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帛书<要>篇中,"前祥而至者,弗祥而巧也","前羊"即翦祥,"弗羊"即祓祥,此句当释为:翦除凶邪而得福,消除灾殃而避祸."孙正而行义",孙正即循正,意为遵循平常的做法.义为宜,行义即行得其宜."则是用倚于人也",倚通奇,"用奇"之"奇"与"孙正"之"正"构成一对范畴."唯周粱山之占也,亦必从亓多者而已矣",是由多人占的一种占法."后世之士疑丘者",疑为责怪之义.  相似文献   

2.
平顺金灯寺     
<正>金灯寺,原名宝岩寺,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东南60公里杏城镇背泉村的悬崖峭壁上,其南与河南林州市交界。它建在百丈悬崖腰际的一个天然石崖下,一年四季迷漫的山雾使寺院时隐时现,自古就有"中州之蓬莱,晋豫之奇观,仙境宝地"之美称。明代文人申锐曾作一首《梵宇神勘》,"矗突危峰倚碧空,何年肇建梵王宫。  相似文献   

3.
窗牖之美     
正窗,也作"囱""通孔",即通风和采光。《说文解字》中有:"在墙曰牖,在屋曰囱",也就是说,牖和窗意义相同,但位置不一样,窗专指天窗,是开在屋顶上的,而把开在墙壁上的窗子叫"牖"。到了后来,窗和牖的区分不甚分明,以至于渐渐通用。一扇扇造型别致的窗,给人以美感。看荷兰画家弗美尔的  相似文献   

4.
"道心论"是指在唐宋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道教南宗的创立者白玉蟾在阐释"道心"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修道证道理论,其核心是以心解道、以心释丹。"道心论"是道教南宗理论的基石,南宗关于性、神、炁、精的理论阐发皆受制于此。其理论创建集中体现在白玉蟾《蟾仙解老》中,主要有三个思想内涵:"道即心,心即道",道心不二论;"道由心生、心由道有",道心互化论;"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心体用论。道心论涉及道心关系、身心关系和性命关系诸层次问题,其中,不二论与体用论主要是解决修道根基问题,互化论则是针对修道实践问题。通过"心"为中介,将形上之道论与形下之丹法整合起来,构建了极富特色的"道—心—丹"丹道理论模型,成为宋代道教丹法思想演进中极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象鼻虫之碑     
先哲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证明,此言千真万确,令人不能不信服。这里说的关于象鼻虫的真实故事,就是一个精彩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正1窗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动物的巢穴就无窗。只有门的房子叫生存,有了窗的房子才叫生活。没有窗时,人们盖房建屋是想与屋外的大自然隔绝;有了窗,有了越来越大的窗,便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窗,其实是一个缩小了的门,曾经有"窗门"(两扇为门)与"窗户"(单扇为户)之称。还有天窗,可把满天云霞甚至整个星空都一并收入小小的"窗"中。  相似文献   

7.
<正>丁梦周先生1934年生于宿州,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淮北师范大学教授,原美术系(现为美术学院)系主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淮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安徽书坛八老"之一,在安徽有"南黄北丁"之称。丁梦周教授长期致力于文艺理论、书法研究和教学,在书法创作、理论、美学、文学、美术及教育等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理论专著有《书法艺术概论》、《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风雨南窗》等。在《书法》等期刊发表的学术  相似文献   

8.
正人们熟知方位之后,便有了用东西南北来标定。不管是先有方位认知,还是先有东西南北一词,姑且不论,单说东西南北在生活中之活用就非常有趣。于是,便有了买卖东西,走南闯北之类的词语,只不过早已超出了方位之意。先说"东西",是非常活跃的一个词语,似乎有包罗万象之功效,诸如,购物:"买东西",骂人:"狗东西",物品:"找东西",宝贝:"好东西"等等,不胜枚举。关于"东西"一词的由来,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当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早就说过:"向宽处行。"中国的语言,有其模糊性。怎么理解这个"宽处",其实见仁见智,不可强求一律。按照我的理想,这里的"宽处",应该是指大路。大路宽敞,不要走羊肠小道。按照孟子的观点:"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那"宽处",应该是指仁义之途。人依照仁义之途而行,就处处走  相似文献   

10.
<正>《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对哲学进行比较集中而全面讨论的部分。本文拟谈谈对《齐物论》开篇"天籁"部分的理解。一、所谓"隐机""隐机"出现在《齐物论》第一句,开篇即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①陈鼓应先生将这一句解为:隐机:凭几坐忘(成《疏》)。"隐",凭,倚。"机",今本作"几"……近人李勉说:"‘机’为靠椅,似床,可  相似文献   

