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友人忽然厌烦起都市的喧哗,想去郊外寻找一份清净,遂定下日子邀我同往灵岩山寺。 是日,天公不作美。一夜风雨潇潇,至天明其势未减,然友人兴致颇佳,去意坚定,我便奉行君子之道,欣然相陪。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语言哲学中的对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1895—1975)是前苏联享有世界性声誉的思想家,在语言学、哲学、历史文化学、文艺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卓有建树,深具影响力。其著作多著于或出版于20世纪20至40年代,其中部分于20年代以友人之名问世,或以与友人合著的形式发表。由于他的身世和学术性格的特殊性,这些著作大多被束之高阁。直到60年代初,由于他的两部学术专著《陀思妥耶夫  相似文献   

3.
    
(一) 踏倒了荆棘蒺藜,路就会清晰可辨。左顾右盼不敢抬步,有路也是满眼荆棘。有时脚步呼唤路,有时路呼唤脚步。要么开拓于荆棘中,要么重复在别人脚下。正是举目无路的现实,促使开辟通往前方的自由之路。早醒的脚步,通向朝霞绚烂的大道。  相似文献   

4.
阳光明媚的一天,我陪伴几位文化界的友人驱车沿着蜿蜒且又不失为开阔的松青公路向着余山疾驰。到达目的地后,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数那矗立于佘山之颠  相似文献   

5.
正一、《林间录》的成书及其佛教史料价值在"文字禅"史上,惠洪(1071-128)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其于文字禅可谓理论与实践[1]并重。大观元年(1107)由其师弟本明编定成书、友人谢逸作序的《林间录》,既是他诸多著作中较早行世的一部,又是已知最早的一种禅林笔记,所录者"莫非尊宿之高行、丛林之遗训、诸佛菩萨之微旨、贤士大夫  相似文献   

6.
正清初大儒顾炎武中年北游之后,曾给好友张尔岐等人写过一封《与友人论学书》,书中拈出两句话作为学者士大夫的准则。其一论为学,曰:"博学于文";其一论为人,曰:"行己有耻"。顾炎武对于"有耻"一端极为重视,在《与友人论学书》一文中,他反复说道:"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而在其大著《日知录》"廉耻"条中,顾炎武更是直接说明:"(礼义  相似文献   

7.
啄木鸟之死     
母山羊奔跑时,一不小心, 蹄趾间扎进一枚荆棘。它的嘴咬不住那枚荆棘,其它蹄子又抠不住那枚荆棘。可怜的母山羊,想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把它拔掉,疼得  相似文献   

8.
回族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福宽先生于2018年1月30日在西安归真,享年79岁。本期“文苑”栏目特发纪念小辑,刊发冯福宽先生生平简介、代表性诗作、创作谈,以及友人纪念文章,以表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9.
严建国作品     
本不曾写钟馗,应友人之约而勉为之。动笔前,在案头的调研工作中,发现其迹源远流长,其能除邪捉鬼耳。嫁妹之举,鲜活地展现了令人欣喜的节义风范。于是,我情有独钟地反复体会,以为钟进士不仅处世刚正不阿、生猛不俗,亦有自察之气度。缘此,取捉  相似文献   

10.
《天风》1998,(6)
经文:马太福音7:16b—17 荆棘不能结葡萄,蒺藜也不能结无花果。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 荆棘是荆棘,它结的是荆棘,它不可能结出玫瑰来。只有玫瑰才能结出玫瑰来。“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相似文献   

11.
荆棘与火焰     
陈志华 《天风》2010,(6):37-37
<正>在圣经中许多属灵的伟人,往往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蒙召经历,摩西的蒙召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出3:2)耶和华就是藉着荆棘和火焰的景象,把"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的使命交给了摩西。  相似文献   

12.
刘凌维 《天风》2022,(3):42-43
<正>“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匡匡的这句话获得了无数的点赞,可见是道出不少女子的心声。然而,在《雅歌》2章2节中,良人称赞自己心仪的女子时却说:“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内。”荆棘丛并不是百合花生长的理想环境,但荆棘丛中的百合花却因卓尔不群而被赞许。1)国破山河在,却只能是午夜梦回,她和她的族人及同胞生活在远离故土的被掳之地。  相似文献   

