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位昆虫学家和他的商人朋友一起在公园里散步、聊天。忽然,他停住了脚步。好像听到了什么。“怎么啦?”他的商人朋友问他。昆虫学家惊喜地叫了起来:“听到了吗?一只蟋蟀在鸣叫,而且绝对是一只上品的大蟋蟀。”商人朋友很费劲地侧着耳朵听了好久,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什么也没听到!”“你等着。”  相似文献   

2.
善哉蟋蟀     
石嘉 《思维与智慧》2007,(13):35-35
我自幼喜爱蟋蟀,秋风瑟瑟,蟋蟀鸣声便愈昂扬,赳赳善斗,意趣风发,这般油亮玲珑的小虫儿,着实令我玩赏不尽,怜暗异常。自个儿陶罐里所养之虫,其实并不是精致上品,但喂食依然精细,蛋黄,栗子瓣儿,滴滴清露,时时供奉,如此才不致委屈了灵虫的嘴腹。茶后余暇,邀友围聚,将蟋蟀宝贝似的置于案上,观其斗,谈其品,论其德,颇益心智,雅兴盎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美国加州有位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2003年的冬季大征兵中,被依法选中,即将到最艰苦也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在加州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  相似文献   

4.
跟朋友去唱歌,有几个也不是很熟,简单地互相介绍之后,大家开唱。无论会不会唱歌,都上台吼两嗓子,露个脸,助个兴。轮番出场以后,自然到了“麦霸”时间,有几个觉得自己唱得不错的,一首又一首地唱。  相似文献   

5.
史明德   《心理科学进展》1986,4(1):55-57
智力测验在苏联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十月革命后,智力测验活跃一时,但到三十年代,便被打成“伪科学”,被贴上“资产阶级测量学”的标签,从此智力测验在苏联便消声慝迹了。从那时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情况有没有变化呢?这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仅根据能查阅的资料,就这个问题做个初步介绍,以供同志们参考。到了六十年代后期,“由于科学和应用的需要”,苏联心理学重新提出评价智力测验的问题。起初,态度是“审慎而不明确的”,但后来多数人肯定“智力测验作为一种工具是有  相似文献   

6.
清末许奉恩的一本笔记小说《里乘》中有个“一文钱”的故事:有甲、乙两个徽商携重资到苏州贸易,由于两人不注意节俭,所带钱财不久便被挥霍一空,两个人不得不白天行乞,夜晚便寄宿破庙。一天晚上,二人在一所破庙里就地燃起一堆火,看看眼前的处境,相对嘘唏。甲徽商摸...  相似文献   

7.
明霞洞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2年),起初巨石下面有一天然洞穴,当朝晖初露,夕阳欲坠时,霞光千变万化,有“明霞散绮”之称,“明霞祠”之名便由此而来。明霞洞于清初的一次山洪暴发中,洞顶塌陷,而成今形。自太清索道上站,沿着曲弯小径穿林登山,路穷处便是明霞洞。当你进入庙门,只见一巨石当门而立,上书“天半朱霞”,其笔力遒劲,深入石中,洒脱不羁。字意为每到晨辉刚露,映照海面便见霞光万道,苍穹尽染,至午时方穷尽,恰半天。躲过巨石再进数步,两棵银杏树虬枝曲盘,夏季可见着子累累,秋实季节,绿黄相间,景色优美。落目两株银杏树间,石壁上仙书成行,…  相似文献   

8.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叙事》篇中说过:“章句之言,有晦有显。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言外.”在他看来,文章有的隐曲蕴藏,有的直显外露.文章有“晦”“显”之分,就要求写文章的人既要学会用“露”笔,又要学会用“藏”笔.“露”笔鲜明磊落,直言无余,给人明快之感.“藏”笔含蓄内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颇多余味。写作中,是用“露笔”还是用“藏笔”,这要取决于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心有千千解     
在福建省晋江市有一座紫帽山,山上绿意盎然,紫云环绕。自明清以来,山上留下了很多文人雅士的墨迹。山上石刻众多,尤为有趣的是山上众多的“心”字石刻。相传如果找到100个心字石刻,便可成仙。一虔诚信徒到老也仅找到99个,因为他没有找到在他心中最重要的那颗。传说虽不可信,但是山中的几个“心”字石刻倒是有几分深意。有一个“心”字,中间没有点,寓意:虚心、空心。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应保有一颗谦虚的心,少一点索取。有一个“心”字,中间一点故意点的很高,寓意“提心”。提着心办事总要受牵挂,做人行事应坦荡。有一个心字中间一点放得很低…  相似文献   

10.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逻辑知识短文《归纳推理》后的“思考和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一位老师傅想考一考他的两个徒弟,看谁更聪明,便把他们叫到跟前说:“给你们每人一簸箩花生去剥皮,看看每一粒花生米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看谁能先回答我的问题。”大徒弟把一簸箩花生端回家,从早上剥到傍晚,才把花生剥完,急忙去向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今联苑中,留下了不少师生联语,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意境深远、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今采撷一束,与读者朋友共品。(一)明代万历年间,湖北省天门县出了两个年轻文人,一个名钟惺,另一个叫谭元春。他们主张厚今薄古,提倡通俗文学,在当时文坛产生了极大影响。有人十分推崇他们,便给他们题了一块“楚有材”的木匾。一位学台大人闻知后决定探个究竟,要考考他们的学问。一天,学台来到钟、谭的住处,恰好二人都有事外出,他只看到了挂在住所门上“楚有材”的匾额。学台十分不悦,但又不忍空手而归,便令手下将匾摘了下来,乘船带走。不久,钟、谭回家…  相似文献   

