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国民间有个故事,叫做“皇帝长了驴耳朵”。长了驴耳朵的皇帝只让理发帅知道他的秘密,并命理发师发誓不把秘密泄露。日子久了,理发师觉得把这个秘密压在心中好难受,几乎要发狂。然而,他又不敢对外人说出这个秘密。如果说了,既违背自己的诺言,又将招来杀身之祸。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发泄的两全之计:在地上挖一个大洞,每天对着大洞狂吼几句:“皇帝长了一对驴耳朵!”于是,他发泄了,心理平衡了。由于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就会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导致人们患病的重要因素,压力过大,就会失去心理平衡。所以…  相似文献   

2.
胡阿祥 《学海》2006,(5):149
(112)1135页:"乐化左令,宋末立." 按:依本志例,"乐化左令"当作"乐化左县令". (113)1136页:"襄阳公相,魏武帝平荆州,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之山都立,属荆州.鱼豢云,魏文帝立."  相似文献   

3.
正鄂尔泰是个另类的人,他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却不懂变通,因此入仕20多年还是五品顶戴,前程堪忧。可他依然故我,面对未来皇帝的"示好"冷言拒绝。然而这个皇帝面子也不给的人,却因此受到重用,成为雍正的心腹重臣。鄂尔泰家族,从他高祖父开始就追随努尔哈赤打天下,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后代"。到了鄂尔泰父亲鄂拜这一代,已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时期的皇帝诞节,常有以讲论三教为皇帝祝贺之举。有关僧道诞节讲论之记载,要比儒士朝臣丰富许多。诞节讲论中表现优异之僧道,都会获赐"三教谈论"之称号。左右街僧录与左右街道门威仪,作为佛教界与道教界的上层精英和宗教管理者,他们也常常以对等的身份,于皇帝诞节讲论三教,为皇帝贺寿。今钩沉文献,道士诞节讲论者有18人。其中,获赐"三教谈论"者6人,出任"道门威仪"者6人,赐号与道职不明者6人。虽然诞节讲论道士见于文献记载者数量不及僧人之一半,然通过僧道互证,可以更多恢复唐五代盛行200年的诞节讲论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佳句为谜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慧,景德年间以神童之名被荐于朝。宋真宗让他与进士们一起比试,他提笔即刻就把诗写了出来,所以受到皇帝的重用。后来当了宰相,为人刚直清廉,重视人才,人称"太平贤相"。有一年暮春的一个黄昏,他去游西湖,面对流水落花,不禁感慨,写了一首《浣溪沙》,写  相似文献   

6.
王岱舆(约1584-1670)明末清初著名伊斯兰学者和经师,别号“真回老人”。他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中第一位系统论述伊斯兰哲理并付之刊行的人。王岱舆在《正教真诠》的自序中,首先说明自己的身世是“予祖属籍天房,缘入贡高皇帝”,为其“订天文之精微,汉历所之谬说”,得到皇帝的欢悦而赐居此。而他本人则自幼未习儒者之学,直到中年始阅性理、史鉴之书,旁及百家诸子。但“觉其议乖道异”,认为“清真”的言论,与它们是天壤之别,是正学之所在,并于阅读原文经典中有所领悟,写下四十篇笔记,以“承正学之德”。也由于当时“清真之书,儒者罕见”,所以…  相似文献   

7.
慎开尊口     
正在古代的官场上,官员们都信奉一条金科玉律,那就是"多磕头,少说话"。因为他们知道,君权时代,一言不慎,轻则丢官罢职,毁了前程,重则人头落地,诛灭九族。明朝嘉靖皇帝有一天召太医徐伟给自己看病。徐伟进殿后匍匐膝行,见到皇帝坐在一张小床上,龙衣拖到了地上,他不敢向前爬,可不向前又不能给皇帝把脉。于是他就小心地说道:"皇上龙衣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最受皇帝器重的莫过于一个叫卫绾的人。汉文帝在驾崩前,没有担心他的皇子皇孙,反而对皇储留下这样的嘱咐:"绾长者,善遇之。"这里的绾长者就是卫绾。卫绾是何等人物,有何德行以至于皇帝临终还对他念念不忘,叮嘱继任者要善待他?卫绾这个人没有多大本事,  相似文献   

9.
谦让的智慧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吕后把持朝政,趁机极力培养吕氏势力。诸吕在吕后死后,试图以武力夺取天下,史称"诸吕之乱",终被平定。在平乱中,太尉周勃功勋卓著,顷刻间成为朝庭内外的大红人,而右丞相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文帝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陈平十分知趣,知道自己作为老臣应该让位于周勃,于是称病不朝。文帝虽然刚主朝政,但对陈平的德才也不是完全不了解,听说陈平称病不朝,便把陈平找来,想问个明白。陈平则十分坦白地  相似文献   

10.
宪宗皇帝晏驾,新皇帝穆宗即位,追究元凶祸首,处死了柳泌等人。不久,穆宗皇帝也开始吃丹药。吃了三年,就把自己吃到了奈何桥的那一端。继位的敬宗皇帝只有19岁,正是“春秋富“,读书学习的好时候。但他嫌六经难读、骈文难作,竟迷上了特异之术和九转金丹。敬宗物色到一位超一流大师名赵归真,比张果老还“活神仙“,这活神仙的看家本领是白日见鬼夜间捉妖,  相似文献   

