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坐忘"一词只在《庄子·大宗师》中出现过,却成为后世修行论的重要观念。历代注庄者大多接受崔譔、成玄英的训释,将"坐忘"训为"端坐而忘"。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早期小乘佛教的"坐禅"与道教的静坐等修行功夫论的影响所致,与庄子本义不甚相合。实际上,"坐忘"与人的坐姿无关,它是庄子用来描述人在"忘"的精神现象上所达至的一种状态,其意思应是"无故而忘""不待而忘",亦即"自然而然的忘",描绘的是一种与道相通、自由自在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2.
华程 《佛教文化》2013,(4):72-77
“我们做爱心社就是让社会大众认同佛教,身教胜于言教。当然这也是在落实佛教的慈悲精神。很多人觉得只有打坐念经才是修行。其实我们的工作也是一种修行,我们要在每个人的心中建一座宏伟的大雄宝殿。”  相似文献   

3.
珍惜今天     
一位智者说:“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一个——它们就是今天。”人的岁月不如说人的生命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今天组成的。对每一个今天的荒废其实就是荒废生命。佛教常常言及的“活在当下”,就是让人常常活在今天。在修行上,佛教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就是说:修行不是等着去上殿,等着到禅堂打坐,等着去念经。修行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的工作、生活。只有把握了这个方法,真正能够做到时时觉照、念念自知,我们才不会空过。其实不只是修行,做任何事都应从当下,从今天做起的;等待,永远是一种空想,一种妄想。  相似文献   

4.
"修行"是一种实践活动。道教所谓"修行"说到底就是"修道",力图通过伦理道德实践和养生技术手段来调理身心,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讲,道教修行也可称为"大道修行"。  相似文献   

5.
抱朴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之一,体现务道者的修行宗趣与理想人生境界。它引导人们弃除浮华,弃除物累,回归自我,保持质朴无华的本真,以获得一种朴素的生活、真诚的人生,最终达到返朴归真的合道理想,与当今社会一些人推崇的富贵金玉、功名利禄、势力威权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看似与现实追求不相一致的人生态度,却正是对人生真实意义的最美好追求!两千年来历代奉道之士对抱朴教义的感悟和实践,使之成为了道教修持修行的根本归依。  相似文献   

6.
佛教慈善事业是大乘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大乘佛教福慧双修的理论,强调修福是第一位的修行。一个人只有满足了物质生活的最低需求(福报),才能追求精神需求(智慧)。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在2000多年的发展史上,始终强调福慧双修的信仰特色。  相似文献   

7.
"抱朴"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之一,体现务道者的修行宗趣与理想人生境界。它引导人们弃除浮华,弃除物累,回归自我,保持质朴无华的本真,以获得一种朴素的生活、真诚的人生,最终达到返朴归真的合道理想,与当今社会一些人推崇的富贵金玉、功名利禄、势力威权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看似与现实追求不相一致的人生态度,却正是对人生真实意义的最美好追求!两千年来历代奉道之士对"抱朴"教义的感悟和实践,使之成为了道教修持修行的根本归依。  相似文献   

8.
修行如莲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错误的身口意调整为正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意识中、行为中。  相似文献   

9.
信仰的境界     
信仰就像人的清白一样:一个是能让人看到的清白:一个是自己能够切身感受的清白;一个是坦荡无私的清白。一个人的信仰只有心灵坦荡、灵魂清白、表里如一,信仰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反之,心灵自私、灵魂不纯、心口不一,就会因这样的人生态度而陷入心灵不安、精神空虚。最终导致信仰生活处于满足个人利益和欲望的境地,最终导致信仰的毁灭,让纯洁的信仰失去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一、适应与图式。人类智慧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认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皮亚杰指出,就其本身而言,智慧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即所谓运算;就其外部功能而言,智慧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他强调说明,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能动适应,“人的认识本质上是能动的……认识就是转变实在”;所谓能动即指主体以物质动作或者运用符号以精神动作转变客体,只有改变客体才能认识客体,只有改变环境才能适应环境。他又指出,主体与环境的适应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主体要适应环境、认识客体,主体自身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借用生  相似文献   

