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拿自己和别人比,是许多人所擅长的,而且易上瘾,一旦掉进这个心理陷阱,凡事都要比一比。比过了,舒坦;比不过,窝心。有人善于自我安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人不开窍,直叹"人比人气死人"。也就有了"孩子与起跑线"的争论,"起跑线"在哪里?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出来的线。这条线就刻在每个家长的心里,为此整日焦躁不安。这还不算,还要推己及人,拿别人跟别人比,比个什么劲?东晋郭澄之著《郭子》,其中一篇是把名门之后陆机、陆云  相似文献   

2.
在幼儿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一次家长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家长都不知道孩子的学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认知规律。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引导,致使在儿童教育上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和歪曲教育规律、发展规律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们“伤”在了起跑线。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呢?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教工作实际,感受到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是促进儿童快乐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5)
<正>[腾讯网]近日,为了让儿子能稳妥地进入一所著名小学,林先生可谓忙得焦头烂额。由于想购买学区房,又碍于限购政策,林先生与妻子商量后一致决定离婚买房。房屋过户后,为了儿子上名校"更保险",林先生又费尽周折将自己的户口迁入。当记者问他们这么做值得吗?林先生夫妇异口同声地说:"关系儿子前途,付出再多也值得。"[随感]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的择校竞争已经蔓延到了小学。林先生和妻子不计一切代价让孩子进名校,  相似文献   

4.
<正>“不辅导作业家庭和睦,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这是最近流行在网络上关于辅导孩子作业的一句调侃之言,有孩子的家长认为这像极了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家长对学生的学习高度关注,因为家长不仅将学习成绩看作是否赢在起跑线的标准,而且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看作家庭荣誉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杜睿 《美与时代》2005,(3):91-92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家庭拥有了一架钢琴,为的是陶冶孩子的性情,培养孩子基本的艺术修养,使其具有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情操,这也是天下父母们共同的、热切的期望.为了使孩子的艺术天分得到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在音乐的道路上成才,家长每周要接送孩子上老师家学琴,回家后提醒孩子练琴.但如果父母没有参与到音乐教育中,那音乐教学不可能完成,更不可能成功.因为学生一周不过上一次课,其余时间都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所以家长应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他们也应做"家庭教师",这是孩子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仅就家长在孩子上课、练琴中的作用略谈一二.  相似文献   

6.
人生三愿     
人生不是马拉松,马拉松的长度有限,人生又不是跟别人的竞赛。人生比马拉松更长,要比的是自己。  相似文献   

7.
<正>心理剧《孩子的烦恼》让隔代教育这一话题再次升温,很多家长在肯定这部剧的同时,也思考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老人带孩子确实给家长省了不少事,但由此而激发的家庭矛盾接踵而来,"家和万事兴"一时难以实现,稍不小心火就烧到了孩子身上。专家指出:隔代教育中的问题对孩子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年轻家长绝不能撇清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1.家里学校祖父母出镜频率高最近,校园心理剧《孩子的烦恼》受到家长们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6,(8)
正[人民网]"我未来的理想是当网红。"面对"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的问题,一位小学三年级女生的回答让家长瞠目结舌。显然,"网红"这一近年来的流行现象不仅和互联网经济挂上了钩,还影响着很多青少年,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北京多所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有八成小学生希望成为网红,一些家长甚至为孩子报了"网红培训班"。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性格、习惯、能力等各方面无不受到家长的影响.由于家长的年龄层次及文化、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各不相同.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关注,并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循循善诱,引导自己的孩子快乐地参与各项活动.但也有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潘婷婷 《大众心理学》2020,(4):30-30,18
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可以帮助孩子和家长建立稳固的关系,哪怕长大后孩子和同伴互动的时间增加,亲子间的良好沟通也会保持。但和孩子玩游戏时,家长要保持"端正"的心态,家长是"玩伴"而不是"老师",需跟随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是教育性的。  相似文献   

