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鹤鸣山是一处林壑优美、山环水抱的秀吉之地,其山势似仙家之灵鹤。鹤鸣山道观建筑与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绮丽、幽深而空灵的自然景观所营造出来的虚无飘渺的神仙境界,使这里成为修道炼丹、祭祀神灵的胜境福地。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1996,(1)
佛言祖语一、为了成就世间法而息隐住山,乃学佛人之过失。二、身为领众而只作自利之事,乃学佛人之过失。三、佛学虽博而不怯罪行,乃学佛人之过失。四、口诀虽丰富但身心却流于凡俗,乃学佛人之过失。五、持戒虽然谨严,心中贪念却极大,乃学佛人之过失。六、觉受和证悟...  相似文献   

3.
原文:锺陵尝作神论,其大略云:“世谓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往往显形。夫山神形宜似山,水神形宜似水,树神形宜似树,胡为皆似人耶?或曰:人见之,则似人耳。然则,牛见之似牛,犬见之似犬,岂有此理也哉!“今读此篇,喜仲任先得我心,因废神论。……人之所以畏神者,以畏死耳。涉江,险事也,则谓江涛有神;痘疹,危疾也,则谓痘疹有神。畏死之心迫,而后神明之说兴。知此,则推之火神、瘟司、疟鬼、穷鬼,皆失实之言也。  相似文献   

4.
王雨 《中国道教》2013,(2):32-34
千百年来,《内经图》如同一道不可思议的智慧之光,在历史的风雨洗礼中得以保存。近年来,因为山西芮城县九峰山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隐藏于《内经图》里的诸多秘密有望被一步步揭开。  相似文献   

5.
林观潮 《法音》2002,(6):30-34
即非如一,俗姓林,福建省福清县人,明末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禅僧。他161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1671年示寂于日本长崎崇福寺。即非是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临济宗三十二代高僧隐元隆琦重要弟子之一。1657年,隐元东渡日本三年之后,即非应本师之召赴日。在日教化十五年中,即非中兴长崎的华侨寺院崇福寺,协助隐元开创日本黄檗宗,并于1665年开创了广寿山福聚寺。福聚寺的地址在今天的福冈县北九州市小仓北区。即非和他的法系后来被称为广寿派。根据日本黄檗山藏《宗鉴录派分》记载,截止至1867年,广寿派的僧侣超过796…  相似文献   

6.
正丹河从山脚下流过,宛如银色的飘带缠绕着珏山,呈现出一派深山藏秀的桃源佳境。不仅如此,珏山还是一处仙家宝地,自古就有"南武当、北珏山"之美誉。珏山在东汉时就被辟为道场,兴盛于唐宋时期,是北方的一座道教名山。珏山又名角山,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的丹河南岸,主峰海拔973米,素以险峻、雄奇驰名,被誉为"晋魏河山第一奇"。珏山还有"中  相似文献   

7.
自复堂以来,我县教会福音不断兴旺,人数猛增。其原因是与平日弟兄姊妹的好行为分不开的。他们似活的讲章,引人归主。现举数例于下: 一、救人于河边的莫如山老弟兄 80年代末的某夜,近耄耋之寿的莫老弟兄,独自扶杖去郊外散步,遥见河边有一群人,人群中有呜呜的哭声,遂近前拨开众人视之,见一个约10  相似文献   

8.
石室岩记     
峰峦连绵起伏若拱若卫,怪石错落蹲卧似兽似禽,杨梅、龙眼、茶树漫山遍野,一座构筑别致的佛寺隐约其间。这就是福建南安县官桥镇大帽山下的石室岩。一片巨石从陡峭的山壁中伸出,成为佛寺的屋顶,四壁巨石环堵,从外到内渐次欹斜,高度外五六米,内二三米,形成天然石室。整个石室面积一百多平方米,向南正面有如佛经中的洛伽山,诸佛菩萨散处“山”中,白云飘绕,香花匝地,珊瑚、玉树、妙音鸟随处可见。室的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香花果品,长明灯高悬。一方清光绪年间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许多著名的寺庙宫观大都建在名山大川之中,庙宇由山扬名,山因庙宇增辉。但是,也有一些年代久远,在一定地域内顿有影响的古刹,默默无闻地隐踞僻静的山野峡谷之间。它的建筑虽比不上那些著名寺院之宏伟气魄,却以本身独特的乡土风格,以及顿有影响的名僧行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人。坐落于福建泉州南安六都仁宅玳瑁山的灵应寺,就是这样一座古刹。  相似文献   

10.
云居山,位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真如寺座落在云居五老峰前,为曹洞宗道膺弹师演法传宗之地。据南宋张大猷撰《云居开山缘起记》所述,云居山建寺始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有一位道容禅师住在云居山南麓的瑶田寺,因司马头陀过访,二人同登山顶,见其处地  相似文献   

11.
禅宗主张“不上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禅机禅意,本是“以心传心”,“微妙法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说破的。于是,禅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不过,历代禅师又都“老婆心切”,“不离文字”,方便说禅,接引学人。于是,禅之实际理地,便又有径可循了。这禅门途径,便是如来禅与祖师禅一线了。我们先来看一段禅宗公案。青原惟信样师上堂:“老借三十年前未参祥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者(这)…  相似文献   

