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1881—1936)是我国现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铃木大拙(1870—1966)则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宗教哲学家和举世公认的禅学大师。这两位20世纪的东方文化大哲,生前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和亲切的会晤。这段因缘见于鲁迅亲手所写的《日记》,却为四十多年来出版的《鲁迅年谱》和鲁迅传记所漏载。  相似文献   

2.
史維国先生在《哲学研究》(1963年第6期)发表一篇討論历史研究方法論的文章,涉及到我的两篇习作:《試論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新建設》1962年3月号)和《关于李自成杀李岩的問題》(《江海学刊》1962年11月号)。史先生肯于对我提出批评和帮助,非常感激。但讀过之后,却发现史先生的批評,很不实事求是,而且在方法論上还存在着明显的错誤,有必要加以澄清。写在下面,向史先生請教。  相似文献   

3.
一大约在三十年代中期,读了陶希圣先生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卷,才知道《管子·问》篇的存在。记得陶先生在该书中曾把《问》篇说成是“古代国势普查(Census)的雏型”,又说《问》篇是“引退老吏作为政治实务指南的一种规范而做的记录。”我从陶先生书中得到指教,一直把《问》篇看作他所说的那样一种著作,对它评价很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写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高中语文第三册)是一篇杂文,从文章大类看,属于议论文。议论文的逻辑特征,是论证的揭示。时议论文进行逻辑分析,应该以这个逻辑特征为出发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论证线索,揭示文章时论题加以证明或反驳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文章论证的屡次和特点。本文试就这些方面时鲁迅的这篇杂文进行逻辑分析。这篇杂文的题目很特别。它是经过三次限定的概念,实际上标出了论题判断的谓项。如果给它补上主项(梁实秋)和联项(是),文章完整的论题  相似文献   

5.
积极修辞中的排比一格,因它具有语意特别丰富,力量特别集中,“火力”特别强,并能显示出语言形式上的整饰美等作用,它常为作家们所喜用。语言大师鲁迅就是一位修辞学家,在他的作品中对各种修辞格的运用,为他的作品增添了异彩。《“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战斗性很强的政论性杂文,它猛烈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奴颜婢膝,对内血腥镇压的反革命政策,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6.
《名人与名言》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杂文,以大学问家章太炎先生为例,说明“名人”说的话,未必句句都是真理,而应该作具体分析。当社会流行名人崇拜,看重名人效应,并且确实因此而误导人们上当受骗的时候,重读此文,感悟良多,不能自已。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特别提醒读者的是“专门家多悖”。他说,专门家的话,“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述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  相似文献   

7.
会话含义理论是英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所提出的重要语用理论,通过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对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祝福》中的对话进行分析,旨在对这篇小说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以及对文学作品从语用学角度进行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颜真卿作为一位书法家 ,他的文集中保留了许多宗教史料 ,值得后人重视。陈垣先生的《道家金石略》收录了颜真卿四篇碑记 ,其中《桥仙观碑》即《颜鲁公集》的《华盖山王郭二真坛碑铭》。但是 ,陈垣先生和《道家金石略》补编者并没有检阅《颜鲁公集》 ,所以仍然有几篇道教碑记没有能收入。这些碑记是 :《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华岳庙题名》、《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这些碑记有些是非常重要的 ,如魏夫人和张志和碑记 ,有些则反映了唐代某些地区的道教信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相似文献   

9.
选字家     
正古人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在现代作家中,最善于在一个字上做文章的,莫过于大文豪鲁迅了。在《藤野先生》的改定稿中,好多字句已让先生修改到不可更换的地步。比如:"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在原稿中,这个"见"字原是个"看"字。"看"和"见"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细细思量,还是有区别的,用"看"字有较多的主动性,用"见"字多少表示是一种无意的行为。鲁迅只是无意间发现藤野先生有一次没有带领结的,因此他把"看"字改为"见"字。凡看过鲁迅手稿的,无不佩服先生改得精彩。  相似文献   

10.
正得知叶秀山先生骤然离世,不胜悲痛。与先生过去二十余年的交往在心中幕幕重演,惠赠之作也无数次唤起回忆,仿佛又在聆听其发表睿见,畅陈卓识。思感交集,遂成小文,谨以记之。1992年留学归国后,在北京怀柔举办的贺麟先生思想研讨会上,我得以当面拜识叶秀山先生。之后不久,我发表了一篇题为《海德格尔的〈康德书〉》的文章。再遇叶先生时,他当着好几位学界朋友,很真诚也很内行地称赞了这篇文章,说它揭示了海德格尔解释康德的要害,在康德《纯粹理性批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的提出:从马坚先生的一篇旧文谈起2019年出版的《马坚著译文集》第四卷收录马坚先生于1950年所撰《〈理学问答〉研究》一文,原刊于《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根据文章介绍,《理学问答》是一个抄本,原为周叔弢先生旧藏,北京解放前周先生示予马坚,希望其能研究一番,故才有了这一篇祝寿文章。  相似文献   

