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我们其中任何一个。母亲只好去外地打工,父亲留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父亲作为男人,最擅长的不是吸烟喝酒,也不是打牌赌博,而是女人做的针线活儿。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母亲离开后的那些凄风苦雨  相似文献   

2.
我今年76岁了,但回忆童年往事仍历历在目。在信仰上最值得我回忆的是合家晚祷。幼时我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我们幼小的姐弟四人和母亲同居一室。我母亲是个小学教师、虔诚的基督徒。  相似文献   

3.
正母亲偏瘫那年,父亲整60岁,满头黑发,仍然那么英俊潇洒。我们记忆里,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能难住他。他就是那棵参天大树,无惧风霜。父亲拒绝和我们进城,他说:"我就是一棵树,离开地就没处扎根。何况,你娘看病吃药的钱,还要在地里刨呢!"那时,弟弟漂在外地,我也在离家70多里的县城租房住,父亲毫不犹豫,一个人,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1997年12月17日晚上10时,敬爱的母亲与我们安然告辞去了那永恒的家,全家人立刻陷入无限的痛惜之中。 母亲享年79岁,在过去贫寒的生活中与父亲一起把我们培养成人。我从小就从母亲刚毅的性格上学到了奋发进取的精神,立志为家庭分担忧愁;也正  相似文献   

5.
一杯热茶     
父亲不爱杯中物,唯好热茶,饭后静坐抑或劳作间隙,母亲总会悄默声地递给父亲一杯喷香的热茶。父亲接茶不言语,母亲递茶亦不吭声。有时我也纳闷:父亲和母亲今年都是将近八十岁的人了,可谓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可从我记事时起,风风雨雨这么些年了,我就没有看见过一回、听到过一次老两口在一起说句“贴己话”,用句时下流行的话说:一句“烫人”的词儿都没有,更谈不止什么卿卿我我、缠缠绵绵了。但,两位老人却是那么的默契与平和,好像心有灵犀一点通似的:父亲切了菜,一旁的母亲保证悄默声地把菜盆递过去;父亲劈完了柴回到屋里,母亲保证悄默声地递上…  相似文献   

6.
正我8岁那年,家里的日子过得很拮据。父亲去外地学手艺,小半年没有回来了。母亲带着我和哥哥艰难度日。那段日子,我们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哥哥在学校里连上学期的学费都没交,如果再交不上就要失学了。哥哥天天叹气:"妈,我爸怎么还不回来?他挣不来钱,到时候我的学费交不上怎么办?"母亲正在菜窖里忙,她回过头来对哥哥说:"这不还没到交学费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李晶 《天风》2014,(11):14-15
十一月,是怀念及感恩的时间。说起感恩,话题可以不断,拾起的记忆总是闪烁着最美好的回忆。感恩父母、感恩上帝……时光荏苒,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品尝幸福。 我们对父母感恩,因父母的恩情犹如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我常常和母亲一起用小车往家里推粮食,母亲总是让我拿农具等轻省东西前面走,她自己在后面推着沉重的车子,到家后听着那粗重的喘息声一直持续十几分钟,这永远抹不掉的回忆让我心痛。在母亲羽翼下的日子有多么温暖,长大了才切身地体会到。如今日子好了,陪母亲的日子却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8.
张谦 《天风》2011,(6):60-61
7岁时,父亲因病撇下我们母子6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父亲弥留之际,他那只苍白枯干的手一直向我伸着,眼睛紧紧地盯着我,嘴一张一合,我吓坏了,躲在母亲身后,无论母亲怎样推我,我都没有走到父亲身边,父亲遗憾地闭上了眼睛。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这阴影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一点地扩散,最终扩散出了一种说不出的伤悲,再没有父亲可依靠了,  相似文献   

9.
父母的爱     
正当车子停在航站楼的时候,父亲和母亲一起下车送我。他们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要注意的事项,一边帮我拉行李。我母亲那时候一直担心我不会煮饭,所以将自己手写的最简易的菜谱,记了两大张纸,放在我托运行李的夹层。她不断告诉我煮稀饭要放  相似文献   

10.
照诚 《法音》2003,(8):33-36
又到了龙华古寺一年一度除夕夜撞钟祈福的时候了。今岁钟声依旧,而以往年年与我们一起撞钟、听钟的明公老和尚却在半载前翩然离去。我坐在华林丈室里,聆听着一下又一下的钟声,钟声洪亮,余音绕梁,仿佛在颂唱着先师一生无尽的行愿。一记一记的钟声打在我的心坎上,更激起我对上明下恩师无尽的思念。一、岁月不易赤子心当代高僧明法师,1916年出生于福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俗姓陈,名心涛。父亲陈南金是一位律师,兼营市郊北岭农场。母亲蒋树英时任福州市女子刺绣学校校长,还办了个刺绣厂,亲任厂长。先师4岁受母亲启蒙教育,5岁入私塾,6岁起进西峰…  相似文献   