11.
韩国有个民间故事,叫做“皇帝长了驴耳朵”,故事大意是:长了驴耳朵的皇帝只让理发师知道他的秘密,并命理发师发誓不把秘密泄露。日子久了,理发师觉得把这个秘密压在心中好难受,然而,他又不敢对外人说,如果说了,既违背自己的诺言,又将招来杀身之祸。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发泄的两全之计——在地上挖一个大洞,每  相似文献   

12.
正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他为人宽厚仁慈,心胸宽广,爱才惜才,善待降将、俘虏,攻城而不屠城,破国而不灭国,算得上历史上一位仁义的皇帝。前燕吴王慕容垂在击退东晋桓温的北伐军后因受到太傅慕容评排挤,不得不假借打猎为由,悄悄潜逃至前秦。慕容垂做梦也没想到,到达前秦后,他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秦王苻坚亲率文武百官于郊外迎接,并尊他为"冠军将军"。  相似文献   

13.
因"听于神"而误国者,南北朝梁武帝萧衍便是一个典型.梁武帝是历史上第一位笃嗜佛祖的皇帝,为了皈依佛法,他大建佛殿,数次舍身,因而朝纲废弛,隐生祸乱,可怜一位"历观古昔人君,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罕或有焉"的好皇帝,最后竟被侯景折磨而亡.  相似文献   

14.
静气     
正翁同龢曾撰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道出了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有"静气"之人。他是晚清时期风云人物,曾做过两朝皇帝老师,是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士。他所言的"静气",是阅尽历史而得出的结论。静气是一种人生态度,静气也是一种面对周遭世界的气度。纵观古今,凡能成大事者,都有一个共性:在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不紧张慌乱,不手足无措,不面如土色,不自乱阵脚,往往  相似文献   

15.
房山云居寺石经,简称"房山石经".始刻于隋大业(605)年间,为静琬法师创刻,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刻大藏经,有"北京的敦煌"之称.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经典用纸帛写成,每遭"法难",不易保存.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三武灭佛"的悲剧,对佛教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静琬时期已经过两次灭法事件,他深感佛经保存的不易.隋统一中国,文帝杨坚笃信佛教.静琬生当其时,遂发愿刻造石经.据明人所著《帝京景物略》载:"慧思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密封岩壑中."其"座下静琬继承遗愿,刻经以石,以备法难,可充经本之用."  相似文献   

16.
一伊斯兰教传華時代問題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惟何时传入中国?有的说在我国隋朝开皇年間(公元587年顷),据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二十五称:“今考其教(按即伊斯兰教)之人中国者,自隋开皇中,国人撒哈八撒阿的干葛思始,故明初回回曆,其法亦起自开皇”;即在穆斯林中也有承认此说的,如丁药园天方圣教序称:“文帝慕其风,遗使至大西天,求其經典,开皇七年,圣命其臣塞尔帝干歌士(按即干葛思)等(?)奉天经三十冊,傳入中国,由南海达广东省,首建怀圣寺,遂遍于天下”。按文帝即隋朝的封建主楊坚,依照史籍记载,他乃是一个虔誠的佛教徒,当他执政的初期,曾经通令全国諸州,普立舍利塔曾有三次之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极力推崇《道德经》在治国中的作用,认为它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在《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中,朱元璋把老子之学与现实的治国之道联系在一起,以"无为而治"为核心,以安民为本为基础,以少私寡欲为品德要求,以宽政简刑为理想方略,精心构建了一套精微高远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8.
1、阿茂正传自从阿茂出城工作之后,光阴迅速,转眼已经过了六、七年。他开了什货小店辛勤地工作,又过了两年,赚了点钱,娶了太太,生了小孩,并且从乡下接了阿婆出来一同居住。茂:阿婆,乡下的祥哥近况如何?我不见他有很多年啦。婆:他还不是老样子,在乡下能有什么变化呀!他常来帮我做一些粗活。茂:他真是一个大好人,我和他从小一块玩。婆:不用说,他一定比你粗壮。虽然你赚钱比他多,但是你现在这么瘦弱,又患胃病,还带上了近视眼镜,看起来,你比阿祥老了四、五年。茂:他有没有女朋友呢?婆:他太老实,他爹也替他着急!哎,…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有一部分讲蒙古语的“托茂家人”。托茂家人过去世世代代都和蒙古人一样,过的是逐水草而游牧的生活。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所以他们一直过着极其穷苦的生活。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百多年来他们的人口也发展得缓慢。目前,在巴音郭楞自治州,托茂家人只有六十多户,约三百多口人。分布是:  相似文献   

20.
正1919年五四运动后,北大校长蔡元培辞职南下,为了商讨如何才能让他回来继续掌舵,北大教授干事负责人刘半农召集全体教授以及《新青年》的编辑们,召开临时会议。"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首先登台发言的是留着小辫子的辜鸿铭。台下的众人皆知辜鸿铭是个"保皇派"怪人,都不屑于听他满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