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之潮流,因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必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坚持现代文化引领其传承和弘扬工作,才能保持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保持各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推进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卢敏 《四川心理科学》2014,(22):129-130
当代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在美术课堂中我们要发掘传统、扬弃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及美术学习的特点,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时代发展的新元素,通过美术这个载体,不断创新、充实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挥美术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动画的发展与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坚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要加以创新,我国目前的动画发展还不是很发达,与西方国家的动画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吸取传统的文化元素的同时还应该加入现代的文化元素,从而不断的去挖掘和创新动画的风格、形象、题材和音乐,创作出更加经典和优秀的作品,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动画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诗的国度。诗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联系情感的最佳纽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诗歌为我们的诗歌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教学指出"学生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但在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进行辛苦的逐句讲解,学生最后能背颂、  相似文献   

5.
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是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孕含在特定文化传统中,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康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24):154-154
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师资水平的高低。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人民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也是其理应担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经典文献的阅读对于我国目前本科师范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这一汇聚人类历史文明的瑰宝,与初中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是攀登史学高峰的“云梯”。初中历史教师用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带来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有效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本文探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以史为鉴,提升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的价值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积极向上的,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课程中蕴含大量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其文化自信增强,还能使其汲取民族智慧,形成民族精神、树立积极人生态度、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在立德树人的同时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为民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基于传统文化渗透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科优势,依照新课程标准中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研究有效渗透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落实,以确保获得良好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助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庆阳民间装饰艺术为切入点探讨在地域文化下构成艺术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在实践教学的不断研究中,将构成相关法则与传统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对构成形式的理解,完成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过渡同时让学生关注本地域民族民间艺术,从中吸取营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国学文化涵盖内容广泛,其中包括诸子百家的思想、治国理念、行为礼仪、哲学观点等多方面的知识。国学经典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国学倡导的自律原则,对人们思想模式和行为规范仍具有指导意义。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更需要德才兼备的青年一代来履行国家复兴的历史使命。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国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谈语文教材中国学教学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中,如何看待“传统”,成为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焦点。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用什么作为判断优秀文化传统的理论根据和现实价值标准?论者之间见仁见智,分歧甚大。与此紧密联系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今天,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怎样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形成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有现实担当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本来、开辟未来的文化情怀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产品设计"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但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成果来看,传统"产品设计"课程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看的东西少,打不开思路;另方面学生所设计的作品其前后连贯性不够流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以形态设计为"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为切入点,指导学生从其熟悉的现有自然物中提取抽象符号,抑或用陌生化的效果展现熟悉的事物,还可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引入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不断进行有益的尝试,通过形态设计把传统艺术以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基因发扬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而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独特载体,在打造城市形象、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精神等方面意义深远。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中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将之应用于城市公共艺术实践中,来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城市的人文、宜居环境相适应。这些独具民族情感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丰富了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内涵,提升了城市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不断地相互碰撞、交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国力极大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也随之不断增强,这都与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质能够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精神内在于民族意识 ,是民族先进的、优秀的思想文化、民族性格、民族传统和价值观念 ,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价值观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向导和动力。民族精神实质上是一个民族渗透在其民族思想观念、文化模式、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心理结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之中的优秀的共同的价值观 ,民族的优秀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重视发挥民族的优秀价值观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民间美术作为民族美术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视觉文化,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民间美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具有原发性。把优秀的民间美术文化引入教学,引领学生从中汲取精华,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审美意识、提高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民间美术教育是实施大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美术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程,有利于学生继承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提高综合素质,树立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尤其在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学习由本原文化所产生出的民间美术,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行为是人类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该民族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经济发展和长期流行的价值观念所支配,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的体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西部民族文化发展至今,已经积累和延续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及传统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的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好原生态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和抢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