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曾依附于袁绍。官渡之战前,袁绍让陈琳写讨伐曹操的檄文,这就是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这一历史名篇,在当时也是声威赫赫,可以说袁绍在舆论战上,因陈琳一人而完胜。当时,曹操正在发头风病,病卧在床览读檄文,竟然惊出一身冷汗,把病都吓没了。可见其文之犀利尖刻,句句戳在曹操心上。这篇檄文历数曹操的罪恶,并问候了曹家祖先,所谓"极其丑诋"。可以想见曹操之恨,非  相似文献   

2.
曹操在立嗣上的选择对曹植的影响韩鑫中国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诗文腾踊,俊才云蒸。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开创了一个“崇文之盛事”。曹操“外走武功,内兴文学”,不仅在政治上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达提供了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他身体力行为建安文学注塑了新的...  相似文献   

3.
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首,其为人和为文的特点当时就很受曹操曹丕等人关注,其后以至当代也备受著名学者论家褒贬,而莫衷一是,不乏误解.本文认为,孔融为文擅长通脱华靡,是汉末清流名士领袖、时代文风代表,其"特别"处尤在其敢于、善于"嘲戏".这在艺术上张大了建安文风之力,并独具有特色品位的幽默之长.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他专喜和曹操捣乱",坚决的反对一切与汉政府离心的人或势力,是维护皇权、匡扶正义以致坚决反曹的必然表现.二是由于他与流行士风相适应的才子气极重的清流名士型个性.  相似文献   

4.
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褒贬不一的风云人物,其一生十分精彩传奇。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非常高,为历代文人所称赞,并对后世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曹操起伏跌宕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与其心怀天下的性格特点对其诗歌创作有极大影响。他继承了汉乐府诗歌"缘事而发"的特点,又对乐府诗有所发展。其诗语言质朴,注重反映现实表达自身情感,形成"悲凉沉雄""慷慨而多气"的独特诗风。  相似文献   

5.
正当年,孙策临死前对其弟孙权有一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很快到了赤壁之战之际,面对曹操大兵压境,张昭直言相谏:"曹操其势正大,恐难抵挡,一旦硬战,恐怕凶多吉少,不如先送人质给他,以息战火,来日再战!"对于张昭的投降主张,周瑜却坚决反对,痛斥为"迂儒之论",并在分析了曹操用兵的四大忌之后,十分坚定地对孙权说:"江东拒险,交通便利,兵精粮多,能割据,不必向曹操低头。送人质反而会陷入被动,受到曹操的钳制。将军擒操,正在今日!"一时间,张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看了不下数遍,可每次看到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总会拍案叫绝,久久慨叹,为刘备的机智敏捷,韬光养晦,更为曹操的不识英雄和思维误区。曹操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相信这也是很多常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他走入了思维误区。这个误区隐蔽很深,没有智慧的眼睛,没有严谨的推理,往往很难识破。曹操陷入的思维误区就是,他孤立了雷声和当时处境的关系,忽略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题为“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写的是孙权刘备联军赤壁大战击败曹操,曹操狼狈逃至华容小道,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关羽等个正着,但面对丢盔弃甲的曹操及其诸将,关羽这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长叹一声,并皆放去”,使曹操在最后一关不战而去。这一回的描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且突出了关羽的义重如山,深为读者所感叹。然而在感叹中示免还有些遗憾:关羽怎么不杀掉曹操呢?诸葛…  相似文献   

8.
檄魔文是以檄文形式弘扬佛法的一种文体,盛行于两晋至唐初的佛教信徒中。其内容主要是对禅修过程中宗教神秘经验的记录,与佛教禅学关系密切。在文体上,檄魔文既有借鉴檄文的地方,更有对檄文原有体制的突破。这种突破,源于对道教"军将吏兵"仪式的借鉴和吸收。敦煌降魔变文是檄魔文文体的发展。檄魔文为变文代替,主要原因在于伴随佛教发展而来的弘法对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有史料说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钟繇为得到《蔡伯喈笔法》所载秘书盗了韦诞的墓,后来晋太康年间又有人盗了钟繇的墓。按照中国人"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伦理观念,盗墓本是不义之举,更何况同一事件在钟繇身上发生两次。不同的是前一次钟繇是盗墓者,而后一次,他又成了被盗者,确实很富戏剧性。钟繇盗墓之说,虽有虚构之嫌,但确有可信之处。历代王侯将相盗墓者不在少数,如西楚霸王项羽、汉代广川王刘去疾等,在曹操当政之时更专设了盗墓之职。  相似文献   