11.
<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本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融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父母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影响孩子,助力孩子的成长。可是当下教育孩子却变成了全民的焦虑:“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升学焦虑等等,“教育焦虑”变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2.
正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阿德勒是世界知名心理学大师,他以真实生动的事例和历经时间检验的理论,带您读懂孩子的心。引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编者一、我们的孩子并非很无知"现在的孩子啊,怎么能那么无知?""像我们那个年代,孩子多好管,现在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发的牢骚。教育是什么?如果简单归结的话,教育就是  相似文献   

13.
张维 《四川心理科学》2014,(22):115-117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初中阶段的延续,要坚持“为了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的基本理念,不仅要在知识体系上进行衔接,还要在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方面做好初、高中教学的全面衔接。  相似文献   

14.
德国式教育     
正德国只有8000万人,却拿了105次诺贝尔奖,按人口比例来说,比美国高得多。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德国的小孩一定是赢在起跑线上,小学前已密集接受各类课程,钢琴溜冰样样精通,闲来背诵唐诗宋词英语单词和九因歌,沉重书包比人还重,晚上做作业到深夜,周末补习班保证考试拿高分。但奇怪,德国宪法竟然明文规定:禁止学前教育。这不等于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5.
正1983年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场上,一对特殊组合的参赛选手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他们是一对父子。父亲推着轮椅上手舞足蹈的儿子快步奔跑在马拉松运动员行列中。轮椅上残疾的儿子叫里克,出生时由于脐带绕颈引起严重脑损伤。在他8个月大时,医生宣判以后就是半个植物人,没有治疗的意义了。父亲迪克听了医生的话,很难受,却暗暗发誓决不放弃这个孩子。爸爸和妈妈通过观察发现,虽然里克残疾,但是,智商和他  相似文献   

16.
爸爸,回家了     
【设计理念】在《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发现:表面上看,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明显减少,渴望独立,与家长的沟通和相处时间减少,但实际上家庭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反而变得更加重要。在家庭里,参与孩子成长更多的是妈妈,在咨询中很多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都反馈了父爱投入不足甚至缺失的现象。本剧通过展开孩子和父亲的"误解-冲突-和解"的故事脉络,在班主任为父子沟通"搭桥"后,孩子与爸爸进行对话和情感沟通,爸爸们表示确实需要回家,回到孩子的成长中,回到孩子的心中。  相似文献   

17.
上一所好的小学,然后再上一所好的初中和高中,考上理想的大学一这似乎是大多数家长为孩子设计的人生“三部曲”。由于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限制,对许多家长米说,要唱好“三部曲”中的哪一部都不容易。尽管全国各级教育部门都明令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但是多数城市的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进名校、读“重点”,还没到入学时间,许多家长早已忙开,新一轮的择校大战已经打响。  相似文献   

18.
正由于职业关系,许多朋友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专业性咨询意见。问题不外乎是上哪个学校最好,是出国读书好还是在国内读书好,如果要出国,什么时候出去最好,等等。可以看出,每个家长都竭尽全力想为孩子设计出一条最好的教育路线。其隐含的逻辑是,最好的教育等于未来更大的成就或更好的生活。但我反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令他们难以回答:"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中国的父母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越大越不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  相似文献   

19.
王金红 《大众心理学》2020,(2):29-30,23
2019年4月的一个上午,接到家长的求助电话。这位家长的孩子上初三,原来学习成绩挺好,马上要体育考试了,但孩子就是不上学了。孩子老师、同学、家长、亲戚试图和孩子沟通,孩子基本都不搭理。家长很焦虑,感觉和孩子仿佛突然在两个世界了,彼此没有信号。如何才能和孩子沟通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有美丽、纯洁、敏感的心灵,儿童时期的心理烙印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因此,在育儿方法中,也有一个"扬长避短"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具体说来要淡化以下四个方面的异常心理, 相貌心理对于那些相貌特别丑或特别美的孩子,家长有时会当着他们的面发表些议论。在被他们提示后,这些"相貌异常"的孩子对自己的相貌会产生"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卑或自傲心理。这种过早的自我浅层表面的关注,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全面健康发育的。因此,对于特美,特丑的孩子,家长都应努力去淡化他们的"与众不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