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度与心境     
我们看问题或对待一件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思想态度或处世角度,对处于快节奏生活的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由此衍生出了喜怒与哀乐,宽容与狭溢,豁达与漠然,从而真真切切地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人改变了视角,也就重新发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世界其实仍是那个世界,太阳不会因为人们的视角改变而成为月亮;日出日落,潮起潮落,花开花榭首也不会因为人们的视角而改变规律。改变的是自我心灵的一个世界,一个情感别有一番洞天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我们视为真实的东西是我们感知到的现象世界的客体。我们将那些我们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看到的东西视为真实的。那么什么是感知世界的心?对我们来说有可能认识到这个感知世界的心吗?本文讨论被心所感知到的世界的存在,是为了讨论感知世界的心的存在以及心的可知性。现象世界是一个感知世界,是一个由我们的概念化语言系统构建的虚构世界。而这个虚构的现象世界的基底,即客体本身是空。空是指感知和构建世界的心是空的。因此,对于世界之空的意识就是心的自我意识。由于我的心的空与所有其他存在物的空是同一个空,因此心就是与整个世界产生共鸣的能力,即普遍的心、一心。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即一心。佛教的"空寂灵知"和"本觉"指的就是心的自我意识,即空。  相似文献   

3.
杨珉 《学海》2002,(6):195-198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大学德育面临种种挑战 ,在现代化的含义上 ,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 ,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 ,2 0世纪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误区是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 ,传统道德教育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与学生生活世界发生了脱节 ,从而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 ,道德教育必须面向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 ,我们构建了面向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1.不论哲学是什么,它都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并且必然与我们这个世界相联系。为了运动到无限之物里,哲学突破了我们的世界外壳。然而,为了找到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土壤,它又返转回来。它伸向了那最广阔的、超越了世界存在的视域,以求获得永恒之物中现实的东西。然而,在对人类此时与此地的存在的反顾当中,最深刻的沉思获得了它的意义。哲学要发现最崇高的标准,要发现各种可能性的星空,它在看似不可能的事物的微明  相似文献   

5.
沈承恩 《天风》2013,(11):42-44
一、上帝创造的世界充满和谐 《创世记》1章至2章记载了上帝的创造。我们可以看到,上帝所创造的世界里,充满了和平。上帝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都是那么和谐、融洽。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反映论是科学心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它在批判了马赫主义和其它一切唯心主义以及与他们一致的修正主义者,从各个方面、各个不同角度,不厌其烦地阐述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基本原理。列宁写道:“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我们而存存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  相似文献   

7.
在最近由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主办的新技术革命与系统工程讲习班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联系史实阐述了科学革命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后指出,我们现在又面临着一次新的科学革命。他说,现在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能物理、基本粒子。这些学问实际上是说明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世界。从十七世纪牛顿力学开始建立的是对宏观  相似文献   

8.
司禅·山门     
《佛教文化》2011,(3):96-99
我们何以不快乐我们生活在两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一个世界,是关于我们的外在,比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地位、职业,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等。另一个世界是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从小到大,我们几乎都被教育要用一生去探索和认识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我们需要获取,需要拥有。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社会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康钧 《天风》2007,(7):20-21
“全球化”所带给我们不仅是整个世界经济的变革过程,它同时带给我们全新视角,如何看待中国和世界相互关系,中国教会是普世教会的一员,中国亦是世界大家庭的成员之一,这种世界性、地域性相互关联,改变了我们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在建立好中国教会的历史使命中更具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在探讨和不断审视宇宙与人生的过程中,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或神学家所思考和力图论证的一个主题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与自然、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如何?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些问题也成为所有宗教、特别是一神论宗教信仰的核心与基础。 作为世界三大一神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提倡一  相似文献   

