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手     
正记得《浮生六记》里沈三白说:"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娘也赞他插花能备风晴雨露,精妙入神。而我,茶室书斋,亦是瓶花不绝,香气萦绕。虽说插花、盆栽、清供皆是物外之趣,亦不似雅致文人,那般深究。所为的,只是给平淡乏味的生活,增添些许意趣和韵味,遗存一点古风。清供,一个久远古朴、雅致绝美的词。清供,则是在室内案  相似文献   

2.
乘物游心     
正书案上,零零落落的两三花器,昔日朱门今夕遍生青苔般的静寂,像一截嶙峋的人间,每在沉卷之时,举目可见。于是,打算用一种极简的思路,要让它们旧瓦澡新雪——择一枝筋骨的六月雪,伴两粒矢车菊,配一眼青瓷,叶是紫藤。在案头,就是一节短小明目的诗。一丛老竹,两穗雀麦,一颈清璃,竟有瘦去人间烟火的风姿。若要取名,应叫"东坡瘦"!花期将过,紫鸢尾不得不黔驴技穷,可终究往事太过盛大,  相似文献   

3.
明时文人士大夫善于在园林书斋中陈设清供,以营造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的闲雅生活情景,使清供陈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内心世界的寄托,蕴含了隐逸与闲雅的生活趣味。这样的生活趣味与生活情景在明代《西厢记》戏曲版画插图中有细腻的描绘,通过清供等细节描绘以一种"景观叙事的图像表达"呈现了明代文人园林生活的真实状态,阐释了清供生活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我们可从园中焚香、文房清供、品茗休闲、桌案插花、庭院盆栽、妆具首饰等清供陈设图景中,直观地了解明代文人生活情景,体味清供生活美学在营造日常生活氛围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作为当今生活之借鉴,赋予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一缕雅逸生活之香气。  相似文献   

4.
花阴凉儿     
正花阴凉儿,是北京特有的词儿,因此必须"儿化"。跟花阴凉儿近似的,有树阴凉儿,树有大小,但在夏天日照下总得能遮阴才行,所谓"树大好乘凉","前人种树,后人歇凉"就是了。树越老,荫庇越大。遥想蒲松龄当年,就是在官道路口大树下,借着阴凉儿,摆上桌椅,茶壶水碗,招待过往客商贩夫走卒,一边饮茶止渴,一边留下故事新闻,既是道听途说,何妨说狐道鬼?花阴凉儿不一样,顶多让一只慵懒的花猫卧下打盹吧?  相似文献   

5.
碗莲     
正文人案头的清供,一碗、一案、一枝莲,暗香浮动。碗莲是一道细爱,宛若捧在手掌心怡养。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说:"以老蓬子磨薄两头,入蛋壳使鸡翼之,俟雏成取出,用久中燕巢泥加天门冬十分之二,搞烂拌匀,植于小器中,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花发大如酒杯,缩缩如碗口,亭亭可爱。"这就有些老儿童的玩气,举止夸张,如一幅漫画。他把莲子两头磨尖,塞入生鸡蛋中,乘抱窝母鸡孵蛋时夹带其中,待小鸡雏出壳时取出,用燕窝泥加中药天门冬拌在一起,移放入一个钵  相似文献   

6.
正去年"十一"回老家乡下,姥爷种植的许多小葫芦被我带回上海,留一个放在办公室,稿子写不出时,就手摩挲它,静心思考。近闻它,会嗅到一股木屑的清香。案头上放一只佛手,看书、写字、冥想之时会有清冽的香气拂来。若窗外是可见的青林翠竹,成树幽花,更为佳境。"佛手为香君子",用于供养,多了一份肃静和安宁。它静默不语,多手聚拢像是莲花盛开,每每见它,心下便是简净平和,祛除了多余的荒芜。  相似文献   

7.
巴人 《佛教文化》1996,(2):22-22
育郁金香花苗,已抽芽成长,忽枯萎。数月后复生,花开分赠无尽意斋,①充案头清供,财呈二绝。环佩珊珊步玉台,才通青鸟复徘徊。筹帷忽省春风面,翠袂凌波款款来。尘小瑶池②不自媒,一空凡艳艳尘埃。皈依偏向经磨室,为有琼葩笔底来。①无尽意,赵朴老斋名。②瑶池,神话中西王母及诸神仙所居。此花产自西方。朴老因病禁食,赋诗相示,戏和一绝,干冒尊严,奉博一笑。壮游翻作饿乡游,飓尺如攀百尺楼。病榻经摩新境界,忽惊蜀道在床头。盛夏深夜失眠,步月广济寺院中,月光如画,万籁俱寂,光景幽绝。·调容院溪沙·万象清凉得未曾,碧天…  相似文献   

8.
中国逻辑史界的中国逻辑研究既有名称的不同,又有研究内容的差异,主流的中国逻辑观念是以西方传统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为参照的。如果将先秦逻辑确立为一种"正名-用名"论证类型,那么《荀子·正名》之"正名"在于"正心",确立"名"的所指,以满足治国的要求。其"用名"思想是对圣人、君子之辩说的考量,形成荀子心学的论证体系。不过,《荀子·正名》将"正人心"的要求放大到一般的正名原则,又体现出先秦逻辑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9.
妙华 《法音》1994,(12)
一、概述《禅林宝训》又名《禅门宝训》,正文共两卷,是宋代妙喜、竹庵、土圭三位禅师从历代禅师语录中收集整理辑录而成的。明代净善长老再次加以重新编排,收集历代禅师言行语录三百篇,所选内容皆是佛教“精简警世上乘作品”(民国道安《重印序》)。宋元明清历代丛林禅门学人及诸山长老皆以此为案头清供,视之如座右铭,并将其当作治理丛林、教化门人的训文。近代兴起丛林学堂教育后,将其作为国文兼人格道德教育的范本。关于《禅林宝训》的注释本,明清两代有五家之多:1.《禅林宝训育义》是明代余份乙亥年(1635)云栖比丘大建校正…  相似文献   

