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境由心造     
现代人因特殊的生存境遇而导致的心理失调和危机现象,已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那么,人们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心理平衡呢?台湾著名作家罗兰提出“境由心造”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苦乐全凭自己判断,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厌恶虚  相似文献   

2.
境由心造     
张雨 《思维与智慧》2014,(11):29-29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杨度与同乡挚友夏午贻同赴京师礼部应部试,夏午贻以第一甲第二名及第,杨度落第。两人同年同学,如今一人青云直上,一人落地南归,离京前二人同游“陶然亭”。依百字令题词亭壁。杨度吟道:“西山王气但黯然,极目斜阳衰草”,而夏午贻和之曰:“万顷孤薄新雨足,碧水明霞相照”。  相似文献   

3.
正我打坐有三四年的光景了,如果说有点功夫,那就是几年下来从未间断。别的不说,每到酷暑盛夏,打起坐来,不仅不能用电扇空调,还要闭门关窗,对爱出汗的我就是个考验。可以吹一句的是,不管怎样热,我都坚持了下来。怎么个坚持?每天打坐,预备活动后,上座不久汗就下来了,像一条条小虫子在身上爬。于是,心里就有躁动。于是,身上就更加燥热。有两次实在忍不住了,不得不下座起身开窗敞门。这一  相似文献   

4.
心境与界境     
一位智者与一位禅师是知心朋友。 一天.他俩相约一起去爬一座高山。他俩从清晨开始攀登,花了大半天时间才登上那高耸入云的高山。  相似文献   

5.
真境与心境     
王瑞 《美与时代》2006,(7):10-11
写生是一种训练手段,它被看作通往艺术圣殿的阶梯,是每个学画者的必经之路。因此很多人把写生与习作等同起来,认为写生是基本功的训练,登不了大雅之堂,因此也就被人们遗忘了,很少有人关注它。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艺术愈加多元化,写生的意义也应该有所变化,写生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打基础,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更应该将它提升为创作的一种训练方式,是一种由真境到心境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6.
水境与心境     
心如止水是怎样的境界,我尚未参悟到,但宇宙间的一切都不断地在变、在化、在动。水,是流动的,因为流动而灵动。智者乐水,乐的应是这份灵动吧。不动的水是死水,不变的思维终会枯竭,不动不变是出不了智慧的,是做不成事的。唯动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唯变可通,通则能久。  相似文献   

7.
正去年春天,《美与时代》杂志社邀请我为该刊的"美学学人"栏目撰文,这使我感到很高兴。很高兴的首要原因是,主办这份刊物的机构是郑州大学,我的母校——从1985年9月到1989年6月,我在郑州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当时就见过《美与时代》这份刊物,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该刊的社长贾玉民先生还是我的任课教师,给我和同学们讲授过现代文学课程。  相似文献   

8.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观审对象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心境,是人类诗意生存所必须的想象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9.
对境     
《法音》1993,(5)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于此,五物在旁:一如干草,才触即燃者也;其二如木,嘘之则燃者也;其三如铁,不可得燃者也,然而犹可熔也;其四如水,不惟不燃,反能灭火者也,然而隔之釜瓮,犹  相似文献   

10.
成穷 《美与时代》2006,(6):14-16
人对自然的审美有“人化的方式”和“非人化的方式”。所谓“有我之境”乃是诗人对以“人化方式”而获得的自然审美经验加工形成的意境;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对以非人化方式而获得的经验进行加工形成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真境花园     
《真境花园》原书名为《古力斯坦》,也被译为《蔷薇园》,是中世纪被穆斯林誉为“诗圣”的波斯著名学者沙赫·穆斯列赫丁·阿布杜拉·萨迪所作。该诗集着眼于当时的现实,揭示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旨在规劝世人避恶从善以匡正时俗。其风格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汇诗歌、散文、寓言为一体,隐诤诫于诙谐中,寓哲理于叙事内,含辛辣于幽默间,凝浓情妙趣于轻描淡写里,阐明了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信条,数百年来,不仅成为学习波斯语的范本,而且成为穆斯林修身养性的必读著作,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必备教材之一。  相似文献   