11.
金微 《天风》2005,(2):37-37
《天风》编辑部同工: 我们聚会的时候,一位青年弟兄讲道,其中讲到这个世界是属于魔鬼的,是撒但的世界。聚会结束了,有人提出讲错了,世界是属于天父的,是天父的世界。为此我们争论,今借天风一角,诚盼解答。 新疆 郭守真郭守真弟兄: 你好! 我们欢迎所有的弟兄姊妹,把心里的疑问和困惑告诉我们,我们乐意尽所能地回答弟兄姊妹的问题,当然也愿意回答你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7,(2)
<正>"世界"是一个多义的语词。比如,我们说"世界是无限的","世界"指的是宇宙;我们说"2014年世界上有72亿人口","世界"指的是地球;我们说"他无法走出自己的世界","世界"指的是某个特定的经验范围。"世界"这个词的多义性源自我们对"世界"本身的理解和表达是多环节、多层次的——虽然"世界"本身具有整全的统一性。基于其对世界整体的理解,每个人会形成他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论制度思维方式与制度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不断渗透进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使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逐渐变成一个反思性 (reflexivity)的世界。借助于科学技术知识和各种专家体系 ,每个人都反思地、而不再习惯性地待人接物。面对越来越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那种一成不变地遵循传统和习惯去面对未来的策略“失灵”了。因为在这样的世界上生活 ,人们需要进行连续不断的选择和决定 ,并在风险与收益、预期目标与非预期后果的对比与验证中调校自己的策略与手段 ,由此生成的世界是一个“聪明人的世界”。随着反思的全球化和由此而来的风险的全…  相似文献   

14.
9.11事件发生三天后,布什总统立即宣布美国要“为这个世界驱除邪恶”;此后他又轻率地将这场战争说成是“十字军东征”。就在布什总统宣布要为世界驱除邪恶的当天,《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学者的发言,称:“拉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机械的,黑白立判的,对于他来说,美国代表了试图统治伊斯兰世界的腐朽的邪恶的势力。”两相对照,我们会发现他们对善恶的理解何其相似乃尔!他们都是要通过圣战来对抗邪恶。他们都是用善恶二元论简单地看待世界。从佛教的立场看,这个世界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善与恶。布什与拉登看待世界的善恶二元论都有虚妄…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者或存在之意义的学问。考察马克思的本体论问题,我们发现马克思并未扬弃本体论概念,而只能说,马克思扬弃了以往的本体论,即抽象的唯灵论与抽象的唯物主义的对立。马克思的《资本论》既然研究社会存在,那么从哲学角度解读这部著作,就完全有理由认为它阐述了一个新的本体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他的社会学说。我们可以划分出四个世界来考察马克思的本体论问题:我们称独立于思维之外的自然界为世界;思维中所生的相之总和是世界;在知识中,语言中的概念和命题所描绘的自然图景为世界;而自由领域,即马克思称之为社会存在领域为世界。商品价值、资本都居住在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人为了能生活下去,并且要生活得愈来愈美好,就得不断征服客观世界,使之为人佣服务。在未认识并征服客观世界的时候,客观方面限制着我们主观方面,因而是和我们主观方面对立的;等到我们征服了客观世界,使之为我们服务,这就使得本来是互相对立的主客观双方统一起来了。这样,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克服主观与客观间的对立而使之获得统一的历史。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愈多地克服主观与客观间的对立,我们主观方面所获得的自由也就愈大。这样来看,我们平常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向着自由进步的历史,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个不断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形而上学承诺,"视觉中心主义"肇始于古代希腊的科学与哲学主张。而作为一种人类的生活方式,"视觉霸权"是一个特殊的近代事件。"视觉霸权"助长了单一的理性控制权,将我们带入消费至上的碎片化、增殖化的商业世界,注定要扭曲我们对于外在世界的真实感知。因此,走出"视觉中心主义",突破"视觉霸权",端正视听关系,让我们能够通过"洗耳"而聆听世界,无疑是最近几十年来西方听觉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在沟通神秘世界、形成文化共同体以及塑造政治力量等方面,人类听觉本身有着视觉器官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伟大民族对世界、对人类不朽的贡献。下面我想着重谈四点。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全民都要认真学习、了解、认识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如何?我们常常讲哲学来源于生活世界,也应该回到生活世界。此种概括无疑是正确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内容展示出来,以便对这个关系的脉络有  相似文献   

20.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8):28-29
若我们思念宇宙的浩瀚、河山的壮丽、生物的繁多、人类的奇妙,我们会赞美造物主的伟大。《尼西亚信经》宣认,我们所相信的上帝既是“全能的父”,也是“天与地和有形无形万有的创造主”,整个世界(天与地)和其中的万有,无论是看得见的(有形)和看不见的(无形),部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与世界万有的关系,就是创造主与受造物的关系。有关创造的教义,主要目的不是要描述上帝在亿万年前的工作,也不牵涉科学可否证明上帝的创造,而是要阐述上帝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让我们更认识、更敬爱、更信靠这位创造主,而他是我们的帮助(诗121:2;124:8;耶32: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