10.
正一卷在手,中国宗教的"故事"概览无余。无论是谁,要想了解中国宗教,本书都不失为"案头必备书"性质的一部"经典"之作。对中国宗教历史精准、系统的梳理,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牟钟鉴教授与张践教授用九年时间合写了《中国宗教通史》,1999年出版后广受好评,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宗教类一等奖。这是国内科研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奖项,选拔考核严谨,至  相似文献   

11.
遭遇陷阱     
一只马蜂的肚子饿了,四处觅食。一股浓浓的蜜香飘来,它立即精神振奋地寻踪飞去。这香味来自一朵怪模怪样的花,这花的模样就像一个圆底的瓶子。"瓶子"的口上长着艳丽的花瓣,深深的瓶底里盛着蜜汁,蜜汁中,正有另一只马蜂在慌乱地忙碌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逻辑是不同于形式逻辑的一种价值的逻辑,价值判断之真假取决于论证者的价值取向,作为这种价值的逻辑,其价值观构成论证结构之规则。先秦逻辑讨论重点不在论证结构,而是"正名"、"用名"问题,即一旦厘清了"名",正确地用名便是一个合理论证。正名、用名构成先秦逻辑重要内容,前者体现"名"的哲学功能,后者体现"名"论证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一种花,叫彼岸花,一听这名字,就很美,就很有深意。为什么叫它彼岸花呢?据传,彼岸花春季长叶,秋季开花,它长叶时只长叶,不开花,而开花时只开花,不长叶,叶与花永不相见。彼岸花,叶在花的彼岸,花在叶的彼岸,所以才有彼岸花的雅名。  相似文献   

14.
刘芳 《管子学刊》2016,(2):110-112
初生之蚕的名称"蚕蚁"至迟在中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宋代继续沿用"蚕蚁"的同时,开始用"乌儿""虫少"指称初生之蚕,元代开始用"蚁蚕",明代开始用"蚕花",至清,更有"乌""蜗儿""报头蚁"等名称。随着时代的推移,对初生之蚕的称谓不断增多,这一流变与我国古代蚕业的历史发展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蚕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主题,学界已经为这一研究的深化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储备和开阔的理论视角.在此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的研究被摆上了台前案头.具体说来,应当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生成、第二国际时期经典资本主义理论向帝国主义理论的过渡、苏俄(联)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左派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激进话语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闻喜花馍可以分为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花糕主要用于喜事,是面塑之最;花馍使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祭祀与馈赠;吉祥物是每逢佳节用以寄托美好的期盼和祝福;盘顶只用于丧葬。闻喜花馍构思巧妙,制作精美,它既无范本流传,也无底样可依,完全凭借巧妇信手捏制而成,实为"母亲的艺术"。探析闻喜花馍地域形成因素和历史渊源演进等,进一步从根源上寻求闻喜花馍传承与保护的新举措,从而更好地发扬山西特色面塑艺术文化,保护山西"非遗"。  相似文献   

17.
论辩者之囿     
正名家何以为名家,并非只是出于对"名"的关注。可能除了道家声称"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之外,百家之学对于"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关注。荀子有专门论"正名",法家常称刑名之学,墨家更有专门的《墨经》论名学,可见名学不是名家的独门功夫。名家的根本特征大概如司马谈所论,是"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专注于"名"是其一面,失于人情则是另一面,此于名家可谓一体之两面,只有两面都说齐全了,才是名家的真面目。对于名家的名学思想,现代学人所论可谓  相似文献   

18.
粗砚贫交     
正有句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一读,心眼里全是书香墨韵,一种动静相宜的脱俗之美,尤其那注入泠泠泉声、满是禅味的一方砚池更是美极了。小时候是有大字课的,用了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字帖描红。一节课下来,小手上总有墨痕,有人唇上都有,必是抿上嘴掭笔尖了。大家嘻嘻哈哈地拥至小池边洗毛笔,顿时一池皆成墨水,如蝌蚪云游,惹得寂寞小鱼来嬉戏。后来读到“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马上会心一笑,顿  相似文献   

19.
饮茶与读书     
一缕茶香,一瓣书香,文人夫复何求?茶,清香扑鼻,给你提神醒脑;书,墨香轻飘,让你明理益智。坐在书案前,左手摩一壶,右手捧一书,神思随茶香书香升腾,就有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忘我之境。我之所以将茶与书放在一起,不只是人们喜欢读书时饮茶,饮茶时爱读书,实际上这两者脾性相同,神韵相通。  相似文献   

20.
正妙高山,距大足城市六十华里,奇峰峻冷,竹丰林茂,山顶寺庙雄伟,名叫妙高山寺。悬崖峭壁上,雕有精美的石刻,还镌刻有苏东坡的《罗汉颂》题词。大足区,古称昌州,系我国著名的石刻之乡。相传,妙高寺曾有"大和尚三千五、小和尚不胜数"的辉煌,苏东坡被贬官黄州、昌州后,常到妙高寺游览。他与妙高大禅师的深厚之情,是在一次品茶谈禅机的时候结下的。有一天,苏东坡到妙高寺游览,瞧见禅堂书案上摆着一副墨迹未干的条幅,只有上联,没有下联,上联写道:山色溪声领略几许,禅机过去未来现在;见此,苏东坡沉吟片刻,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