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客观地描述了庄子“灵肉”哲学理论的内在关系、特征和层次,揭示了人的主体认识存在着受客观对象的无穷与人生之有涯所制约的人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宇宙时空的无限性的矛盾;也揭示了人的理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非理智的直觉能力的无限性的矛盾,从而再现了庄子当年以精神来实现对客观世界之反吞没的大气磅礴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本钱,得把根留住!” 现代人是聪明的,他们明白生存最基本的道理,不是吗?你看现在——健身热了,补品火了,药品多了,水果蔬菜俏了…… 然而,更多的人总是把健康的内涵理解为健全的体魄和完满的生理能力,却忽略了它的另一半——心理的健全,精神的强健!  相似文献   

3.
活得真累     
当前,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按理说,人们应该感到生活的幸福,从而更加热爱人生。然而,我们却不难看到周围有些人总是一脸沮丧,满身疲倦,经常听到他们说;“活得真累”。世界上没有绝对轻松顺利的人生,人的一生就是苦斗拼搏的一生。问题是,有的人历尽磨难,遭遇坎坷,却觉得自己活得有滋有味,越活越有劲;而另一些人养尊处优,生活富足,一帆风顺,却觉得“活得真累”。“活得真累”是一种身心疲劳的感觉。终日觉得自己身心  相似文献   

4.
人生一世紧握双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即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许多时候,我们思索这一问题, 不管在世间停留多久,每个人都要给这个世界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和无形的精神。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也有一颗平常之心,我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可能给世界留下光辉灿烂的痕迹,留下不朽的精神,但我活着,首先是感到活  相似文献   

5.
这个世界,有一类人的确嘴损,阴一句阳一句,就说得你脸上搁不住了,你还不好意思翻脸。一翻脸显得自己小气,却又还不上嘴,哑口无言,急在那里。若与这类人急赤白脸动真格的,不管赢了输了,最后都是你输了。因为,就这么一个陷阱,你“扑通”一声跳了进去,无论多宽广的你,一下子便显得窄憋。更遑论,你一认真,还会生一肚子气。也就是说,人家好好的,你却自己重创了自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佛学,结合人生实际,作了些观察思审。主要是想理解人生。究竟“人”是什么?“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求生?甚至强烈地要求生?我犹很不理解。但是,人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无人,即无世界。使人不欲生,世界即将变成荒凉的沙漠。从天下四方八面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一下人生的问题,或许还是十分需要的。  相似文献   

7.
蒋冰海 《美与时代》2007,1(1):17-19
人是社会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虽有多种因素,但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当然,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其途径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美育却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与自身的,所以,只有不断提高人的审美修养,才能更好提高人的审美创造能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8.
走过盲目     
正因为生活的世界五彩斑斓、千奇百怪,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才会有着七情六欲和不安分的危险萌动。理智的操纵,伦理的束缚,迫使这些欲望和冲动受到精神的控制,从而让人生走上了一个健康发展的道路。人是多情的,生活是变化的,人生应该潇洒自如。刚刚涉世,曾被花花绿  相似文献   

9.
人生风铃     
徐琼 《思维与智慧》2004,(11):43-43
从容从容源自人内心的一种自信和坚定。从容是对匆促和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的反叛和抵抗。从容的人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精神和自己独立的思考。从容的人有着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走向。从容的人十分清楚自己面对纷繁的世界应该选择什么、必须选择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和必须舍弃什么。从容的人不东张西望,不朝秦暮楚;从容的人不被喧闹所乱心,也不为诱惑所动摇。当整个世界都显出一种慌张和迷乱的时候,从容的人依然保持着一种清醒、冷静和镇定。从容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从容显示出一种人生的大气度。从容的人从从容本身中获得了许多人所难以…  相似文献   

10.
死亡     
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是人生悲怆的见证。 赤条条的来,两手空空地去,这是人生空虚的写照。 “地上的生活是一种异乡的流浪”(希11:13),人是世界上本乡本土的“陌生人”。“我们的家乡原是在天上”(斐3:20),世俗是人集宝于天的客栈,人只有找到精神的家园、灵  相似文献   

