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三句半"俗称"瘸腿诗",源于古代流行的"十七字诗",是一种长起而短结的滑稽诗体。采取"五五五二"的结构,前三句整齐划一,后一句残缺不全,多半由两个字(甚或只一个字)组成,形成整齐又错落、迭起且跌宕的谑趣。它应是唐诗盛行绝句口诵成风之时,民间从中找乐逗趣的艺术变体。明代郎瑛《七修类稿》里有载:"正德间,徽郡天旱,府守  相似文献   

2.
说“趣”     
"趣"是我国美学、文艺理论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大量出现在我国美学、文艺理论中。"趣"论在我国美学和文艺理论史上有一个孕育、诞生、成型、兴盛、深化的过程。"趣"是一种新奇、独特的美,具有反常合道的审美属性,是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一种新颖、奇妙、天真、生动、灵智、慧黠的审美特质。"趣"有多种具体类型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3.
趣联的谐趣     
正趣联的谐趣来自其俊秀之美。它追求的是一种对称、均衡、完整、和谐的趣味。本来,对仗就是一种"天机自合"的机趣,因逻辑的严密、思维的辩证、色调的鲜明和形式的工整而产生一种流畅、摇曳、映衬、照应之美。一般对联多在对等范畴的观念上进行。所谓"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对"雾蒙蒙"者是也。趣联在形式上也是和谐的,但往往并不是两个对等的范畴,而是包藏着大小不等、错落不一的寄属关系。如"放开肚皮吃饭"对"立定脚跟做人",  相似文献   

4.
正姚慕双,世无双。他是上海滑稽界的泰斗,全国滑稽界的一座高峰。1985年,他与胞弟周柏春去香港演出,被誉为"大陆超级滑稽双档"。后来,上海滑稽界的"双字辈"出现了一批滑稽表演艺术家,但弟子中尚无一人能超过先生。姚慕双以"冷面滑稽"著称于世,其表演的最大特点是冷噱。他在介绍自己表演经验时曾说:"在这一系列场景的表演中,我都没有故意地去进  相似文献   

5.
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并不拘于平仄韵律的诗称之为“打油诗”。它简洁明快,风趣幽默。清代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有一次人京游览卧佛寺,写下一首《咏卧佛》的打油诗:  相似文献   

6.
形式好比绘画艺术作品中的基石,是作品观念与思想的外在表现,没有形式或形式感弱的作品,就谈不上艺术的思想、意境与内涵。那些作品中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例如画面的形式上的平衡、形体结构的分析、绘画元素的把控等,都对作品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反映绘画艺术家对画面把控能力及专业素养。文章以保罗·塞尚的绘画作品为例证,结合形式的概念,对"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并论证其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90:12)在一所学校几何课的教室里有一首打油诗:"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了几何又几何?不学几何又几何?"其实不然,几何学是研究空间和图形性质的一门数学分科,在其理论中,每一个图形都是由基本元素点、线、面组成,而人生也蕴含着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九种,每一个图形都富有人生哲理,投射出基督长阔高深之爱(参弗3:18;伯11:8-9;诗86:13)。保罗说:"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  相似文献   

8.
清代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包括很多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即"画竹三段论",他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以及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律,即"此相非彼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在变的过程中要有"法"与"趣",趣法相投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一切艺术的美的创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福柯批判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对"启蒙"意义的阐释,但他同时也肯定并拓展了康德在自我批判的本体论上的意义。在此意义上,福柯发展出一套自我关怀与治理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直言"的实践形式。"直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它具有坦率、危险、真理、批判、责任的特征,并与"关照自己"产生密切联系,这种实践技艺致力于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进而指导个人步入政治领域而治理他人。福柯运用"直言"这一古代形式来回应当下现实,让知识分子说出真话,关心他人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0.
滑稽一般是以指言语和动作引人发笑。有的滑稽只会使人感到轻浮而流于油滑,但有的滑稽却会使人在笑中完成对对象情感性的审美评价或否定,产生滑稽美。语言表达借助修辞表现滑稽美。而反语式大多表现一种滑稽美。在一定情况下,它比正说直说更有力量。为什么反语大多能表现一种滑稽美呢?探其原因,在于反语有着明显的反逻辑现象。首先反语的反逻辑现象可以表现在概念的运用上违背了逻辑的矛盾律。比如: ①、中国军队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罚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纪念刘和珍君》)  相似文献   