11.
我的姥姥是一位慈祥可敬的回族老人,她的大半生都生活在旧社会。姥姥无常的时候享年84岁高龄。当时我还很小,朦胧中只记得,姥姥是一位满头白发体态瘦弱的老人。有关姥姥的故事,我是从母亲那里得知的。姥姥一生中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年轻时姥爷为了生计领上惟一的儿子下了关东,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走就是几十年,后来才听说,姥爷父子俩都“无常”在了关外。姥爷走后,姥姥在凄风苦雨中将我的母亲和姨妈带大。再后来,姨妈嫁到了外地,家中只剩姥姥和还没有成年的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嫁给了本村自幼孤苦的父亲。于是姥姥就成了这个新家庭…  相似文献   

12.
素时锦爱     
高龄父亲与岁月做着最后的抗争,无奈器官功能衰退,身体每况愈下。母亲见面就跟我唠叨起来,说父亲白天也不到外面溜达,一躺在摇椅上,就呼呼大睡。半夜却将灯开得通亮,哼哼唧唧地磨人,真是前世欠了他的。母亲这里还没唠叨完,那里老父亲叫开了。母亲边走边说:  相似文献   

13.
父亲与情人     
还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父亲是有情人的。我4岁那年夏天,忙于农活的母亲捎了个口信,让在镇卫生院工作的父亲把我接了去。一个雨夜,我被隆隆的雷声惊醒,黑暗中,我伸出双手去摸父亲的脸,可旁边的枕头上空空的(后来我才知道,那晚父亲是和他的情人幽会去了)。我急着喊了两声爸,仍没有父亲的回音。闪电不时穿透进黑黢黢的小屋,我被吓得在床上翻滚着,大声地哭泣。大约过了十来分钟,院里的一个女医生被我吵醒,她拿着手电赶来,把我抱到她的房间里,还拿出一块饼干让我吃。我吃着饼干仍不停地哭,那女医生把我搂在怀里,轻柔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伟伟乖,别哭,你爸爸出诊去了,今晚阿姨陪你一起睡,好吗?”就这样不知过了多久,我才在她怀里渐渐睡去。不知怎么,父亲那晚和情人幽会的事,很快传到了母亲耳朵里(在他们以后多年的情感纠葛中,母亲常把它当作父亲的“罪证”,在我们四兄妹面前一次次提起),母亲闻讯后赶到卫生院当众跳骂了父亲一番,然后带着我回到了乡下。  相似文献   

14.
一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11岁那年,一场急病夺去了我美丽而善良的母亲。曾经明媚的阳光倾刻暗淡了,父亲佝偻的腰从此再也没有直起来。 我们兄妹5人,如5只嗷嗷待哺的小鸟,吸吮着父亲的血,父亲的汗。  相似文献   

15.
他是妻子班上最穷的一个学生。“我们得关心关心他呢。”妻子说。于是一个姓赖的学生,被妻子领到家里来。他是那么瘦小,害羞。问他父亲呢,他说父亲把最后的一点钱塞到他手里,就去打工了,说父亲50岁不到,头发都白了,耳朵也聋了。问他母亲呢,他说母亲在他7岁的时候就彻底疯了,就跑出去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下落不明。我的心就一痛。到了放寒假的时候,他说陈老师,能到我家里去玩一天吗?我说好吧。于是跟他一起搭班车到了大悟县的一个山脚下,又搭当地农民开的“三轮”爬到这座山的山半腰。三轮再也不能往上爬了,我们就下来往上攀。“陈老师,把…  相似文献   

16.
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挣多少钱——而是你学到了什么。装箱的男孩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家从俄克拉何马州的威尔逊小镇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南部。几年后,父亲抛弃了我们。母亲带着我们,靠社会福利勉强度日,直到她在飞机制造厂找到一份工作。母亲在那里上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二点...  相似文献   

17.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心理咨询室里向我讲述了他的经历。 他叫小明,今年22岁,在某大学读书,再有一年就要毕业了。他的父亲自私,脾气暴躁,他的母亲娘家在农村,过去很贫困,小明自小就记得父亲常因母亲给娘家捎钱寄物大  相似文献   

18.
蒙福的人     
彦刚 《天风》2003,(8):49-49
我7岁融左腿病残,9岁失去父亲,靠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让我们姊妹5个感到欣慰的是:没有让母亲失望,个个生活得不错。  相似文献   

19.
好多年前,美国有一个黑人小男孩,在他10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离开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和身为赛车手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从此,生活里没有了温存和慈爱,有的是难吃的早点和父亲的严厉。小男孩读初中时,学校离家很远,每天父亲开车送他到学校。一天,父亲开车送他去上学,走到  相似文献   

20.
我是回族,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但我的故乡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金岭镇(解放前划属益都县管辖)。抗日战争开始时,我父亲到后方去了,我们家的人从青岛市回到了在农村的故乡——金岭镇。按照当时我们回族的习惯,小孩从童年时代起都要去清真寺学习阿拉伯文和一些经文的片段。记得我六岁时上的小学,白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