13.
问荆的江湖     
这是个奇异的名字:问荆。一旦你走进了它,你就会明白伤筋断骨的愈合的痛。问荆问荆,问什么呢?拷问的问,荆棘的荆,拷问的是人生路上的荆棘?那些充满着坚硬与刺的障碍物,密匝匝地,长在你必经的路上。也许问荆里,荆是泛化的,世间有多少事与物都可以成为荆棘?或许荆是有形与无形的化身。问荆,乡间里常见的一种杂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友人间执行“分享分担”规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宜音 《心理学报》1991,24(3):103-111
本研究试图通过研究友人间执行的规范探析友人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实质。本研究综合使用问卷法、故事投射法和现场实验等方法,围绕“分享分担”规范进行了(1)该规范的执行界域、角色差异与公平原则;(2)该规范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关系;以及(3)社会评价情境对执行该规范的影响的探讨。其结果表明,(1)我国中学生友人间执行“分享分担”规范的界域分布在“利他亦利己”至“利他不利己”之间;友人间角色差异对“分享分担”行为产生影响;友人间的分配以“平均原则”为主导。(2)我国中学生友人对“分享分担”规范的执行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有着正相关,表现出文化的特征。(3)在社会评价情境下,被试的行为接近社会规范。这些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友人关系社会心理学实质的解释须考虑价值取向这一变量,在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传统下,友人关系的实质不是互惠和交换,而是分享和整合。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盛夏时分,喜欢在屋内小坐,或看书,或练字,或与心灵对视。午后晴光,院外的小雀有一声没一声地啁啾,我在屋内听着,只觉心弦被轻轻拨动,身心安顿其中。友人发来一张旧瓷图片,瓷上是寒枝冻雀,雀儿仰头欢唱的模样煞是生动可爱。友人的一句"旧瓷之美,就美在冻雀有着自己心灵的坐标",使我陷入了沉思——拥有自己心灵坐标的雀儿?细看旧瓷——枝上的花朵早  相似文献   

16.
凉月 《佛教文化》1994,(1):20-21
那是初春时节,我正南行采访游历,到广西柳州,落脚友人处。一日偶翻友人案头,见《三乘教义》、《佛学概论》两书,著者释宽能。我心里顿时一喜,即拜读至深夜。在此之前,我已久闻这位比丘尼大德的声名,知其学问精湛,对佛理别有慧解,只可惜一直无缘见到法师的著述。今日宿愿已偿,自然感到不虚此行。后与友人谈起,才知道法师圆寂前所居的洗石庵就在桂平西山。于是马上想到,到桂平西山去。  相似文献   

17.
荆棘的挑战     
梁亦昆 《天风》2003,(9):18-19
荆棘代表没有重生,自我为王的一种信徒。他们贪图虚浮的荣耀,  相似文献   

18.
李涵虚,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茅桥镇凌云乡李家湾村人,原名元植,于峨眉山遇吕洞宾及张三丰二仙,授以大道,得丹法秘要,于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成道,乃改名西月,字涵虚,号长乙山人,又称圆峤外史。李涵虚,乐山儒生。其故居旁有李家河,书舍邻其河边。此河道窄浅,舟辑不通。一夜明月,李偕友散步其处,见溪中一渔舟,有老翁对月仰卧而歌。李默记此地应无渔人,何来此翁?因与友人同到尊长那里去,问答间知非常人,遂邀至馆师事之。居年余,颇有所得。时李嘉秀(乐山县人,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科进士)主讲九峰书院,李涵虚为其门人。久之李嘉秀知其有异,转而师…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2,(5)
1918年7月13日,三十九岁的李叔同披剃于虎跑定慧寺,法名演音,号弘一。但他并没有因皈依佛门而抛弃在俗时的所有艺术活动,去做一名“自了汉”,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称道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出家初期,他除了应友人范古农之请开始书写经偈与人结缘外,据记载,于1919年夏,在安居虎跑时,曾从华德禅师学唱赞呗,并“手录赞颂、附以记印”和“亲自撰写《赞颂辑要弁言》备赞梵呗之功德”。所谓赞呗功德就是根据唐·义净(635~713)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赞咏之礼》一文所提出的对僧有六意功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林希逸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与友人交往等方面探寻其与道教的因缘际遇,藉此考察其对道教的认识和态度。林希逸从小生活环境中的道教氛围十分浓厚,其友人中有不少从事道教丹法修炼,他常以丹法术语运用在诗文中,表达自己对丹法的感触。从林希逸对道家经典的注疏中可以了解到他对道教炼养有深刻认识,认为道教炼养之法源于《老》《庄》,他将道教丹法等炼养法术的逻辑原点归入老庄思想。林希逸曾经有过对丹法的追求,却“还丹无诀”而“幸触除”,他坚持了儒家的精神信仰,力图在思想理路上将道教之学统一在儒家纲领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