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德尔(又译亨德尔)是18世纪英国籍德国人伟大作曲家、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德国人说“韩德尔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说“韩德尔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在一个纪念会上含泪说:“韩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贝多芬誉称韩德尔为“真理之所在”,“是我们所有人中最伟大的一个”。韩德尔12岁时,就成为助理管风琴师,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他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他把作曲作为他用来描述神  相似文献   

2.
小幽默     
《思维与智慧》2005,(5):62-62
吹牛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一起吹嘘他们本国的火车是如何如何跑得快。法国人说:“在我们国家,火车快极了,路旁的电线杆看起来就像花园中的栅栏一样。”英国人忙接上说,“我们国家的火车真是太快了!得往车轮上不  相似文献   

3.
韦长安 《天风》2018,(4):46-46
1995年4月23日,为了纪念历史中当大逝世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当天为“世界读书日”。“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学会宽容     
王涛 《思维与智慧》2006,(10):21-21
人生在世,要学会宽容。英国谚语说得形象:“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阿拉伯人说得风趣:“月亮的脸上也是有雀斑的。”说到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相似文献   

5.
超越嫉妒     
何谓嫉妒?中外历史上对其含义的解释颇多。在我国的辞典中,“嫉”的意思是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妒”则是埋没贤良的人。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嫉妒就是“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要贬低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两者的平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嫉妒就是因别人在某些方面优越于自己  相似文献   

6.
爱心漫溢的作家冰心曾说过:“漫漫人生路,善良在左,悲悯在右。”善是什么?伦理学上说:“善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而悲悯,顾名思义,就是悲天悯人,是一种源于同情又高于同情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7.
进窄门     
路加福音中记载:耶稣经过城市乡村,随处施教,朝着耶路撒冷走去,一个人问他说“: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吗?”耶稣回答他说“:你们竭力由窄门而入吧!”(路13:22)那个人怎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当时犹太人的观念以为天国只有犹太民族的份,而外人只能留在外面,然而耶稣坚定而清晰的回答无疑的对他们是一个惊醒,一个打击,耶稣的答案是“:你们应由窄门进去!”在这里,耶稣同时也给了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直接重要关系的答案,那就是:一,他愿意所有人都得救(弟前2:4)。二,而且给出了得救的条件就“是进窄门”且“是竭力进窄门”。进窄门:就是天主…  相似文献   

8.
在未受良好教育的人面前,类似UFO故事的墨迹很难干去。从前有个传播者叫乔治·亚当姆斯基(George Adamski,1891-1965),与一个英国作家戴斯蒙德·雷司列(Desmond Leslie)合著,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飞碟登陆》(英国图书中心,1952)。按照亚当姆斯基的说法,他从事飞碟业是因为在宗教领域没有赚到钱,亚当姆斯基来到美国,兜售他的书,并到处讲他去金星、火星和土星旅行的情景。我们听过他在肯塔基路易斯威尔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说了一些在金星表面上行走的情形。在提问过程中,我们问他的脚是否已经好了。“你这是什么意思?”他问。“因为金…  相似文献   

9.
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正在与朋友高谈阔论,他的妻子突然闯进来大喊大叫,接着就把一盆水泼到他头上。朋友们看着落汤鸡似的苏格拉底,不禁愕然。谁知,苏格拉底却笑了,说:“我早就料到了,雷声过后,一定是倾盆大雨。”朋友们闻之,也纷纷大笑。 二 一次,英国作家小仲马应邀去看一个朋友的剧本演出。剧作者和小仲马一起坐在最前排的位子上。看戏时,小仲马老是回头数着:“一个、两个、三个……” “您在干什么?”剧作者问。 “我在替你数打瞌睡的人。” 不久,小仲马的《茶花女》公演了。这次,那个朋友也回过头来  相似文献   

