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吃趣     
古今中外不少文人,面对佳肴美味、粗茶薄酒,抑或进餐时突发的变故,常能机智地"幽"上一"默",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论诗作联,也常常互相取笑,从中得到极大乐趣。佛印虽是出家人,却不避荤食。一天,他炖了四条小鱼,正要吃,抬头一看,苏东坡进了寺门。他心想:早不来,晚不来,一吃鱼他倒来了,先不给他吃。佛印急中生  相似文献   

2.
一次,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好朋友佛印和尚,步近禅房时,便闻到狗肉香味.原来,佛印是个不戒酒肉的花和尚.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来吃,独自躲在房里低斟浅酌,大嚼狗肉.正吃得起劲,听到苏东坡的叫声,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苏东坡早就看在眼里了,却佯装不知,心里暗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怎么写,所以特来请大师指教.”  相似文献   

3.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佛印答:“这是飞来峰。”苏东坡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4.
诗词歌赋无所不精的苏东坡,制谜也登峰造极。有一次他约诗僧佛印同游,兴之所至,出了一条谜语:“唐虞有,尧舜无;商周有,汤武无;古文有,今文无。”佛印猜道:“听时有,看时无;跳跃有,走动无;高的有,低的无。”苏东坡见佛印猜对了,说:“善者有,恶者无;智者有,愚者无;嘴上有.手上无。”佛印乐了,又猜道:“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面无;凉天有,热天无。”苏东坡接着说:“然,哭者有,笑者无;骂者有,打者无;活着有,死者无!”佛印紧接话头:“妙,哑巴有,聋子无;跛子有.麻子无; 和尚有,道士无。”佛印以谜猜…  相似文献   

5.
南朝时的江淹,年轻时家贫而才思敏捷。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蚕妇,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拆为"江"和"鸟",贴切工巧,言近意远,顿时博得一片喝彩。北宋时的佛印和尚有一天去拜访苏东坡,大谈佛力广大、  相似文献   

6.
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他小时候写的一副对联。从此,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攻读,通过勤奋努力,终于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造诣极高,下面要说的是关于他的对联故事。相传,辽国派使者来中原,苏东坡奉命接待,使者知道苏东坡是一名士,席间便出了一联:  相似文献   

7.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维摩诘经》你的内心清净了,你生活的世界就是美好、和谐的;你把别人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里;你把别人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里。相传有一天,苏东坡到好友佛印禅师那里,跟佛印禅师茶叙。两人盘腿而坐,品茶聊天。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文字多奇趣,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玩味其中以为乐。有一种文字游戏叫"拆字",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有一首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乃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不已。"每一句中都含有拆字,构思奇特新颖。用于撰联的则更多,如"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战;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儿  相似文献   

9.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不巧了元外出,寺院住持就请苏东坡到禅房休息,并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肴款待。东坡就独自斟酌,不觉有些微醉,偶然一抬头,见粉墙上新题了了元的一首诗。其诗云:  相似文献   

10.
正杨慎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苏东坡则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这样所有人的动作、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眼前了。"这两个人说的是同一件事,就是韬晦之计或叫韬晦之术。韬晦之计是夹缝中的求生之道,是  相似文献   

11.
正纪晓岚是位对联高手,他的文学才华深得乾隆皇帝的赞赏。所以,乾隆经常用联句来考他,纪晓岚总是每问必答,对得天衣无缝。一次,乾隆逛京城,由纪晓岚陪着。他们路过一座东岳庙,在庙宇的旁边,有个地方戏台班子正在表演《西厢记》。《西厢记》是当时流行的一出名剧,所以观看的人很多。乾隆就借此吟出一联: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联语中,巧妙地嵌入了方位词"东""西""南""北"四个字,表达了较好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正拆字是汉语修辞的重要方式,即对字形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使其产生新的意义。在演艺圈,胡歌是一个拆字高手。一个简单的字,经过他的拆解引申,便立即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令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诠释"美"字胡歌在微博上曾发布了自己对于"什么是最美表演"的理解。他把"美"拆分成三部分:"丷,画龙点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灵魂最直接的表达。王,王者姿态。信念感是表演最重要的支  相似文献   

13.
睿智护尊严     
一日,一位姓史的先生和一位姓尤的郎中以联戏谑,史先生率先吟出上联发难。联曰:“尤郎中直脚便为犬。”“尤”字的弯钩变为捺就成了“犬”字。尤郎中也并不示弱,沉思一会儿,便朗声对曰:“史先生脱口不成人。”这一下联对得实在巧妙,“史”字离开了“口”就变得既和“人”字相像,又不是“人”字,尤郎中针锋相对地回敬了史先生的发难。  相似文献   

14.
正苏东坡很善于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一些难言之隐。当时,他和弟弟苏辙都在朝中当官,东坡是翰林,苏辙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一点权力。有一故人找到苏辙,想求个差事干干。事情很长时间没办成,那位就来见东坡,希望他能"以一言为助"。苏东坡一听,觉得这事挺不好办,答应吧,这"一言"难讲;不答应吧,故人情面难却。于是他就讲  相似文献   

15.
妙趣伞对联     
正炎热多雨的夏天,雨伞成了人们的最爱。据说,雨伞是木匠祖师爷鲁班夫人发明的。几千年来雨伞不仅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伙伴,也形成了浓厚的伞文化,尤其是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伞对联,堪称国学中的奇葩。在古代,"伞"字的繁体由五个"人"和一个"十"组成。古人常用这个繁体字的结构特点,想出了许多拆字"伞"联。相传,宋代某知府闻知吕通  相似文献   

16.
无事此静坐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一日当两日。  相似文献   

17.
正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之中不乏酷爱美食的达人,诸如苏东坡、李渔、袁牧、曹雪芹等,他们不但喜欢美食,还做得一手好菜。与苏东坡等人一样,马叙伦也有此爱好,闲暇之余,他除了吟诗作赋、练习书法外,还喜欢烹饪美食,享受其中的乐趣。20世纪初,北京餐馆的食谱中有三道以名人命名的名菜:赵先生肉、张先生豆腐、马先生汤。其中的"马先生汤"就是马叙伦亲手所创。据说,当时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茶座,为社会名流雅聚品茗之  相似文献   

18.
满腹经纶而又机智诙谐的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平生喜好结交文友,且不拘其身份地位。在诸多挚友中,学识广博且惯以调谑为乐的佛印和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诗论文,又不  相似文献   

19.
正妙高山,距大足城市六十华里,奇峰峻冷,竹丰林茂,山顶寺庙雄伟,名叫妙高山寺。悬崖峭壁上,雕有精美的石刻,还镌刻有苏东坡的《罗汉颂》题词。大足区,古称昌州,系我国著名的石刻之乡。相传,妙高寺曾有"大和尚三千五、小和尚不胜数"的辉煌,苏东坡被贬官黄州、昌州后,常到妙高寺游览。他与妙高大禅师的深厚之情,是在一次品茶谈禅机的时候结下的。有一天,苏东坡到妙高寺游览,瞧见禅堂书案上摆着一副墨迹未干的条幅,只有上联,没有下联,上联写道:山色溪声领略几许,禅机过去未来现在;见此,苏东坡沉吟片刻,挥  相似文献   

20.
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轼对佛印开玩笑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轼回家后得意洋洋地告诉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实在输得太惨了。你难道不知道修行的一切外在事物都是内心的投射吗?你的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人家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来。"这个哲理小故事推而广之,还可以这样看:你喜欢别人,别人也就喜欢你;你欣赏别人,别人也就欣赏你;你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与人方便其实就是给自己方便。古语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