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妙的事     
正清人张潮《幽梦影》中有句话,"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极佳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味觉,还是一种视觉与触觉。当一个人站窗外,看别人在室里于窗户纸上写字。丽日瞳瞳,窗户纸上映着什么字?上看下瞧,左观右看,大抵是一些"清风明月","福禄寿禧"。字虽是反的,然而却觉得效果不错。这样的生活场景,往往发生在江南的某个风雅老宅院内。生活有许多"极佳",透视  相似文献   

2.
智慧语丝     
正人永远都不会满足。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想得到一些东西;有了一些之后,想得到更多;什么都有了之后,又希望和什么都没有时一样幸福。但走在这条路上,其实无能为力。——保罗·柯艾略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人应选取最好的生活(或幸福),至于如何实现最好的生活,亚氏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着重从德性阐释和理想政体的建构两个不同的方面给出解答。这两个不同方面的解答其实包含了同一种"好人"的两种景象。在伦理学中,"好人"是以理想的道德人身份出场的,但在政治学中,"好人"是以理想城邦的统治者(或立法者)身份出场的。尽管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给好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可推知好人需要满足"知""情""意"和"品质"四个条件,或者以"明智"德性作为充分必要条件。伦理学中"好人"的景象,为在政治学中"好人"作为理想政体的立法者或政治家的出场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4.
道家设计思想对各个类型的设计作品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设计思想在景观、建筑设计中深有体现。"无中生有""虚实相生"的道家设计思想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深有体现,"实"是指建筑空间中实体的墙壁、天花和地面;"虚"是指镂空的门窗,建筑空间中的有趣性、层次感和多样性,离不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道家设计思想。在景观设计中,大力提倡生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设计思想深受道家设计理念的影响,同时,道家深厚的文化理论为古今中外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5.
"对越在天"出自《诗经·周颂·清庙》,此后在魏晋隋唐有"对越两仪""对越天休""对越三才"等词语出现。到了宋明时期,在理学家的影响下,"对越上帝""对越神明"等"对越"词组广泛流行。在理学家的诠释下,"对越"成为儒门自我修养的重要工夫,同时也赋予了"对越"以新的思想意义。与晋唐旧注中的意义不同,"对越"在理学中更多地具有"面对""对接""通达"等意思,体现了人心与天心、上帝之心的贯通。  相似文献   

6.
正"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打开中文辞典,可以发现很多和"让"关联的词,如"礼让""谦让""忍让""辞让""揖让"等等。古人说:"先人后己谓之让。"换言之,"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先替别人着想;如果双方之间有利益冲突,也要先配合别人的要求。先讲一个典故。汉代有一个名叫陈嚣的人,他家的地和邻居纪伯家的地之间有一道竹篱笆为界。晚上,纪伯偷偷地将竹篱笆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理解"幸福"的含义,首先有必要简要阐释"幸福"的反义"不幸"。从最早的阿拉伯语词典的阐释到《古兰经》对该词的运用,描述"不幸"这一概念的词汇大致有如下一些:"巨大的灾难""悲惨""困难""厄运""苦难"等等,每个词项明显展示了内在和外在都面临的严重情状。"不幸"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它包含着所有关于"悲惨"的不同层面,其它的一组同义词虽则表述了相似的情状,但它们更侧重于从具体的侧面,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不幸"这一概念的相关层面,例如"恐惧"(khawf,  相似文献   

8.
正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家聚到一起,抱怨的话题总是最多。很少有人说"我的生活多么幸福""我多么满足"之类的话,人们的口水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吐槽生活有多么不尽如人意,有多么无可奈何。这不,几个闺蜜凑到一起,开始了新一轮的抱怨。有人说孩子不听话,越来越难管。有人说婆婆难伺候。有人说老公不懂得  相似文献   

9.
"安居""乐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生活幸福的两大基石。作为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并矢志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不渝地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幸福"具体表现在多方面,而居住幸福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居住幸福"指基于"无居""贫居""陋居"等状况的改变,生活向"有居""安居""富居"和"善居""乐居"提升,居住主体内心由此产生的愉悦感、认同感与价值感。为人民谋居住幸福确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证成着中国共产党的"得民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居住幸福的历程灌注着思想的探索、政策的制定和实践的落实,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居住伦理理论,它以"住有所居"为初始伦理要义,以"居有所安"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居有所乐"为民生幸福追求,凸显了对人民生命的尊重、生活的关心和对其生存状况的改善之伦理精神及其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0.
杨君 《中国宗教》2012,(1):67-70,84
2011岁末的广州,"幸福"是一个绕不开的字眼,从公交广告到大厦霓虹,随处可见"建设幸福广东"的宣示。就连12月10日至12日在这里举行的2011广东道教文化节,在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打造道教文化品牌的同时,仍有着"建设和谐幸福广东"的诉  相似文献   

