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课自1980年代末提出至今倍受青睐,但说课实践中生成了偏狭、肤浅的刻板认知图式。文章从此现状入手,厘清生成原因,思考打破刻板,在建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与技能,积累丰厚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探究课程序及过程、评价及引导、主体与创造、依据及逻辑、沟通与合作等方面缕析培养说课素质,提高说课能力以提升说课品质。  相似文献   

2.
说日课     
<正>淄博、长春、济南、日照等地举办文字江山春游望岳日照高山系列书法个展,影响广泛。有多部书法篆刻作品集行世。编罢《海天庐印痕》,有一种释然,也仍有一种怅然。多年来,周昔非老师对后学言传身教,留给我们的远不是一本已出版的书法集和这本印集所能概括。他对书学印学都有许多独到的心得与发明,然而,他既没有著之于文,也很少具之于书跋印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集中,他一共刻了几方自用的汝南日课,其中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陈炎50年代,李泽厚对康德哲学进行有选择的批判,在批判其先验论的同时,吸收了康德关于人类主体能力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的思想。他运用实践论的观点,将人类主体自身能力的界限和范围放在社会实践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为人的先验能力找到了经验的基础,从而建立了以"文化一心理结构"说为内容的"积淀说"。"积淀说"对克服机械反映论和庸俗社会学的不良倾向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个体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文化─心理结构"的问题解释不够,而对于个体的人如何通过实践来更新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样的问题,"积淀说"更无力解决。在美学界,高尔泰已露出过"突破说"的思想,并与李泽厚发生争论。刘晓波则用"心理板结层"的概念,更明确地提出了"突破说"。在他看来,以往的社会实践不仅以对象化的形式构成了外在的物质世界,而且以积淀的方式规范着内在的精神世界,即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已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作为先验的规范凝固起来,结成一种僵死的"心理板结层"来限制和压抑着主体的创造力。个体的人在"选择"中的自由性和非理性因素,正是打破"心理板结层"以实现"突破"的有力武器。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对现实人生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说“自省”     
读书发现,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两次处于巅峰的问答,而这两次问答,都是"答非所问"。一次记载在《圣经.新约》中。一群自以为合乎神的人,捉住一个犯罪的女人,问耶稣:"这女人犯了罪,按律法,应该用石头打死她,你说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5.
说“格”     
正晨光熹微,夜露沾染在草木上,沁着秋的清凉。微微暗淡的光透过防盗窗在桌面投下一格一格的影子。蘸墨,落笔,一个格字悄然落于宣纸上。老古董,又在写方格字?朋友慵懒的声音自电话另一端传来,没有底气的声音昭示她又通宵追美剧了。这哪里如行云流水的英语那般自由。方格字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格中自有悠闲在,横竖撇捺可不都是在自由舒展  相似文献   

6.
说“免”     
正汉字中,有一些长相很接近的字。比如免与兔。它俩的样子,看上去只差了一个小点点,可意思却差得很远。留意汉字发展史的读者会发现,汉字从产生到今天,经历了很漫长的修饰、美化、简化、规整化的过程。免和兔这两个字,在刚刚产生的时候,长相差别是很大的。但是在漫长的字形演化的过程中,它们俩好像是体型相貌不同的俩人,经过了同一位手艺高超的美容师的整容,我们今天看到的它们俩的身材面相,竟然  相似文献   

7.
说“兔”     
正兔,是一个象形字。可是,我们从它现在的字形,已经不大看得出它像一只兔子了。兔字起初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呢?图1的甲骨文兔字,就是一只兔子的样子。大大的耳朵,翘起来的小尾巴,真是栩栩如生。图2是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器上的兔字,更像是一只兔子。大大的耳朵,短短的前腿,长长的后腿,翘翘的尾巴,很容易辨认。  相似文献   

8.
说“改”     
你说:豆腐一碗。我偏要说:一碗豆腐。人人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而我偏说:生命亦在于静止。你说:天翻地覆。我说是:他覆天翻。牛顿说: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有人说;静亦是动,只不过其时速度为零而已,更何况宇宙是不会停止的。改,不仅要改得妙,改得奇,改得新鲜,更要改得寓意深刻,影响深远,时空无限。一个“改”字,令人遐思不已。有则笑话说:春天下雪不下雨,下到地上变成两,既然总要变成雨,何不当初就下雨。有人问:此诗作改?一顽童笑2日:烟者哈饭不吃屎,吃到肚里变成屎,既然总要变成屎,目不当初就吃屎。都令人2择使。…  相似文献   

9.
说“小”     
近读古书,读到不少古人关于“小”的言论,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说“今”     
“今”,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它的含义和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也是很难把握的。因为刚一说到现在,它立刻变成过去了。正因为“今”是流动的,不好把握的,所以,过去有些哲学家就否认“今”的存在,认为“时间只有过去与未来,没有今,没有现在”,还有的哲学家认为“过去与未来皆是今”。与之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同空间一样,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它既是连续  相似文献   