11.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进一步指出"善"是"顺性命之理"的本质意蕴;又根据《孟子》"尽心-存心"、"知性-养性"、"知天-事天"说出"知"与"存"的横向意义,配合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直贯意义,补充孟子未尽之义,与孟子构成一套立体意义。本文以杨时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阐释,以探讨杨时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詹石窗,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詹石窗的"易道云篆平安书",将《周易》的卦象符号和"云篆"构型汇通起来,不仅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情趣,也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道教书法艺术。詹石窗将道家文化精神概括为八个字:道、德、善、静、安、柔、通、真,他以"顶真体"七言诗概括每个字的思想内涵,且以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公共外交中应充分发挥南传佛教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使南传佛教成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共同话题",实现南传佛教"地缘优  相似文献   

14.
关于对佛教经典的注疏如何看待的问题,明末莲池 宏在<竹窗随笔>中有一段精彩的评论.当时有人评论说天如惟则会集的<楞严会解>是"天如之<楞严>,非释迦之<楞严>",莲池回应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若是初学者对此说法产生了执著,遂抛下所有古人的注疏都不看,那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袁磊 《美与时代》2004,(4):12-14
<人间词话>指出: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为"有我"之境;张先<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为"无我"之境.艺术创作也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郑板桥一竹画,曾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有我"之境;旧俄罗斯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作了更深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论语》"宰我问三年之丧"章中安字出现五次,可分为两组:"女安"之安、"居处不安"之安。解释史上有两说:一、两组安字都指"心安";二、女安之安指"心安",居处不安之安指"身安"。但它们都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考虑的是第三种解释:两组安字都指"身安",且这是涵盖心安的整个人之安、身心一体之安。而"不安"有两层含义:不会"安"(未安)、会"不安"(不忍安、耻于安)。从身心一体之"身安"角度,可使对此章所说的"仁—礼"关系有一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太谷学派的学术思想及心性涵养工夫统称为"圣功"。作为学派北宗的领袖,张积中的"天道观"、"性体论"、"情欲说",乃至其修养方法等,都是立足于儒学立场,在周太谷相关思想的基础上与佛、道二教相融通的产物。张氏提出的"性无善恶"、"分道曰情"、"以性制情"、"以情通性"等观点,不但推动了太谷学派的心性思想由"天命本体"向"心性本体"的转变,而且为"圣功"增添了新的元素:相对于南宗突出"心息相依",北宗的修养工夫更加强调以"上达之情"来涵养性体,并把合理化地抒发欲望视作其"圣功"修养的基础。张积中是学派北宗"本体论"、"工夫论"建构的关键人物。北宗覆灭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张氏的思想仍深刻地影响着太谷学派的学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公羊传》最早将行权、复仇观念理论化。《公羊传》的行权理论本身就有对权变范畴的阈限,既适当鼓励又加以规范,尽量做到"中立而不倚",追求公正合理。所谓"《公羊》多任于权变"之说,实属误解与偏见。《公羊传》的复仇理论亦有相当的合理性,但由于其论证方式固有的缺陷,加之传文对复仇的判定标准前后不一致,自破其规,导致后人在理解及实践《公羊传》之义的过程中有所偏激,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引发后世对《公羊传》复仇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重建道德中国,推动移风易俗,必须造就大批新时代的君子去参与去带领。君子文化曾长期被冷落,而今又逐渐升温,其顽强生命力来源于:一是合情合理,二是文明需要。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滋养着君子群体。君子与小人的主要差别,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又是动态的可以转化的。梁启超有《论君子》之作。今日新的君子之论把君子道德人格概括为"六有":有仁义,立人之基;有涵养,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扩人之胸;有坦诚,存人之真;有担当,尽人之责。我们要突破"君子不器"的局限,改曰"君子能器",呼唤各行各业都有大批君子出来肩负重任。全国道德模范的不断涌现,山东威海倡导"君子之风,美德威海"的成绩,都增强了我们重建礼义之邦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代表清初中国山水画坛正统一脉的"四王",占据了当时画坛的绝对话语权。王原祁在"四王"之中年纪最小,但他的艺术成就在四人中最高。在其画学论著《雨窗漫笔》中,他强调作画应当"理、气、趣"兼备,作品才能达到品评的标准。笔墨作为王原祁书画创作的重要部分,及其书画品评中的核心要素,在《雨窗漫笔》中有大量论述,故从理论角度来解读王原祁笔墨中的"理、气、趣",感知其中蕴含的笔墨奥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