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明     
姚佳伟 《天风》2004,(6):43-43
小时候母亲总是捧着半截的蜡烛慢慢地向我走来童年中温馨的港湾是三间茅草屋成长的道路上母亲是一片越来越近的光明有一天风吹灭蜡烛-忽然间我陷人巨大的黑暗是母亲仍然以卿卜种永恒的姿势推开黑暗为我点亮一丝光明而现在;略将我卿腆的十字架下一而她手中的那、支蜡烛已成为一支永不陨落的金灯台这支光明是一种呼唤让我呐喊让我欢呼让我张开双臂洒下一片真情于天际中的空阔视野里的旷大它时刻催促我为着使命前进向着真理进深不停地前进进深后来啊它让我感到自己的生命在成长变得更加刚直和强壮最终这甲支光明不但引领我也将照亮黑暗之中一切…  相似文献   

2.
鹿的故事鹿向前奋力奔跑,如果不回头看,6匹马驾车追赶它也只能望尘莫及,任它逃得无影无踪。但人们最终还是驾车追上了鹿,并将它捕获,就是因为鹿在奔跑时不断地朝后望啊。启示:如果你认准了目标,就勇往直前,大风大浪都能闯过去,而犹犹豫豫只会断送良机。飞蛾扑火夜晚,飞蛾在烛火的周围飞来飞去,我们用扇子驱赶它,可它离开一会就又飞回来了。去去来来,有七八次,飞蛾终于被烧得焦头烂额。这样无所畏惧地一次次飞近烛火,扇动着翅膀扑火,必定是扑向死亡。人们没有不笑飞蛾这种愚蠢行为的。启示:飞蛾扑火是本能,而人毕竟是有思想、有理智、能控制…  相似文献   

3.
在特殊的日子里,犹太人总要点燃蜡烛(最早是点灯).如在安息日、在重要的节假日、在婚庆日等.大约每周五日落前20分钟,家庭主妇便点起两支蜡烛,一支的含义是记住安息日,另一支是当守安息日,在蜡烛燃起时,她要感谢上帝把神圣与欢乐的气氛带给她全家.伟大的希伯来诗人C·N·贝利克(Bialik),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2016,(6):120-121
高老师:在了义经中,佛祖把世界的存在比喻为蜡烛灯的幻影。例如,你现在看着这支蜡烛,假设你的眼睛生病了,或者你现在捏一下眼睛,就会在蜡烛旁边看到一个烛影——佛经中表达为捏目成华。我们都知道,这个灯影是幻象。这个影子是依赖于你的病眼或者捏目而存在的。另外一个人眼睛没有毛病,就看不到这个灯的幻影。  相似文献   

5.
佛说:请拿一只蜡烛来。弟子们拿过一只蜡烛。佛说:请点上。弟子点上,光明在前。佛说:请把蜡烛靠我近一些。蜡烛靠近佛。佛吹一口气,烛熄。佛问:火苗到哪里去了?弟子面面相觑,答不上来。火苗去了哪里?并不是问它是不是熄灭了,也不是回答浸油的棉纱在有氧条件下燃烧,是问刚才那一朵火苗,到哪里去了?并不是眼见的东西才存在。流星从天空划过时,它在当下的时间已不存在。传到人的视网膜上的星光,只是多少光年之前的光。那么,人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乖谬的事实———见到了一样早已不存在的东西:流星。眼睛(光的感受器)和时间,遮蔽了真相。即使如真相…  相似文献   

6.
《天风》2020,(3)
正千万别把"许愿"当儿戏,因为你的誓言是在上帝面前立的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奇怪的题目呢?这还要从我上次出国旅行的经历说起:那是一次跟团游,团友大多是基督徒。那天游览到一座著名的教堂,大家四散开来自由活动,三三两两或参观、或合影、或祈祷……这时,教堂圣台旁一位姊妹的行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点燃一支蜡烛祷告一下,然后再点一支再祷告一下……就这样一口气点了好几支蜡烛。我上前善意地提醒她:"点这些蜡烛是需要付钱的!"  相似文献   

7.
禁口     
有4个人去找一位老和尚,希望他能收他们做徒弟。但老和尚说有一个条件:必须通过“禁口”的考验,测试方式就是从山洞的入口走到出口,如果一个字都没说,就算通过。于是那4个人手持蜡烛从山洞入口开始走,当他们快到出口的时候,吹来了一阵风,把走在第一位的烛火吹熄了。“啊。熄了。”第一位叹道。“师父不是叫我们不能说话吗?”第二位连忙提醒他。“叫你别说你又说。”第三位赶紧纠正。“还好。我没说。”第四位松口气道。禁口@江承骐  相似文献   

8.
燃烧的蜡烛     
在这个需要文明的世界上,我愿做一支燃烧的蜡烛。它一身虽然没有华丽的妆扮,却为人类献上了光明的花朵。  相似文献   

9.
智慧语丝     
正风暴来临时,你站在大树前,若你只看着树梢,大树便似摇摇欲坠;若你看着树干,便知道它坚不可摧。——电影《荒野猎人》人生就像一支蜡烛,总有一部分蜡变成了光和热,另一部分蜡变成了泪滴。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它只认你的贡献。——梁衡人如果只靠吃饭活着,那饭不叫饭,叫饲  相似文献   

