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刹那     
正小的时候,一度痴迷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在紧要关头,常听到一句短语"说时迟那时快",每当这个时候,屏住呼吸,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说时迟那时快"就是眨眼的工夫,可能一个人的命就没了,能不叫人紧张万分?佛经中有一个说时间的词叫"刹那","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不得了,这一刹那该有多快!中国人喜欢大概齐,所以,"刹那"引进汉语  相似文献   

2.
正止,则观其所好"止,则观其所好",是照见人心的一面镜子,是《史记》赐予人们的厚礼,好比远古的老井,那甘甜的水流向人们的心里;又仿佛淡淡的乡愁,萦绕在人们的梦里……"止,观其所好",是鉴人的小常识。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爱好,发现这个人的本质。古人云:"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止,观其所好",就是静观其止,冷  相似文献   

3.
<太平经>中有"贤柔、贤渘、大渘、大渘师"诸词,未见辞书收释,今试释如下:"贤柔",即"贤儒",指贤能有道术的人."贤渘",同"贤柔",渘,是柔的异体字."大渘",即"大儒",指有高深的知识、方术的道教徒众."大渘师",即"大儒师",指道教中具有高深知识方术的传授者.  相似文献   

4.
秩序     
正弟子子游出任武城宰,孔子问他那里有什么人才,子游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肯定澹台灭明,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没有公事的时候从不到我的住处,我是他的上司,而他不巴结我。一个是,他走路从不走小路。所谓"行不由径",径就是小路。这个说法得  相似文献   

5.
陈丽 《中国宗教》2015,(2):74-75
司马迁说,老子是个"隐君子",提倡隐姓埋名。他在洛阳待久了,眼看着天下一天坏似一天,终于弃官出走,直奔大西北。他一路西行,来到今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守关的关尹喜留他小住,生怕老子这一去,把一肚子的学问带走,从此没人知道,叫他无论如何住几天,给大家留点东西。"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书,就是后来的《老子》,也叫《道德经》。——《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  相似文献   

6.
贵人语迟     
正古人说:"水深流慢,贵人语迟。"古人又说:为人要"慎言"。这些话真好。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不能随便、随意、无所谓的,应当慎之又慎,不要急着说、抢着说,而要想好了再说,当说则说,不能说则不说。王吉,西汉时期琅琊人。他年轻时,做了云阳县令。三个月后,王吉被调到昌邑王刘贺府中担任中尉,时人说他"平步青云", 官运亨通。因为刘贺身边聚集的  相似文献   

7.
说“一”     
正"一"是最小的正整数。许慎《说文解字》云:"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始"即世界的起源。开天辟地之前,世界乃是混沌一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程登吉《幼学琼林》)。有了天地乾坤,然后才有世界万物。有个词叫"一把手",就是权力高度集中,统一在手上,通常用来指称某一地区、部门、单位、机构的最高领导者。据说"一把手"的来历和古代官印制度有关。玺和印的上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便于系绶带和抓握,古人称之为"钮"。依据权位  相似文献   

8.
鸡对鸭说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吃饭的时候,他拿筷子很笨拙地夹菜,忍不住感叹:什么筷子,应该叫"慢子"。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10)
正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新的内容和维度。比如说,在生活中遇见一些民事纠纷的时候,有健全的法律,老百姓"可以预期",这就是获得感和安全感的表现之一。促进中国基督教会健康发展的多种因素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改革开放后不断健全的法律体系,为教会的发展提供了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世间曾经有两件稀奇的珍宝,一件是宝剑,另一件是珍珠。"剑号巨阙,珠称夜光"就是对这两件宝物的赞叹。《千字文》中,对最锋利的宝剑称作"巨阙",对最贵重的明珠叫作"夜光"。而宝剑中最有名的当属巨阙剑。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子,他平生铸了五把有名的宝剑,其中三把长剑,两把短剑。长剑中出类拔萃的就是巨阙剑,次之叫纯钩剑,第三把叫湛卢剑。而两把短剑则是莫邪剑和鱼肠剑。三长两短五把剑全都锋利无比。  相似文献   

11.
正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若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胃口",不知足、不知止,见名利之诱便不惜到处"咬钩",人生怎能获得长久的愉悦和安乐?知足,蕴含着个人拥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和懂得自省自律的智慧,是对物质世界不作过分、过多要求的一种理性的行为。有人说,现代人的人生有两个境界:一个是知道,另一个就是知足。知道的人,活得明白;  相似文献   