12.
陈立先生对于儿童的色、形抽象和爱好問題,作过一系列实驗研究,并发表了三篇論文:《儿童色、形抽象的发展研究》、《儿童色、形抽象发展的跟踪实驗》和《色、形爱好的差异》。去年10月28日,葛銘人同志在《光明日报》上著文,对陈立先生的《色、形爱好的差异》一文提出了严正的批評。他針对陈先生的研究問道:“我們究竟是以‘证实’或‘补充’某些外国資产阶級心理学家的观点为光荣,还是应当用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革命的批判精神和独創精神,为发展心理学开辟一条广闊的道路呢?此后,陈立先生发表了一篇答复文章,表示葛銘人同志文章的“許多批評也很中肯,确实該引起心理学界深刻反省。但是,陈先生在許多問題上所持的保留意見,同“深刻反省”的精神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她祖籍河北赵县,在她小的时候,根据家乡的风俗,许多小伙伴要聚集在一起玩追风筝的游戏,即把风筝放得高高的,然后一起剪断线,让风筝任意飞,然后孩子们开始追赶,看谁能追上那只最大最美的风筝。按当地的说法,谁能追到最漂亮的风筝,长大后他肯定就有大出息。不过,她显得很另类,她既不剪断自己的风筝,也不去追别人的风筝。大家都笑她傻,而她不辩解,只是呵呵地笑。  相似文献   

14.
郭沂先生的《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书其人》(载《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读后颇受启发,获益良多。但是,“简本优于今本”诸论断,又甚感失之偏颇。现不揣冒昧,就教于郭先生及诸同仁。(一)能否断言“完整”郭文认为“简本是一本完整的《老子》传本”,看来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面是楚简《老子》各篇情况对照表:为什么长短不一,形状不一?是否用以标明分篇与篇次之先后上下?看来很有这种可能。整理者很可能就是据此排列并定名为甲、乙、丙的。这种先后次序是符合古意的。竹简是否有缺失?先看楚简本“甲”篇。…  相似文献   

15.
近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印出版了《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使我们有缘得见鲁迅生前珍藏的七幅木刻肖像。其中,陈光宗先生的《鲁迅造像》,出类拔萃,卓然堪称压卷之作。 《鲁迅造像》充分发挥了木刻艺术黑白对比的视觉优势,脸部高光留白,头发和背景叠黑厚重,观赏者的目光自然集中  相似文献   

16.
吴钧 《周易研究》2007,(2):92-96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尽管鲁迅精神的构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源于《周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翻译活动产生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鲁迅思想源于“易遭”的民族精神、鲁迅与《周易》精神的一脉相承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和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是忘年交。1923年,魏建功22岁,是北大学生。有一次,他在话剧《黑暗之势力》中扮演女角。当时,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正在中国访问并住在鲁迅家,他观看了魏建功的话剧后,写了一篇剧评,由鲁迅翻译后发表。在这篇剧评中,爱罗先珂尖锐批评演员以学优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老子》的整理出版,对于《老子》一书文献和思想方面的研究,都是一个极大的贡献和推动。整理者韩巍先生已经对此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书末还附有《老子》九个重要版本的对比,极方便于读者。整理者根据内容和字体等因素综合判断,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抄写年代“应主要在汉武帝后期,下限不晚于宣帝”。《老子》似乎略早一些,“《老子》的字体在这批竹书的各种文献中属于相对较早的一种,但仍然明显晚于银雀山汉简,估计其抄写年代有可能到武帝前期,但不太可能早到景帝。”①竹简《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称“老子上经”,下篇称“老子下经”,与帛书两本同中有异。帛书也分上下两篇,甲本无篇题,乙本的篇题是“德”和“道”。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篇小说的成败。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对于“应环境而产生的”文学作品的环境因素是十分重视的,在他的多篇小说中,景物描写都非常成功。在《祝福》中通过“雪”所创造出来的气氛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在整个故事的进程中,作者总共五次提到了雪。  相似文献   

20.
一、《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时代与作者《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是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经文包括五篇,最具史料价值的是《大道家令戒》、《天师教》、《阳平治》三篇。该经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关于该经的时代,学者意见不一。概言之,胡适、大渊忍尔、饶宗颐、柳存仁等先生主曹魏说①;张松辉、吴相武先生近年撰文重申此说②;汤用彤、唐长孺两先生主十六国元魏说③;杨联皗先生初主元魏说,后同意曹魏说④;小林正美先生认为出于宋末⑤。唐长孺先生提出的“秦人”问题,是考订《天师教戒科经》时代的重要线索。《大道家令戒》叙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