12.
<正>《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一书,收录于朱汉民主编的"岳麓书院国学文库"第一辑,为作者的博士论文的修订版,曾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从生死、出处两大主题出发来讨论明清鼎革之际的刘门师弟子的学术与人生的关系;第二章从学术谱系、交游以及学术异同两方面阐明刘宗周蕺山学的建构,并从蕺山学的统合性、《人谱》与证人改过之学等方面来梳理蕺山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第三、四、五章分别从张履祥与尊朱辟王思潮的兴起、陈确与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黄宗羲与蕺山学的继往开来三大方面来分析蕺山学派的分化;第六章以全祖望对蕺山学的承继与对蕺山学派的表彰作为讨论蕺山学派的终点。  相似文献   

13.
穆斯林作为伊斯兰教的信仰者,深受伊斯兰信仰及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在自身的发展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死观。穆斯林对生死问题应持的态度是,注重生之意义,努力进取,同时也积极追求后世的幸福,面对死亡,坦然处之。   一、生是主之恩赐,应珍爱生命、积极进取   穆斯林认为,生命源于真主,作为个体的生命是应真主之命才得以存在的。因而,应该感谢真主的造化,珍爱生命,积极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首先,人类是真主创造的,真主是人生命的赋予者。   “我确已用黑色的成形的粘土创造了人。” (15: 16)   …  相似文献   

14.
齐云山,位于安徽省体宁县城西匕公里。海拔585米,总面积为110.4平方公里,现划分为“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大景区。横江流经其山脚下,皖赣铁路和电(溪)景(德镇)公路近在飓尺,是一处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熔山光水色于一炉的道教名山,旧有“江南小武当”之称。齐云山是一处久负盛名的道教圣地,早在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道士龚西霞隐于石门岩,依岩洞筑室,绝粮修真。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方土余道元自黟山(黄山)游至齐云岩,得当地居士金安礼的资助,创建佑圣真武沉于齐云岩。相传,…  相似文献   

15.
正隐元印章的篆法雕刻、印文排列,完全是明末清初时期的风格气息,从印面看篆刻刀法工整,章法对称平直而合乎法度,印文多作小篆,或以小篆掺和大篆。一明末禅宗盛极一时,著作丰富,人才辈出。临济宗一脉以机锋凌厉而著称,黄檗宗出临济而发扬光大。隐元禅师(1592-1673)名隆琦,俗姓林,法号"隐元",福建福清人,明末清初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高僧。他勤奋  相似文献   

16.
甘肃南部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平凉的崆峒山相传为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天水玉泉观为元代邱处机之徒裔梁志通修真处,西和岷郡山为宋代著名道士萨守坚登仙处,而仇池山则同战国至汉初神仙家所说的著名仙人仇生有关。乾隆本《西和县志》“仙释”部分列有二人,一为仇维,一为萨真人。萨真人,原被误为“唐时人”,我已考定为北宋末年著名道士萨守坚,新编《西和县志》已采用之。今对仇维作一考索。乾隆本《西和县志》云:仇维,周时人,居仇池。池为三十六洞天之一。后仙去。山又名仇维。康熙朝编《西和县志》(省图书馆有胶卷)中没有关于仇维的记载。宋代编…  相似文献   

17.
<正>《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对哲学进行比较集中而全面讨论的部分。本文拟谈谈对《齐物论》开篇"天籁"部分的理解。一、所谓"隐机""隐机"出现在《齐物论》第一句,开篇即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①陈鼓应先生将这一句解为:隐机:凭几坐忘(成《疏》)。"隐",凭,倚。"机",今本作"几"……近人李勉说:"‘机’为靠椅,似床,可  相似文献   

18.
从神圣到世俗,从佛塔到风水塔,赣南古塔艺术为我们还原了一幅生动的地域文化历史图景。江西省南部的赣南大地上至今矗立着五十余座古塔,它们或立于山之巅,或倚于水之畔,经历了千百余载风霜雪雨的洗礼以岁月见证者的姿态默然挺立,等待世人发现它们被封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佛典选录     
《法音》2022,(7):13-15
<正>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四十二章经》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佛遗教经》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相似文献   

20.
李振纲 《现代哲学》2004,(4):80-86,96
蕺山学术之最得力处,是在心体中充分凸现“性体”的本质意义。此种性格与阳明学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更用力于德性本体之实证,在心性关系中关注的重心在性体的客观超越义和道德意志的定向性;二是更加强调实修实证的功夫论,向意根极微处用力。生当晚明,蕺山对自由表达的权力毫不理解,相反,积极倡导“证人”之学,将已狂驰于现实世界的人心重新收束于理性圣殿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隔膜和理性的误导。阳明“良知”教经蕺山的批判修正虽由显归密,而心学自裁自决的自由精神却在其慎独之学中丧失锋芒。这同样表明蕺山思想于时代精神的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