11.
说“猜疑”     
什么是猜疑?从词义上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在我们的生活中,“猜疑”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还占有相当的地位,特别是在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下,社会生活发生迅速的变化,一部分同志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猜疑”,这个不道德的因素又有新的滋生,甚至以复杂的面目出现,如妻子怀疑丈夫不忠,丈夫怀疑妻子不贞,领导者怀疑有学问、有能力的年轻人会不会夺了他的权,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担心领导不信任……等等,老问题和新问题交织在一起,“猜疑”的现象不胜枚举。 笔者今年暑假曾到东北的S市搞社会调查,了解到此市刚刚发生了一件“社会新闻”,全市三十  相似文献   

12.
“知”说     
1.何为“知”?古人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 比如古时地方官的官名就皆带一个“知”字,如知府知州知县,细想挺对,如果对那个府那个州那个县一无所知,凭什么发号施令?  相似文献   

13.
说“气”     
人可以一时没吃没穿,但不能片刻没“气”。天地有阴阳五行之气,人有七经八脉之气。人不可有霸气,但不能没骨气。驱尽心魔,胸中有正气;天天好心情,心中没晦气;不要动火气,万事莫生气。吐出闷气,纳入清气。这不,今年好运气,日子有财气;做人有福气,说话有底气。  相似文献   

14.
“言”说     
戢宗鹤 《中国道教》2005,(4):55-55,57
世上大学问多的是,但作为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学会说话;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不会与人沟通交流,除与环境和对象有关以外,关键一点在于自己是否有言谈,会辩的技巧;这种技巧主要体现在表达的能力上。常言道:会说话的人不抢着讲,不会讲话的人争着说。其实这一来说明自己态度不谦虚、没礼貌;二来说明个人的表现欲很强;三者说明没有表达涵养。太上爷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智谋的人遇事沉稳,并不急于表现自己;同时说明夸夸其谈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故弄玄虚、卖弄自己而已;空话一大堆,只会招来别人的厌恶、心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说“无非”     
正我有一个朋友,只要别人说点什么,他好像都已经知道在前,露出一种不屑的神态,常挂着句口头话:无非如此……意思是说,这玩意儿没什么了不起,没别的,不外乎就是这些。本来别人想继续把话说完,但这样一窒,便不想再说了。有一次,这个说无非的朋友过后突然想起还得弄清别人说的某个问题,便反过来追问,而说话的人已经索然无趣了:别说了,无非如此。我也忘  相似文献   

16.
说“家”     
家有三层基本含义:居处(house)、人之聚居之处(home)、生活生产共同体(fami-ly)。其生成过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精神觉醒的两次飞跃:由混沌未分的自然世界到人意识到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分别;由孤立的人类世界到人们意识到自身、内部共同体与外在世界的分别。通过对“国家”和“诸子百家”等词义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家的语用意义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第三次飞跃:在分别之中追求同一性;在同一性之中追求个体的价值实现;追求自我与世界融合的境界。这种融合不是对人类原初混沌状态的回归,而是在明确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别与整体之分别的前提下,认识到自我与世界的同一性。传统人文精神的每一次飞跃都不是对旧义的否定,而是扬弃,对思考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路向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说“除非”     
‘除非’的用法有些特珠,就是说,它所引出的表结果的分句竟是互相矛盾的,但整个复句的意思却又是一样的。比如: 除非有病,他才请假。除非有病,他不请假。因此,有人认为这是‘除非’用法的混乱,应该予以规范。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那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不是‘除非’用法的混乱,而是它词义变化的结果。‘除非’是一个双否式合成词,即‘非’(不是)前面再用一个‘除’(除了)加以限制。由于这样否定再否定,便成了表肯定(‘只有’) 的意义。它的基本句式是:  相似文献   

18.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中,苏轼用了雪泥鸿爪这样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后来雪泥鸿爪演化成了一个成语,至今还被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意思是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而后人往往用此比喻人生无常,如梦如寄。其实苏轼的本意并非如此悲观,而是想表达鸿鹄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之意。雪泥鸿爪的确反映了苏轼初入仕途时  相似文献   

19.
说“瓯”     
李学功 《管子学刊》2011,(4):107-109,118
先秦秦汉"瓯"之载记,实际反映出瓯人族群发展、分布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分散性特征。商周时期,越共同体之部族、方国已经成为商周政权较为松散的朝贡体系的一环。其方位在今浙南、闽北在内的东南临海区域,古为"越"之族系,百越之一。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瓯越文化遗址群在浙南之温州、台州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并且至迟在商周时期,浙南的温州、台州等地已经出现了毋庸置疑的文明社会形态的因子。  相似文献   

20.
说“除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除非”作联结词的复句,分别可以表示判断和推理,现分别讨论于后。一、表示判断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不”和“除非……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