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灵感速记     
正一北岛有一首诗,题目是"生活",整首诗只有一个字:网。人称"一字诗"。我觉得这首诗并非一个字,而是三个字,单是一个"网"字不能成诗,必须将题目"生活"也加进来。陶渊明称世俗为"尘网",北岛描述现实生活为"网",两大诗人所见略同。"网"字字形由小篆演变而来。书法家写小篆,基于艺术上的理由,有时在里面写四个×,更是宛如张网以待的样子。古人受道家影响,认为"网"是束缚、是陷害,这个网是网罗;  相似文献   

2.
瘸腿诗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瘸腿诗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也叫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瘸腿诗,亦称“无赖体”,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为一种独特诗体。其诗前三句合辙押韵,最后由两三个字、似半句话的一句收尾,读来颇为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3.
正古人做诗,最忌同一首诗中字词重复,而"一字诗"却是要"一"字多次乃至十几次反复出现,不仅不能有重复与拖沓之感,而且诗的内容还要与一定的事物相应。这本是难而又难的事,可是,古代一些名家却竟相玩起"一字诗"来。唐人王建有一首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全诗用了八个"一",全统一到一幅风景画里。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次外出访友,来到江边渡口,可是  相似文献   

4.
"思无邪",从汉代至今一般误读为"思想纯正"。其实,"思无邪"在《诗经·鲁颂·駉》一诗中,"思"作句中语辞,连接"无邪"作补语,即"以车袪袪思无邪","无邪"指不偏斜,补充说明马的步子正,不偏离所驾车辆的行进方向。"思无邪,思马斯徂",写马匹"其致一也"。孔子以"思无邪"评价成百上千诗之旨归,引《诗》断章,但未失原义,以马匹的"其致一也"写"诗三百"的"其致一也",所致者王道也。  相似文献   

5.
人生忽然间     
正"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这是杜甫的一句诗,这句诗中一个"忽"字,道尽人生的况味。有时候,是在忽然之间,我们就与从前不一样了。记得小学四年级时,算术考试自己还有得零分的记录,可是上初中了,不知怎地,忽然间开了窍,能解出许多同学都解不出的代数几何难题,从此在老师眼中成为了一个优等学生。参加工作后想处对象谈恋  相似文献   

6.
一、题解 1927年,国学大师王静安先生沉湖死殉后,同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教授之一的陈寅恪大为震惊,写了一首诗和一幅挽联以示哀悼。诗是一首七律,其中第三联写道:"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十多年前初读这首诗时,感触颇深,尤其是"吾侪所学关天意"一句。短短七个字,既道出了陈寅恪等人心目中学问的崇高地位,也道出了他们对学问所承担的那一份终极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错引与错用     
正错引古典诗句已经成为后世,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常见现象。譬如杜牧的《山行》有名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是指山形高耸,人家居于白云生处,意境是极为美妙的。而不理解精妙者,每每引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将"生"字换作"深"字,直白显露,意味尽失——也有作"深"字版本,但终不如"生"字传神入微,多半是文情浅陋者所妄为。同是一个"生"字,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亦常被人错引为"海上升明月"。他以为明月必  相似文献   

8.
寒气尚重的初春,远没到满目枯荷的季节,不知怎的,心中总搁着李义山的那句诗:留得枯荷听雨声。追根溯源,源于一位叫枫林的笔友,在我去她家串门时,指着墨迹未干的宣纸让我品那句诗,手指还特地点到了那个“枯”字上。她让我品,当然是因为这句诗好。而我也知道,她一定是品出了诗间真味。  相似文献   