12.
正近读史籍,看到一些古人识人、用人的事例,颇受启发。南朝陈有个叫许善心的人出使隋朝,被隋朝扣留,强命为官。隋灭陈后,许善心穿上破衣烂衫哭于西阶之下,并坐在地上,面向东南连坐三日,以吊失国之悲。第四日,他刚回到馆舍,隋文帝即拜他为散骑常侍。隋文帝说:"我平陈,收获的就是像许善心这样的人。此人既能怀其旧君,也一定是我之诚臣。"武则天时,契丹将领李楷固、  相似文献   

13.
正清静为本,参悟为要古人读经之前要"拜经"和"展经",先洗手,再抱拳躬身,然后再小心地打开经书细读,这当中便需要一种恭敬心和清静心。有了这种心,便可以进入到参悟本经的境地了。有一位前辈曾经说过,读经有五个方法,就是"参、悟、体、行、证"。"参"是第一步,就是首先要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5,(7)
<正>《哥林多后书》10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保罗,就是与你们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向你们是勇敢的,如今亲自藉着基督的温柔、和平劝你们。有人以为我是凭着血气行事,我也以为必须用勇敢待这等人。求你们不要叫我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有这样的勇敢。"(林后10:1-2)"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不在……的时候……是勇敢的",这是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对保罗的批评。使徒在书信中  相似文献   

15.
依司马谈之意,至少有两种"正名",一种是名家意义的缺乏人情味的"专决于名",另一种则是儒家意义的不乏人情味的"控名责实"。为了理解后一个问题,梁启超提出了一种"顾名思义"的解释,认为儒家的正名分意在使个人之同类意识由麻木而觉醒,从而产生同情心。同情心属于中国古人所说的"感通",而"感通"实际上是"通感"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16.
出与处     
正人的一生,常常要面临出处进退的问题。《论语》中,原宪问孔子什么叫"耻",孔子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和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是一个意思。但我们也应看到,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诸侯的重用,让周礼得到恢复。就这个意义说,孔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7,(4):156-162
一种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将使我们发现,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从"理本主义"出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以"情本主义"为其依据。这种有别于"理本主义"的"情本主义"可谓是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中国哲学的各个领域。在人生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把大爱无疆的"圣贤",而非穷究真理的"智者"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在道德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以一种"以情释德"方式,而非以一种"以理释德"方式理解道德良善。在宗教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通过"天亲合一",而非"神理合一"步向终极性的神圣。穷本而追源,这种有别于理本主义的情本主义之所以可能,是以一种特有的中国式的身心观为其根本的故端。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立足于一种"身心二分"的身心观的话,那么,传统中国哲学则使自己奠基于一种"身心一体"的身心观之上。换言之,正是这种不同于"身心二分"的"身心一体",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人之所以重情、尊情,之所以以情为本的真正隐秘。  相似文献   

18.
郑开 《中国哲学史》2020,(1):128-128
本书拣选了早期中国哲学文本中公认晦涩的术语和争议较大的表达,如道家学说中的"无""无为""因是",儒家学说中的"仁""心""性",名辩思潮中的"名实""指物",以及作为公共话题的"类""名分""感应"等,力图通过语义分析给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刻画,宗旨则是揭示中国古人如何在道物、德性、伦常与名理的论域中讲道理。  相似文献   

19.
    
正几乎每个人都在微信中强调自己与世无争,可是,一旦有涉具体利益的时候,又总是寸利不让,也许,这就是人性。庄子在《则阳》篇曾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国家,一个叫触氏,一个叫蛮氏,为了争夺土地而战。打得旷日持久,伤亡惨重,血流漂橹、民不聊生。最后庄子告诉我们,这两个国家争的是多大的土地呢?触氏跟蛮氏,一个住在蜗牛的左犄角里,一个住在蜗牛的  相似文献   

20.
善与恶     
正孟子相信"人皆有恻隐之心",也就是"性善";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不是"虚伪"的意思,是个动词,意为"后天的学习和修饰"。这两个大哲学家虽然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针锋相对,但是对人性的前途都充满信心,认为无论本性是善是恶,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炼,达到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这"殊途",孟子的想法是,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