10.
圣灵的祈祷     
陈企瑞 《天风》2011,(9):58-58
有一晚停电了,我点亮一支蜡烛,摆在桌上,风儿不时地吹过来,火苗不停地来回蹿动、忽明忽暗,终于“倏”的一声,熄灭了,四周一片黑暗。于是,我又点了一支,这次加了个玻璃灯罩,烛光有了屏障,顿时变得安详、宁静,偶尔也会愉悦地轻跳,表明它在热情地燃烧。这使我联想到,有时我们祷告就像这风中的蜡烛,一边想按神的旨意祈求,一边又不断地怀疑追问自己:我应该求什么才蒙神垂听?如果我求错了,  相似文献   

11.
警惕隐形杀手:职业倦怠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干年前,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没有人因劳动而死,但无所事事和游手好闲却给人的生命带来危险”。而且,人们也总是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赞颂一个人的奉献精神。然而,心理学家却认为这样的奉献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认识极限及其超越的探讨是人的自我认识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认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我们的认识论研究主要关注人们的常态认识活动,而缺少对于认识极限问题的专门和深入研究。本文系统梳理哲学史中对于认识极限的多重分析,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相关论述,探讨认识极限与有限认识的关系。本文认为,认识极限在总体上指的是人类在认识活动一定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就个体而言则指个体主体在一定时期的最高认识能力及其实现的最高水平。对认识极限可以从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中介及其相关性中加以综合性探讨,并通过对认识极限的探讨寻求超越认识极限的必要条件与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就在这夜幕低垂的时刻,在这宁静的圣堂内,主,只有我和祢,只有我们俩在互诉心曲。四周一片漆黑和安静,不曾会有谁来打挠我们。面前燃烧着的这支蜡烛,映红了我的脸、照亮了我的心。何尝不是你的真光么!这份和谐、温馨促使我将心扉早早打开,迎接门前的祢,我们就此席地而坐,微微轻闲双眼,彼此没有太  相似文献   

14.
欧洲的教堂     
走一趟欧洲,你会有“中国的寺庙,欧洲的教堂”的感觉,参观教堂几乎成了每到一处的重要项目。在德国北部的卢卑克的圣玛丽教堂,我静默坐了十几分钟,体会到了那种神圣虔诚的感觉;走进巴黎圣母院。在黝暗的大厅里,但见人们擎着十个法朗一支的蜡烛在穿行、朝拜;而在罗马圣伯多禄大教堂,那优美、整齐的唱诗班的歌声,让我不禁驻足聆听。整个欧洲有多少教堂我没统计,但可以举两个例子:荷兰的一  相似文献   

15.
正要想幸福与健康,就要解决生气的问题。用拔羊毛的办法,把生气一点点拔掉,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像接收电视、广播电台的节目一样,把生气的频道调整到不生气的频道,就不生气了。那么,如何才能调整到不生气的频道呢?要先认识生气是怎么回事。人流熙熙,你来我往,不少人活在一种假醒状态,看上去醒着,其实活在梦中。梦中不知在做梦,气中不知在生气。如果知道在做梦,就醒来了;如果知道在生气,就不生气了。就像捉迷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心中流淌着一条无声的小溪,它是一支没有音符的歌。一想起这支歌,我就感到如一条温馨的小溪在心头流淌。它是精神的所在,力量的凝聚。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渗透, 人类生存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者们普遍认为, 互联网建构了一个虚拟世界,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而且也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在互联网架构的虚拟世界中, 人们利用虚拟技术, 进行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实践活动, 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生存方式。“在线”就是对人的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描述。所谓“在线” (online), 是指人在由互联网架构的可能世界中, 利用数字化中介手段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虽然从形式上看这是人与技术系统的结合, 但其实质却是人以…  相似文献   

18.
心理平衡操     
现代社会是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是适者生存的社会。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普遍感到压力大、负担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人容易导致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因此,怎样保持心理平衡,有关专家提出了以下的忠告:一、不苛求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有所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否则,过高的期望值会使人误以为自己总是倒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是“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希望十全十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完美主义者”常有挫折感。所以,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九五”规划,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受社科基金办公室委托,最近邀请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部分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队伍、研究状况、“九五”规划的没想问题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主要谈到: 一、马哲史研究的成绩。学者们认为,新时期开始至今,马哲史研究工作的主要成绩可以概括为:1、逐步形成和造就了一支研究队伍,虽然这支队伍在今天看来既不壮观也不令人乐观。2、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北大编写的马哲史的三卷本,人大正在出版的四卷本,以及由黄楠森等人主编的八卷本(已出版六卷);全国各地还出版了一些专著和有关资料。在谈  相似文献   

20.
缘起 2003年9月5日,一场名为“挑战生命极限”的科学实验在伦敦泰晤士河畔举行。来自美国的魔术师大卫·布莱恩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迈进了一个2.1米见方的透明有机玻璃箱,玻璃箱被悬挂在泰晤士河上空12米高的高架桥上!玻璃箱将是布莱恩整整44天里惟一的生活空间,而且他只能以饮水度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