11.
序言 坐忘和坐志论的展开及有待探讨的问题 由于外来佛教严重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于是,为了与佛教及佛教的禅定、坐禅相抗衡,中国传统的道教便开始寻求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完善自己的修行法。适用于此的立论根据只有在老庄著作中才能找到,从而《庄子》中表现最高体验境界的心斋、丧我、坐忘等被特别注重,尤其是坐忘,由于它完全可以和佛教的禅定、坐禅相提并论,因而取得了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需把握好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修行就是修心,是在我们内心努力;同时,修行也离不开外在的条件,必须依靠师友,才能走得上去。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内心的修持,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与道教     
老子认为,为学是求知识,为道是求智慧.真正的智慧是超理性、超逻辑的一种体验方式,只有通过为道的方法才能悟道.老子的道,与基督教的上帝是极其接近的概念.道是非人格化、非神的上帝,而上帝是人格化的、神圣化的道.道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表示规律、法则,但它潜在着一种被神化的内涵.一旦社会有了需要,它可以转变为一种宗教的核心理念.例如在道教中,老子为道的方法发展成为道教修行的方法,老子的<道德经>演绎成道教各类经书.  相似文献   

14.
郑万明 《美与时代》2014,(12):85-86
徐渭画作有:“推倒一切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只有经过“采一年炼十年”的高度锤炼工夫,才能达到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化境”,“化境”就是要变化,所谓“法外求法乃为用法之神,变中更变方为求变之道,只有求变,才能通化,才能传神。”在形和神的表现中,徐青藤自然以神取形,可以肯定的是他有良好表现能力。与其有良好的学养、良好的笔墨基础、丰富的生活感悟密不可分。告诫我们后学晚辈不要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15.
知讷是韩国高丽时期禅宗的代表、曹溪宗的创始人。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的佛教思想,取长补短,构筑了自己的禅学思想体系。在佛性论上,知讷提出“真心佛性”说,认为人人本具“真心”。在修行论上,知讷以禅教一元观为基础,大力提倡顿悟渐修。在境界论上,知讷认为众生当下明悟本具真心,便会达到一种空的、无差别的真心境界。知讷以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成为与元晓、义天等同居于韩国佛教殿堂之巅的高僧大觉,在韩国禅宗史、韩国佛教史乃至东亚佛教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华程 《佛教文化》2016,(1):18-29
对于制作者而言,和菓子的制作更像是一场修行.或许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和菓子才能在抚慰味蕾之外,亦能温暖人心.  相似文献   

17.
杨玉辉 《宗教学研究》2007,20(1):105-108
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佛教主张人是由一种身与心的统一体;而道教则认为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在人生价值观上,佛教强调人生万般皆苦,惟有学佛修道,明心见性,方能摆脱世间的痛苦;道教则强调人终有一死,惟有学道修仙,才能不死成仙。在修行观上,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通过八正道和戒定慧的修持,就可以明心见性,成就佛业;道教则强调人皆有道性,如果以外丹、内丹等养生修仙的方法进行修炼,就可以长生不老,成就神仙。  相似文献   

18.
不见世间过     
《佛教文化》2023,(1):55-57
有“是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这句话是六祖大师说的,此语出自《六祖法宝坛经》,是六祖大师所说诸“无相颂”其中一首的偶句。如今总有一些所谓的佛教徒很喜欢引用这句话,引用的目的无非是以此证明他是(甚至只有他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或者以此证明别人(特别是“见世间过”的那些人)都不是真修行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宗教学研究教授罗尼·泰勒在其《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TheReligiousDimensionsofConfucianism)一书中对儒学宗教性的独到见解 ,并对其研究工作的特点加以总结和比较 ,希望对“儒学是否是宗教”的问题的讨论有所帮助。泰勒坚持认为宗教始终是儒学传统中的中心特点 ,分析了有关圣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多重向度 ,例如使用经典文本和静坐修行的形式来发掘其宗教上的意义。而在这种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中 ,朝向精神的最高境界进行的基础性的超越和转化正是对儒学宗教性的一种揭示。  相似文献   

20.
儒家修养论与基督教修行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儒家的修养还是基督教的修行 ,就其实质而言 ,都是完成人之所以为人、实现人所当然的活动 ;儒家反省的实质是诚意、诚之 ,基督教忏悔的实质则是返回或投靠上帝的绝对真实性 ;由二者在知情欲问题上之比较 ,可见强调理性、感情、欲望的和谐统一是二者的精髓 ;由修养方式之比较 ,可见二者关于人格平等和人格自强的理论倾向 ,认为强调人格的世俗依赖性是对二者的误解。在此基础上 ,阐示了二者在道德境界上体认的一致性 ,认为儒学虽然不是宗教 ,但在对道德境界的理解上与基督教相比具有相同的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