12.
澄明之境     
1澄明之境,心境澄澈明亮,乃人生之大境界。蝇营狗苟者,整日追浮名、逐薄利,心如千棵菟丝缠绕,不可能澄明;攀权结贵者,一生点头哈腰唯富贵是瞻,见风使舵恐站错立场,心如墙头野草飘摇,不可能澄明;醉生梦死者,恋惯灯红酒绿花花世界,难离声色犬马温柔歌榭,心如一锅稀粥迷乱,不可能澄明;抑郁自弃者,看天天不蓝,看地地不绿,心如一片铅灰黯淡,不可能澄明。  相似文献   

13.
茶之境     
正《红楼梦》中妙玉有泡茶三杯论:"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种超凡脱俗的品茶论道,在我看来有点不近人情的诙谐,也有点自命不凡的孤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传说,这说法真假难辨。古人把饮茶归功于神农,我想不过是想赋予茶以文化气息,后人也沿袭这种理性的  相似文献   

14.
茶境心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天工作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杯清茶,看细碎的茶叶在滚烫的沸水中翻腾舒展,最终旗枪分明,芽叶朵朵,绿意荡漾。此时,心也不由得渐渐沉静。  相似文献   

15.
书中三境     
世间大凡读书有成者,大多都要经历三种境界。还三种境界我将其分别归纳为初始境界、寻取境界和得悟境界,须知此三者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何谓初始境界?这是就初涉书海者而言的。在此境界之中的读书入,读书时通常是不够自觉的,既漫无目的,又无所选择。读书者处此境的有的往往有书则读无书则罢,此种读书法最不可取,但也有的则开始借书猎奇广为博览,只是此时读书者学力尚浅,书中营养不易完全吸收和消化,故而读书虽广但所得终归肤浅。在此境界之中,读书人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进而逐渐培养其志趣与爱好而已。何谓章取紧民?…  相似文献   

16.
茶境心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天工作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杯清茶,看细碎的茶叶在滚烫的沸水中翻腾舒展,最终旗枪分明,芽叶朵朵,绿意荡漾。此时,心也不由得渐渐沉静。  相似文献   

17.
无我之境     
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想把事做好,越是做不好。这在心理学上属于"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正如古人所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一件事长时间地关注、放不下,往往会过,而过犹不及。就是说,过多的用心反而没有效果。而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做得够多了、够好了,往往就会放弃付出、努力,这时候,他可能会对人生来个误判,认为自己不会拥有之前期待的那个结果了。而事实上,只要我  相似文献   

18.
轮回之境     
正说到轮回,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树木的年轮。各种树木,以多姿多彩的年轮,一圈套一圈,年复一年自内拓展,向外推进,生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轮回的年轮,斑斓的年轮,荡人心魂的年轮,摄人心魄的年轮,分明是时间的印记,生命的痕迹,生活的图景。时间在轮回。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滴答有声,由起点到终点,由终点到起点,画着永远的圆,从不间断,永不停歇。日升日落、月圆月缺之间,轮回的时间在明明灭灭中流过,我们感受  相似文献   

19.
境随心转     
在古罗马的军队里,有位冷酷无情的将军。他每天都带着紧锁的眉头、严厉的眼神和阴郁的表情面对他的士兵和部下,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在他的部队里,常发生士兵们因无法忍受他的暴戾而反抗的兵变事件,士兵们成群结队逃亡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20.
无畏之境     
苏轼的弟弟苏辙讲到一个故事。 有个人叫孟德,从小喜欢深山老林。长大后,他当了兵。有一次,戍守秦地,他见那个地方的山岭险峻陡峭,于是,就一口气从兵营逃出来,逃进了深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