11.
儒学是有利于世界和谐的文化思想,但是外国人却并不能够理解儒学的精神,究其根源,乃在于中国人并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儒学解释清楚,亦即缺乏让儒学跨文化的能力。西方语言、概念、话语原本承载和叙述的是个"一多二元"故事,与之比照,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则是以"一多不分"为体。儒学的精神是"和",是"一多不分"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中西比较哲学阐释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儒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可读性不是靠翻译成西方语言完成的,而是靠对中西哲学基本范畴和结构的比照阐释实现的。因此,要让儒学插上自己的翅膀,跨文化地飞起来,就必须重视利用中西比较哲学的阐释话语,即在西方自由主义"一多二元"和中华文化"一多不分"的"不和"与"和"的比较阐释中,实现儒学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李霞 《美与时代》2014,(6):89-90
《海贼王》讲述的是一群有着执着精神,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主人公路飞是一个对海贼王有着执着精神,努力要成为海贼王的人。他带领草帽海贼团在伟大肮路与敌人拼死搏斗,寻找自己的梦想。《海贼王》带给我们如此多的喜悦和感动的同时,还不断的激励着我们思索人生的道路应该要怎样走才完美。  相似文献   

13.
挤公交     
正常挤公交车和地铁,挤多了,挤出一点儿经验——只要双脚站上去了,人再多,也能挤上去。再挤的地方,双脚站稳了,人就能站稳,也就为自己争取到了下一步腾挪施展的空间。挤公交车和地铁是这样,职场、人生、社会,也概莫能外。职场中人,能力和态度,就犹如你的两条腿,都具备了,你才能站稳。仅有能力,却只盘算个人  相似文献   

14.
正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天赋异禀的人,但是成功的巅峰却只属于坚持的人。高考是一场公平的战争,而我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是它让我有机会走出小城,让我的人生有了无数种可能。野草的梦想高中入学时,我的成绩中等,埋头在五十多个人的教室里就像一滴水落入大海,悄无声息亦无人察觉。但即使卑微如野草也会有长成参天乔木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在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一定会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些思考,他要么欣慰,要么后悔。平凡人的这些思考应该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却往往鲜为人知。相对于高不可攀的伟人,这些平凡人对人生的最后反思更容易启迪后人,让我们引以为鉴。在日本,有一位年轻的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在服务病人的时候,以一颗慈悲心,做了1000多名临终者表达人生遗憾的倾听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撰写了一本珍贵的书籍《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  相似文献   

16.
儒学是宗教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解决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要从“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开始。儒学所说的天, 是指宇宙自然界,它是一切生命的创造之源,因而具有神圣性,但不是神。天有形而上的超越 层面,但不是超自然的绝对实体。人是天之所生,又是德性的存在,人以完成其德性实现与天 德合一的境界,可说是一种自我超越,但决不是离开现世人生而进入另一个世界。在儒学中 只有一个世界,没有两个世界。儒学有敬天思想,包涵着深刻的宗教精神,但不是神学宗教。 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  相似文献   

17.
对自己笑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在生存竞争当中成长的。当生命走了些路程以后驻足回首,才明白为什么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开始是啼哭而不是欢笑。既知是苦,而且还要继续下去,那么,不妨对自己笑笑。都说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然而,要看怎么对待。人生是一个过程,从生到死,其间要经历成功与失败,乃至平凡,都是人生的一种收获。从成功中收获经验,从失  相似文献   

18.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精神、民族气派和价值追求在审美方面的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中华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天人和谐、尽善尽美、诗性人生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美学精神。敬仰自然,也关注人文;感受美情、又重视道德;追求境界,却不离世俗是中华美学精神核心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对中华美学精神核心价值取向的探究与总结,不仅有助于我国文艺创作的发展,而且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引导人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信仰”指的是我们人类自己在诸多领域均存在精神本质内涵而体现生活价值的泛泛。“天主教”,她有着渊源悠长的历史,包容着世界广域亿万信徒。人们为何对她有强烈信仰精神值?她为何拥有如此之多的覆盖面积?其要点因素是:她指导人们怎么样认识人生本质奥蕴,怎样以信仰主导生活,天主十诫等教理教义所确立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以耶稣基督荣主益人的宗旨,阐发了人的价值,人的规范,人生意义,诸多道德领域层面以及人类主体性方面的祈盼与宏扬,教导人们延续性反省人生的缺陷,促发人性淳化的完满性。努力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因“诺贝尔奖”而闻名于世界,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化学家、无烟炸药的发明者、历史上罕见的企业家型的科学家。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伟人的母亲呢?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母亲阿尔塞尔在诺贝尔人生征途上, 起了多么重大的作用呢? 诺贝尔一生下来就瘦弱多病,连吃奶都十分艰难。当别人对这个小生命失去希望时,阿尔塞尔却坚信,一定能养活这个孩子。诺贝尔18岁时,在一首自传体的英文诗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