1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后人解为闲逸、高雅之趣,这当然没错。不过,如果联系此诗的创作背景、陶渊明的其他写菊作品,以及前代及当时的习俗,我们就会发现,陶渊明钟爱菊花有着更为朴素的动机:他希望通过服食菊花,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从而缓解时光流逝、生命衰老带来的精神苦闷。从这个意义上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悠然",其底蕴却是颇为悲凉的生命感叹。  相似文献   

12.
近日,听了一位象棋师给二十几对即将喜结连理的青年男女上婚姻课,这位颇有知名度的象棋师将婚姻生活趣喻之"八棋",着实令我耳目一新,得益不浅。将:夫妻俩都要有大将风  相似文献   

13.
周珺 《美与时代》2016,(10):104-105
猫具有人的机智,人具有猫的机敏,由此而产生出两者心语的悟对、灵性的碰撞。画猫自古以来都带有美好的寓意,在团扇上画猫,犹记此意。从古今猫的寓意、团扇与猫的结合、创作中的"喵"趣横生、惟妙惟肖的表现手法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画出生动有趣的猫,借此与广大爱猫画猫的画友们进行切磋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合适行动"是行动哲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元素包括"意图"、"能够"和"致使"。用邻域语义可以比较好地刻画意图、能够和致使及其相互间的形式关系,从而间接地刻画了合适行动。这种形式刻画不仅有助于分析意向行动,而且还能够分析意向行动的两种特殊形式:偶然成功行动和行动失败。  相似文献   

15.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自娱"和"怡悦情性",以此为切入点,从审美娱乐功能中的"自娱"与"娱人"两方面可以分析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共通之处。当创作书画作品的目的不再功利,而是"聊以自娱"时,创作者便能够"自得其趣",放松心情;当观者领悟到书画中蕴含的审美情感,就可以达到"悦情"的状态,身心愉悦。创作者和欣赏者以恰当的态度以及方式对待书画,方可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代表清初中国山水画坛正统一脉的"四王",占据了当时画坛的绝对话语权。王原祁在"四王"之中年纪最小,但他的艺术成就在四人中最高。在其画学论著《雨窗漫笔》中,他强调作画应当"理、气、趣"兼备,作品才能达到品评的标准。笔墨作为王原祁书画创作的重要部分,及其书画品评中的核心要素,在《雨窗漫笔》中有大量论述,故从理论角度来解读王原祁笔墨中的"理、气、趣",感知其中蕴含的笔墨奥义。  相似文献   

17.
张柯 《世界哲学》2017,(4):43-50
探讨"形式显示"的实质含义,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地观察"形式显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定位:形式显示指示着一条"存在与时间"之路。通过对实际位置的阐明,我们就能在前后向度上对既有主流观点进行修正:其一,"形式显示"之思并非仅仅发端于1919年讲座,其源头还要更早;其二,"形式显示"之思并不仅存于早期海氏思想,而且以不同形式贯彻于其后期思想。我们对海氏思想的整体理解由此得到了重要推进。  相似文献   

18.
"形式"在巴迪欧那里是一个支柱性观念,也是其理论阐释的基本原则。巴迪欧对"形式"进行了创造性改变,建构宏阔。"形式"是理解巴迪欧的数学本体论的关键。同时,"形式"在哲学史上也是一个重要而含混的观念,这种含混性又与本体论难题紧密交织。本文通过阐释巴迪欧的"形式"哲学,试图对其数学本体论和哲学立场作出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拉奥孔》中,莱辛将"丑"这一审美范畴作为划分诗画界限的一个切入点,认真地讨论了形式丑的问题。他从诗、画艺术不同的艺术理想、使用媒介和产生的心理效果等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了"丑可以入诗,却不能入画"的结论。虽然莱辛的讨论自始至终都只涉及形式丑,且对丑能否入画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其对"丑可以入诗"的论述不但为我们探讨诗画界限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启蒙价值和美学意义,其方法论也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文质彬彬"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美学命题,追求文质兼备、文质适中是孔子文质观的最高美学原则。在个人修身成人层面,"文"表现为"礼","质"表现为"仁";"文"是"质"的外在化,"礼"是"仁"的外在化。在文艺作品中,"文"与"质"可分别指代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孔子的文质观,是儒家美学文质观的集大成者,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