10.
饮马长城窟     
这首诗歌描述了秦始皇的严酷统治下遭征发役工的艰辛。作者陈琳生括在汉末,死于公元217年,虽然他属于贵族士人,但这首诗仍然反映了民间歌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看了不下数遍,可每次看到“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总会拍案叫绝,久久慨叹,为刘备的机智敏捷,韬光养晦,更为曹操的不识英雄和思维误区。曹操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相信这也是很多常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他走入了思维误区。  相似文献   

12.
多疑必祸     
正《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和陈宫一起逃到吕伯奢家。曹家和吕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便想杀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却因听到磨刀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而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便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而《敌后武工队》中,杨子曾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狠批一位被误会吃老乡饼没付钱  相似文献   

13.
正丁龙何许人?一位普普通通的美国华工。他原籍广东,文盲,清朝末年随乡人一道漂洋过海远赴美国谋生。他后来成为美国人卡本蒂尔的仆人。卡本蒂尔生于纽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他远赴加州开创自己的生活。他先做律师,后创办银行,又在一片处女地上建造学校,筑造码头和防波堤,奠定了奥克兰市的雏形,在奥克兰建市后又担任市长。后来,他将许多土  相似文献   

14.
只说三个字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田婴打算在薛这个地方建一座城。知道此事的人都认为这样做不恰当, 纷纷前去劝说他放弃这个打算。田婴听不进大家的意见,而且很生气。他给门卫下了一道命令: 对任何来访者都要先问明是来干什么的。如果是来谈在薛这个地方建城的事,一律不让进门。后来又有一个齐国人想来劝  相似文献   

15.
明初有一姓曹的知府,自称是曹操后代。一日,他去看戏,恰逢上演《捉放曹》。扮演曹操的赵生把曹操的阴险奸诈表演得惟妙惟肖,曹知府见自己的祖先被侮辱,不觉大怒,当即派差役传唤赵  相似文献   

16.
《管子》《荀子》"王霸之辨"理论不同于《孟子》,管、荀学派肯定了"由霸入王"的可能。"修礼"既是对"霸"的完善,也是实现由"霸"入"王"的途径。曹操的政治生涯受管、荀"王霸之辨"理论影响至深,存在着"由霸入王""王霸兼容"的特征。曹操的王道政治理想,因为没有取得"政治一统"和"天下归心"而破灭,这也是曹操没有实施皇权嬗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智慧母亲     
正《世说新语·贤媛》载:王经年少时家境贫苦,后来做官做到二千石的职位时,他母亲对他说:"你本来是贫寒人家的子弟,现在做到二千石这么大的官,可以止步了吧!"王经没听母亲的意见,后来担任尚书,帮助魏朝,对司马氏不忠,被逮捕了。当时他流着泪辞别母亲说:"因为没有听从母亲的教导,以致有今天!"  相似文献   

18.
正曹植七岁那年中秋节,曹操带着妻儿们在后花园饮酒赏月,曹操见皓月当空,就一时兴起问孩子们说:"你们说月亮与外国比,谁近谁远?"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月亮远了。曹操点了点头又问一直未作声的曹植:"你说呢?"只见曹植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月亮近,外国远。"大家都呆住了,曹植解释道:"因为月亮看得见,外国看不见。"大家听了觉得曹植的答案很新奇,曹操也很高兴,连夸曹植是可造之才。第二年中秋,有外国使节来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把曹操塑造成阴险多疑、手段毒辣、诡计多端的卑鄙小人,但并没掩蔽了他是一位文武双全、智勇兼备、才气过人的枭雄形象。古往今来,英雄大多冷血已是不争的事实,曹操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就是这个为排除异已不惜杀死亲人的所谓的英雄,却为一个女人平生第一次流下了眼泪,也是最后一次流下了眼泪。这个女人是谁?她凭什么会让曹操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20.
赵鑫 《天风》2015,(3):53
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约公元260年-339年),生于巴勒斯坦。他的著作涉及基督教神学的各个领域,由于他在早期教会历史、护教、教义等方面的贡献,他也被称为基督教历史之父。优西比乌的希腊文意思是"虔诚之人",起初他在安提阿受教育,后来去了巴勒斯的凯撒利亚,在那里他与潘菲鲁斯相识。潘菲鲁斯是凯撒利亚的长老,后成为优西比乌的老师,对他的影响极大,以至后来有人称他为"潘菲鲁斯的优西比乌"。潘菲鲁斯在戴克里先大迫害时期被捕入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