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从我多年与任法融大师的交往观察中,发现大师的言行,深得老子思想之精髓。仅以他助学扶贫的善举一端,即可看出一个宗教  相似文献   

2.
正天命天命,属于中庸之道,给人类的行为做好指导。天命,告诉人们:不可一意孤行,避免偏离正轨,步入旁门左道。天命,还告诉人,应该尊重天意,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既然上天赋予人类善的本性,就应该追随这个本性,这是唯一的道路,而践履道路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3.
祖师语录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4.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之“道”。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即处下)而不争名,是谓“不争”。世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对此,老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  相似文献   

5.
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6.
正"不争"一词在《老子》中出现8次,与之意义相近的语汇或表达几乎出现在大部分篇章,构成《老子》的思想底色。《老子》第66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67章讲"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不争之争”中获胜?老子道出子七种秘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唯识》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是知万善发生,信为前导,故佛经首立"如是我闻",生信之谓也.  相似文献   

9.
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善",使研究者的行为符合德性。然而,研究者不是先获得德性再做合德性的事,而是通过做合德性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研究者行德"在伦理审查为善目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者知德"是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理想目标,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实践路径是"研究者由行德而知德"。  相似文献   

10.
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善",使研究者的行为符合德性.然而,研究者不是先获得德性再做合德性的事,而是通过做合德性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研究者行德"在伦理审查为善目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者知德"是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理想目标,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实践路径是"研究者由行德而知德".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2010,(5):1-1
<正>善生言:世尊!菩萨已修六波罗蜜,能为众生作何等事?善男子,如是菩萨能拔沉没苦海众生。善男子,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  相似文献   

12.
佛祖言语     
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曰: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微,是时可得有三昧。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三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相似文献   

13.
上善若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处世之道的方法,即做人应该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  相似文献   

14.
据《汉书》记载:汉哀帝刘欣很器重敢讲真话的郑崇,听到郑崇的脚步声,就笑着说:“我识郊尚书履声。”后来郑崇得罪了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和男宠董贤,与刘欣的关系闹僵了,  相似文献   

15.
苏州市砂皮巷明代所建惠敏清真寺内有明永乐上谕碑刻一通,得友人所录碑文如下:大明皇帝敕谕住持米里闪思丁朕惟人能诚心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劝率善数阴翊皇庆故天锡福享无穷之庆尔米里思明丁早从马哈之教笃好善导引善数文能敬天上益切志诚眷兹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政违朕命慢侮凌者以罪罪之故谕敕谕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之宝  相似文献   

16.
“以水喻人”的学说及其思维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以水论道以水作为譬喻阐发哲学范畴道的含义始于老子。他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老子·八章》)又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老子以为水最接近道 ,与道最为相似 ,主要取其两个特征 ,一是处下 (“处众人之所恶”) ,一是柔弱。从老子起 ,以水论道成为道家传统 ,庄子和稷下道家都赋予水哲学意味。而《淮南子·原道训》有一段水的赞歌 ,充分发挥了老子以水论道的思想 ,引录如下 :天下之物 ,莫柔弱于水 ,然而大不可极 ,深不可测 ,修极于无穷 …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法音》2008,(11):1-1
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日: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做,是时可得有三昧。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二二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法音》1988,(4)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者无有善法。佛性亦善,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譬如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有酥耶?答言: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当有心,有心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相似文献   

19.
心学发展到明代晚期已产生诸多流弊,致良知的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批评王阳明"四句教"与王畿"四无说",并提出自己的"四句教",强调心体只是个"有善而无恶"。然而在其晚年重要著作《人谱》中却明确地提出并详细地阐发了心体"无善无恶"的思想,作为其心性理论的基础,此与阳明"四句教"之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之提法无异。故本文从"无善无恶"之本体、工夫与境界的层面来解析蕺山对于阳明"无善无恶"思想的发展。蕺山学说在思想史上做出了承先启后的重大贡献,对明清实学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代道德故事三则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兰仁基,请代之行。译文: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官时,和他在一起做官的郑崇质,正遇到去出使极远的邦国。崇质的母亲年老并且多病。仁杰说:“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