习、师生关系、政治参与和教育革命四个方面,都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弘法要当机     
前不久,有一位作家跟我讲了一件事,他说,有一位虔诚学佛人(原本是一位知名作家),应邀到一所大学去讲学。这位学佛人怀着十分悲悯的心境,利用此讲学机会,演讲了佛学。演讲完毕之后,有些听众对他演讲的佛学产生众多质疑,向这位演讲者提出了许多问题,甚至提出许多反驳的观点,尽管这位虔诚学佛人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