10.
据梵蒂冈电台9月12日报道:英国4百万天主教信徒的领导人,威斯敏斯特的总主教墨菲·奥康纳枢机在一项声明中指出,基督信仰在英国几乎全部消失。枢机的话在英国社会上激起对这个课题的热烈讨论。墨菲·奥康纳枢机这番话是他于上星期在全国神职人员会议上所说的,当时他勉励英国教会做没有声音的人的声音以及关注有需要的人。墨菲·奥康纳枢机说,教会应该成为现代世界的可见的希望。在谈到英国的基督信仰时,这位英国和威尔斯天主教会的领袖这样说:基督信仰在英国几乎全部消失,它不再是人们道德的指导。这是说,基督信仰不再影响英国人的…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名著《失去的地平线》使神秘美丽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闻名天下,引来无数人遐想连翩。书中还有这样的描绘:“英国飞机越过中缅边界后,飞行员看到金字塔般的雪峰和蓝月亮般的峡谷。”经过后人的考察、研究,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被证实是在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而那金字塔般巍峨壮美的雪峰就是梅里雪山。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呈北北西——南南东向伸展,耸立于怒江与澜沧江大峡谷之间,位于“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核心部位。在梅里雪山,人们能看到雪山峰群景观、低纬度现代冰川景观、干热河谷地…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作家安德鲁·马修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需要“晴天霹雳”。对于世世代代祈祷“平安是福”的中国人来说,这简直是一个悖论。众所周知,晴天霹雳是比喻突然发生令人震惊的事情,或意想不到的灾祸。难道人生需要突如其来的灾祸袭击么?  相似文献   

13.
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活动,许多人都会,但其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最常见的有盲读、死读和硬读.所谓盲读,就是对所读的书不加选择.盲目地读.世上的出版物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选择那些我们最需要的,对我们最有帮助的书去读.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我们不应当浪费生命去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我以为,一个人不想读什么书,比一个人读过什么书或想读什么书,常常更能体现其读书素养.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经常是鱼目混珠、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城市景观从"雾都"逐渐转变为今天郁郁葱葱的景观。而这则得益于19至20世纪中的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其中,较为著名的则是保护英国乡村运动(CPRE)这一环保组织。19世纪城市景观的变化触发了英国民众对乡村景象的怀念,而这也是保护英国乡村运动的起源。CPRE的发展伴随着英国生态观念的转变,其立足点最终着眼于城市,乡村的发展是为了城市更好地复兴。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刻了解人类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感和道德诉求与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冲突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CPRE对此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善待绝境     
人的一生,不只有顺境,也有逆境和绝境。绝境,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苦难和不幸,而对另一种人采说,是一种幸运。正像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所说:“世上的事情永远不会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关键在于你对待绝境的态度,有无战胜绝境的勇气和毅力。美国女作家海伦·凯  相似文献   

16.
产业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以更好地反映自己的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界在新世纪的探索中,提出“产业哲学”概念并展开了初步研究,体现着一种新的努力。一产业:从被遗忘的角落回到哲学的视野如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等称谓所体现的,产业反映着时代。马克思说,产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自然界对于人、因而也是科学技术对于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1]恩格斯也认为,英国的产业革命“是现代英国的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2]但是,长期以来,对“产业”的哲学探索却显得相当薄弱。陈昌曙在20世…  相似文献   

17.
“谢朝花之已披,启夕秀之未振。”陆机在《文赋》中写下的这两句话是说,应辞谢早晨已开过的花朵,而去开放晚上尚未绽开的花蕾。他用这生动的譬喻,道出了忌因袭、重独创的主张。独创,历来为人们所倡导;模仿,从来被人们所鄙弃。我国清代诗坛名家指出,诗文之“第一着”为“出新意”,而“依样葫芦”则如“小儿学语”。英国启蒙时期作家杨格说,独创性的作品能“扩大文艺王国”的“版图”,而因袭之作“所增加的不过是书籍的残渣”;鲁迅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写作贵在“独创”。论写作而不强调独创性,则无异于否定其本身。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独有独特性的作品呢?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20,(7)
正"使他们真知神的奥秘,就是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参西2:2-3)经文:西2:1-10保罗在《歌罗西书》1章29节和2章1节提到他为歌罗西人所付出的"劳苦",提到他"尽心竭力"。"尽心竭力"这个词较为形象地表现出保罗在服侍上的竭力奋斗、忧虑挂心。那么,到底像罗竭力奋斗为的是什么?英国作家欧文曾说:"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一个人的努力可能是为了他的家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以历史题材反映了作家复杂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安娜·卡列尼娜》就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集中反映了家庭道德思想。作家在创作这部巨著期间,一方面,俄国社会正处在激烈动荡的大变动之中,另一方面,是作家本人的家庭遭到了一系列的不幸。1873年—1875年间,夭折了三个孩子,两人姑母先后死去。他的妻子索菲娅,也险些遭不幸。这些遭遇不能不影响作家的思想、情绪,甚或对人生的看法,特别是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他在当时给诗人费特的信里说:“家庭中没有完满的幸福。”尽管这部小说不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逆境的加剧,会使人回想到宗教。”(《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宗教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理慰藉,是历史的事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佛教被归为“治心”的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