11.
在《老子·三十八章》中,"上"表示态度,意思是崇尚、重视;"上德",即崇尚本源之德。"上德"与"下德"作为两种对"德"的态度,其根本区别在于是"无以为"还是"有以为",或者说有无功利性目的。"上德"涵括"上仁","下德"涵括"上义"、"上礼"。"仁""义""礼"是一种价值,而"上仁""上义""上礼"是一种价值实现的方式,老子反对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有以为"的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素为密切,"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道有四分医"等等流行说法,无不反映出道教"尚医""重医"的历史传统。净明道作为道教的一大派别,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于沿袭传统道、医关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净明忠孝"理念及道法道术,构建了特色比较鲜明的道医文化。探讨净明道的道医文化,可以从一个新的层面认识、把握净明道的宗教性格  相似文献   

13.
海马齿状回突触效应的习得性长时程增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肖鹏  区英琦  许世彤 《心理学报》1988,21(4):105-113
本实验应用慢性埋植电极技术以电生理学给合行为学的方法,观察大白鼠海马齿状回在以视觉和味觉信号为条件信号的条件反应的建立、巩固和消退过程中突触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明暗辨别学习中出现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LTD),其保持时间的长短与巩固性训练的多少呈正相关,LTP消退,习得行为也消退。对照实验证明它并非测试本身所引起,提示此习得性LTP与学习和记忆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但在建立条件性味觉厌恶中,却无LTP出现。这就从突触水平上进一步证明我们提出的海马在不同感觉信息的记忆活动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及海马不仅在记忆的形成,而且在其保持和再现中也有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论语·雍也》有"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一句,其中"不贰过"的"贰",一般解释为"复",意思是"两次"或"再次","不贰过"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上古文献中"贰"的含义主要是"副""背叛""二心"等,除该例之外,没有发现其他可以解释为"复""再"意义的文句。先秦文献中,"贰"与"贷""貣""忒"因形近而混用的例子常见,而"貣""忒"因与"慝"音近亦常通用,因此,"贰"本字或为"慝","慝"义为"隐情饰非","不贰过"意思是"不隐瞒掩饰过错"。  相似文献   

15.
《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中影响极大,也是最富争议的论著之一。近代以来,学界围绕该论的真伪问题争讼不已。从文本的语境中看,《大乘起信论》有明确的摄受对象和强烈的修行关切,其目的在于令修行者发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关于大乘佛法的"法""义"问题,可以从"能解""所解""能诠""所诠"的角度加以理解。论中所谓"真如""如来藏""本觉"等并非同一层面的概念,"真如"是诸法的离言实性,"如来藏"则是依功能假立的"相","真如"与"如来藏"皆非"实体"或"基体","本觉"亦非指众生现实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6.
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也就是对幸福的理解.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在自由意志发展的整个精神过程中理解幸福,认为幸福是"满足的总和",并把自由意志理解为幸福的内在价值和规定性,反对把幸福归结为欲望的满足,同时也反对把自由理解为"任性".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中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同样确认自由是幸福的内在价值,由此形成了劳动幸福观.这种幸福观是以确认自主自由的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为核心的.现代社会贯彻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刺激、扩张人们的消费欲望,导致消费异化,把幸福等同于欲望的满足,从而扭曲了人们对幸福或美好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王敏光 《中国哲学史》2021,(1):13-17,25
庄子个体思想重在精神自足中以达永恒精神价值,此落实在"精神个体"处加以展开,"精神个体"则通过"精""神""精神""自""我""吾""独"等概念呈现."精"之动通过"精神个体"之间的辩难得以体现,"精神"是"神"落实与细化到"精神个体"领域的显现."我"表达的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庄子进一步指出之所以有"我""吾"的区分,...  相似文献   

18.
时不时的有网友这样问我:"你快乐吗?"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很快乐。""你很幸福是吗?""是的,我很幸福。""那你能告诉我幸福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吗?""心是快乐之根,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19.
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20.
在内丹学中,存在着一个"肾炁"与先天"祖暴"均被视为"阳生""先天一炁"之惟一来源的矛盾问题."生身受气初"的先天"祖炁"不能等同于"阳生"之"先天一炁",而只是后者的来源组成之一;而在细分后的"肾炁"中,"阳生肾炁"则可视同为"阳生""先天一炁",即"阳生肾炁"是后者的惟一来源.这样,"阳生""先天一燕"的"二源性"矛盾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化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