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主耶稣在《约翰福音》3章3节中这样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四福音中,"实实在在"这个词语经常出现在耶稣的教导当中,是耶稣的习惯用语,耶稣借此来表明自己的郑重其事,以此来提醒人们注意他所传达的信息与真理。在这句经文中,耶稣让人们留意的真理就是"重生"!重生中的"重"这个字,可以理解为"再次、  相似文献   

2.
孙劲松 《法音》2021,(8):22-27
一、南海观音闻声救苦《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八十《华严》将观世音翻译成"观自在",据该经记载,观自在菩萨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中规定"我"就是"我思",意指一个纯思维的实体,并以之作为其哲学理论体系的阿基米德点。对于该命题的含义和是非,哲学史上存在着复杂的争议。本文采取语用调查的方法,对笛卡尔在其著作中使用"我"这个词语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梳理,得到如下基本看法:在笛卡尔的著作文本中有两个"我",一个用作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指代笛卡尔本人,在叙事中实际发挥着指代行为主体的作用,为实践之"我",另一个被动接受笛卡尔的思辨规定,表示实体性的我思,为理论之"我";前者可以用"笛卡尔"这个普通专名来替换,或跟该专名合并使用,后者则不能这样;前者的使用一向清楚明白,后者的含义则始终令人费解。因此,如果哲学真要找寻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起点,实践之"我"肯定优于理论之"我"。  相似文献   

4.
范恒山 《天风》2001,(2):32-33
基督给予每一个跟从他的人最大的本分或恩赐,就是服侍的工作(服侍神、服侍人).圣经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若有人服侍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侍我的人也要在那里."  相似文献   

5.
<正>在当今中国,"王重阳"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世人皆知。人们对王重阳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作家金庸,其笔下塑造的王重阳是一个武功盖世的武林高手。其实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性命双修的内丹大成家。他不仅自己修成正果,还成功地教化了众多弟子,并根据自己的修行心得,创立了道教全真派,被世代传颂。  相似文献   

6.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若不是因为男人的那些"小动作",女人又怎么会死心塌地坠入他的温柔陷阱?在这10个动人的爱情细节里,甜言蜜语或海誓山盟都变得微不足道。爱,就是在细节中萌动、蔓延。  相似文献   

7.
李世峥 《天风》2012,(1):53
"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有人满身长了大麻风,看见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的身。"这是记载在《路加福音》5章的一个神迹,《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也有记载。近日再读这个神迹时,我被其中的一个细节深深地吸引,这个细节就是大  相似文献   

8.
<正>形而上学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追问并构建自身存在的预设前提,这个预设前提就是形而上学能够显现自身特质的"限度"。古典的对象性形而上学的预设前提或根基是"本体",其固有的限度只能关注于"对象"的纯粹客观有效性。笛卡尔确证"我思"的明证有效性先于"我  相似文献   

9.
李长第 《天风》2013,2(2):53-53
曾经听一位新加坡牧师讲道,读了《约翰福音》8章31节:“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了。”看似很平常的经文,当牧师用另外一种版本来读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实在太美了:“你们若把我的话当作你的家,就真是我的门徒。”这个版本就是NEWJERUSALEM BIBLE(新耶路撒冷圣经)。神的话就是我的家,这个翻译太美了。  相似文献   

10.
以往从神秘经验或理性认知的角度理解《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都不是孟子的本义。从孟子思想的一贯思路来看,"万物皆备于我"是说万物之成为万物的根据、亦即使人伦事物成为人伦事物的德行,具足于"我"的性分之内,若能反身向内思求、体认四端之心而存养之、扩充之,以至于其究竟的实现,便是"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作为孟子性善论的一种确认方式,是思想的前提;"反身而诚"作为孟子成德之学的一种表述方式,是工夫的道路。从思想的前提到工夫的道路一以贯之,并无半点神秘因素。  相似文献   

11.
辩与默     
正人该好言,还是该寡言,这个问题真不好说。我是个寡言的人,尊崇道家的"大辩若讷"的思想。庄子说得更明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还说过:"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这都表明,道家以"无言"为宗。"沉默是金"这句话,可以在道家找到其源头,虽然这句话是一个叫托马斯·卡莱尔的苏格兰人说的。近日重读《荀子》,发现荀子的观点,和道家迥异。他说:"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  相似文献   

12.
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接到一个诈骗电话。一时激起了好奇心,也正好想休息一下,我就耐心按照骗子引导的步骤走下去,足足用了10分钟才完成这个过程,到最后该打钱时,我戛然而止,让骗子的激情表演功亏一篑。我虽没有中招,但平心而论,这个骗局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成功率一定不会低。我在想,设计这样一个高明圈套,该要什么样的智慧水平啊,若能把这些智慧用到正途上,比如搞发明创造或著书立说,会取得怎样的成就?也真可惜了这些聪明脑瓜。  相似文献   

13.
李世峥 《天风》2016,(8):44-45
正《路加福音》12章记载:耶稣正在讲道时,一位听众急不可耐地打断了他的讲话,说:"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这个请求看似并不过分,但耶稣还是当着众人的面,义正词严地予以拒绝:"你这个人,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参路12:13一14,《吕振中译本》译为:"人哪,谁设立我做审判官,或分家业者来管你们呢?")在巴勒斯坦,人们遇到经济或家庭纠纷时,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法音》1999,(6)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  相似文献   

15.
我与女友萧萧上街或与其中国亲友聚会时,她就会畏手畏脚,跟做贼似的,与她在外国朋友圈子里的落落大方判若两人。逛街时若我拉她的手,她会  相似文献   

16.
幸福之源     
在我少年时代,海外的世界是遥远而神奇的。那时,从画册或影片中看到西方国家的景观,那富丽的街景,优雅的生活环境,真让我神往不已,心想,若能在这样的发达国家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啊!当改革的春风吹开国门时,我怀着亢奋的心情来到一个曾很向往的西方国家。这个国家...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20,(10)
正耶稣教导的"主祷文"是最好的祷告范本《历代志上》4章9节至10节记载了雅比斯的祷告,共有四句:"甚愿你赐福与我,扩张我的境界,常与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难,不受艰苦。"不少讲章讲解这个祷告,也有人推崇这个祷告,好像其是我们基督徒祷告的范本。但也有些肢体与我交流时,认为这个祷告不易理解.他们认为,其中最可取的是求神"常与我同在"这句;"甚愿你赐福与我"这句不太合适,有点成功神学的味道;"保佑我不遭患难,不受艰苦"不太符合神的旨意,因为耶稣说过"你们在世上有苦难";  相似文献   

18.
慕恩 《天风》2007,(18):48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一个人若能静下来好好读一本有关神学的书籍的确不易,但若能坐下来阅读并进入一种与其思想相契合的状态,不能不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老叨 《天风》2020,(1):34-34
"人对我说:'我们往耶和华的殿去。'我就欢喜。"(诗122:1)这是大卫王描写自己去做礼拜时的诗句,真实而生动的喜乐神态跃然纸上。你若查考圣经,就会发现一个颇具深意的现象:圣经只强调按着节期礼拜,而从未多谈路上可能遭遇的恶劣天气或各种困难。这正说明,属神的人有其必须履行的信仰义务与责任。  相似文献   

20.
正小禾是我们年级的学霸,大考小考都排名全年级第一。同学间若打赌"你若考试考过小禾,我就如何如何",另一位肯定说"得了吧,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我在二班,小禾在一班,我俩都是班里的第一名,但全年级排名我一直排在她后面,我不服,因此铆足了劲儿学,却还是考不过她。小禾留着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