9.
上博简《诗论》所提到的"诗亡■志",是儒家诗歌理论的重要命题。简文"■"字不应当依后起的隐蔽之意为释,应当理解为先秦时期行用的"据"、"依"之意。"诗亡■志"的简文表明,孔子认为诗不必拘谨、拘泥于志。孔子及其弟子虽然并不否定"诗言志"之旨,但却强调诗应当情、志并重,而非仅仅在于"诗言志"一个方面。上博简和郭店简的相关材料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10.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体现出尊盛唐而抑晚唐的强烈倾向,但在实际选诗时他却选取晚唐诗篇多过盛唐诗篇,使得《瀛奎律髓》中的诗论主张与选诗实际之间发生错位。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在于韩■、吴融、杜牧等一部分晚唐人的诗歌自为翘楚,"不全似晚唐";二是在于晚唐诗虽格卑却不乏佳句,方回常常因句存诗;三是在于方回将杜甫尊为"律诗之祖",而由晚唐姚合、贾岛等人入手来学习杜甫是一条切实的学杜门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回秉承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选诗观,既看到了晚唐诗"格卑"的一面,也看到了晚唐诗有"细润""工整"等可取之处。同时,他希望能以晚唐之"细润"济江西之"粗抹",从而达到纠正江西缺失、重振江西旗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的《灯》诗,体物精深,结构精整。其中的"半焰"意象对该诗的理解至关重要。该诗正是通过把灯一剖为二,解析出"半焰"意象而构思出来的。不论是开头的两句对灯的二重解析,还是中间的十二句六对对具体情境的描述,无不是以"半焰"为中心进行构建的。总之,"半焰"是这首诗的隐秘的内核,也是它的能量集聚的"诗眼"。  相似文献   

12.
藏头诗撷趣     
正1在《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一段,吴用为了达到让卢俊义上山入伙的目的,由其口述,叫卢俊义在自家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诗中所述同吴用算命劝其出走之意相同,但其真意却暗藏在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当中,即"卢俊  相似文献   

13.
巧断回环诗     
宋代大文学家秦观外出游玩久而未归,他的好发苏轼就写信询问情况.很快接到秦观一封奇怪的信,只有十四个字排成一圈:苏武看罢连声叫好.这位一代才子,准确地断开了这首诗.原来这是一首回环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诗中描述作才在野外游玩的情趣.奇妙的是.后句依次对前句搞回扣,而且每一年都在文中出现两次.十四个字能所二十\个字用,可谓是成本信减,效益倍圩.由此可见古人用字之精妙,及苏我听涛的巧妙.巧断回环诗@李书奇$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  相似文献   

14.
论《周易》象数对近体诗形式的影响胡志勇中国的近体诗,是相对于它形成之前那种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字无定声的古体诗而言。它主要包括绝句、律诗以及后来发展的排律。在篇式上,绝句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排律则可从十句至二百句的双数句自由选用(但唐代试帖诗要求...  相似文献   

15.
安静在家     
《天风》2020,(6)
正"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参箴14:30)"这个年很静,很静,静得让人沉思。"这是塘萍写的诗《这个年很静》里的一句。这句诗深深地烙在我心里。这突如其来且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真的让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6.
责人与恕己     
正唐宣宗李忱聪察强记,是个非常睿智的人,司马光评价他"明察沈断,从谏如流",有"小太宗"之称。因为这种天赋,很少有人能够糊弄得了他。有一次,财政部门给唐宣宗的奏文中有"渍污帛"一句,"渍"字被误写为"清"字,枢密承旨孙隐中看到后,以为唐宣宗不一定看到了这个错字,即将其改正,然后转交到了中书门下。奏文经宰  相似文献   

17.
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这是著名禅师云门文偃曾说过的一句话。简简短短的五个字,像是一句回答,像是一声劝慰,读来,听来,有一种宁静、安详、自在。其中的禅理,却是老禅师一生修为的外化。我们究其全部的人生经验,参悟一二,也够终身享用。如果我们能够懂得"日日是好日",就学到了一种看待事物和问题的方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文人抬杠     
正两个人争论不休,各持己见,俗称之为"抬杠"。有的文人爱打口水仗,凡事较真儿,留下许多抬杠的轶闻趣事。清初文学家毛奇龄是个将抬杠进行到底的人。《清史稿》说他:"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词。"苏轼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毛奇龄看后梗着脖子撇着嘴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  相似文献   

20.
所谓"无情对",就是上下联在字面上对仗工整,但在内容上却各讲各的,互不相干。而且上下联的含义越是"风马牛不相及",便越是妙趣横生。(1)相传,北宋宰相韩琦,去西夏与西夏王元昊订立和约期间,教会了精通汉语的元昊何谓"无情对"及其作法。元昊送韩琦回北宋时,出西夏都城兴庆(今银川市)后,韩琦见路两旁绿树成荫,遂以一句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