12.
爱的划分     
有一位单身汉过腻了独身生活,决定娶一个老婆。于是来到婚姻介绍所,想选择一位如意伴侣。介绍所位于市中心。一位穿戴雅致的女士在门口迎接了他,并深深鞠了一躬,说:“请您到隔壁房间去,那里有许多门,每扇门上都写着您所需要的对象的资料,供您选择。亲爱的先生,您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谢过了姑娘,单身汉向隔壁房间走去。房间里有两个门,第一个门上写着“终生的伴侣”,另一个写的是“至死不变心”。他忌讳那个“死”字,便迈进了第一个门。接着,又看见两个门,右侧写的是“淡黄的头发”,左侧写的是“乌黑的头发”。…  相似文献   

13.
虫趣     
正季节变了,花草鸟虫说了算。秋天刚刚到,万物就露出清浅透明的样子,让人愉悦。晴天碧落,不染纤尘,采一把开心,做梦的引子。墙根的蛐蛐儿唱着秋曲,听不出告别的忧伤,句句都在逗趣。凡尘几多精彩、几多无奈,关它何事?格物致知,动物有它打发时日的方式,人类何尝不是想着法子解闷娱乐?蛐蛐学名蟋蟀,南方人送它个更雅的称呼,叫"促织"。关于蟋蟀,最早的记载在《诗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  相似文献   

14.
《包公案》记载有这样一个案例。徐老夫人的儿子娶了一位有文才的媳妇。新婚之夜,新娘对新郎说:“我出一个对子请你对出下联,若对不出,今晚则不能进洞房完婚。”新郎点头同意,说:“请便!”新娘略思片刻便念出了对子的上联:“点灯登阁各攻书。”新郎听罢便在厅堂中踱步,良久无对,最后只好到附近的学堂里过夜。第二天,新娘满心欢喜,但见丈夫闷闷不乐,便问新郎:“何故发愁?”新郎说:“想了整整一夜了,我还没有对上你出的下联呢!”“昨夜你不是对得很好吗?”新娘说。“昨夜我住在学堂里,怎么说我对好了呢?该不是说梦话吧。”新郎答道。新娘听后,…  相似文献   

15.
宇宙论和规律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老子的其他思想便无从说起。尽管学术界在这方面的讨论已经非常丰富,并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有许多发现,但我认为,老子宇宙论和规律论的实质意蕴还需要深入发掘。因此,本文希望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以就教于方家。《老子》四十章和四十二章是考察老子宇宙论的关键。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实际上包含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何谓“有”、“无”?(2)“有”、“无”和“道”的关系如何?(3)怎样具体理解从“无”到“有”再到“万物”的创生过程?在…  相似文献   

16.
从宗教范式而不是宗教势力的角度看,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其范式由榜样到边缘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宗教格局中,自从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后,“佛教范式”便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但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宗教格局中,由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佛教范式”便被边缘化了,而“基督教范式”则取而代之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史中的这一地位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没有西方式宗教对立的“不排异”的宗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大清稗史》中记载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阄”便会被处斩。  相似文献   

18.
陈爱敏 《天风》1996,(6):32-32
屋后的那片小竹园已有好长时间没有去了,这天忽然想到那边去看看。竹园虽不大,只有二十来个平方,但里面的竹子却不少,它们均匀地分布着、排列着,枝叶与枝叶交织在一起,一阵微风吹来,发出了“沙、沙”的声响。 这时,突然觉得有异样的东西顶住了脚底,我急忙挪开,并弯下腰去看个究竟。只见细泥中露着一尖尖的褐点儿,且褐中带绿,嫩嫩的煞是可爱。“咦,这不是春笋吗?”我又惊又喜。  相似文献   

19.
正一位印第安人和他的朋友,在美国纽约繁华的曼哈顿散步。周遭鼎沸嘈杂,可是,印第安人说听见了蟋蟀的叫声。朋友摇头不信,认为这是幻觉。印第安人径直走到一处花坛。在草木之下,他的朋友,惊讶地看到了正在鸣叫的一只蟋蟀。自然的声音,最为印第安人在意,它盖过了其他一切声音。因此众声喧哗中,印第安人能发现一只蟋蟀,而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人们,只听见人声车声。在我居住的小区,一位母亲靠听觉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棋悟     
爱下象棋,久了,有些感悟。 都是圆木坨坨,标上不同的符号,便有了不同的身份。写上“车”,便能横冲直闯;写上“帅”,便可雄踞九宫;标上“仕”,只能围着主人打转转;刻上“兵”,只能舍生取义,在前沿混战中最先献身。这也许就是史铁生所说的,“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