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与辱     
正老子云:"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老子的"荣辱观"。道家强调"功成名遂身退",说明道家并不炫耀"荣"。老子说得很清楚:"不自矜,故长。""荣"没有什么好夸耀的,一旦夸耀,可能就不长久了。老子对"荣"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不是否定"荣",而是要求人们对"荣"怀有戒心。生活中常常有些人,一得意就忘形,对"荣"缺乏基本的戒心,  相似文献   

2.
刘立权 《天风》2022,(1):55-56
<正>商容是殷商时期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很有天赋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3.
力辟佛老以复儒学正统虽然是船山治学要旨之一,但实际上,他对佛道有辟亦有传。不过,他对道家思想并非作纯学术的阐衍,而是站在总结、批判、弘扬、创新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着力,侧重从社会历史生活中审视道家治国理念的功效及其经验教训。他称道老子清静无为、上德不德、守朴弃诈等主张;指责封建"德政""伤入尤多",认为去除僵化的道德教条则"天下自宁";主张为政者"顺物自然而无私",以柔治国;向往"自安"、"自育","胥相各得"的社会理想。以独特的方式吸收道家的治国主张并通过诸多史实验证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做人的境界     
正近日读《忍经》,颇有收获,受益匪浅,有醍醐灌顶的感觉。那一个个短小而意味深长的故事和箴言启迪心智,发人深思,使人有大彻大悟的感觉。"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这是大思想家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说的一段话,意思是牙齿刚硬容易折断,舌头柔软而得以保全。柔一定会胜强。好斗的人必定会受到伤害,好勇的人必定会导致死亡。做各种事情的根本,忍让最为重要。孔子关于忍让的语录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5.
柔和     
玉洁 《天风》2001,(9):44
中国古代有一哲学家,在他弥留之际,叫来自己的学生,给他们上最后一堂课:“你们看,我的牙齿呢?”学生回答:“没有了。”老师又问:“我的舌头呢?”学生回答:“还在。”于是学生顿悟出一个道理:柔韧的东西,永远比坚硬的东西更适合于生存。 老子曾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段话的意思是: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没有什  相似文献   

6.
"恍惚"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是指"道"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态,又是人们借以体道的方法与途径。就前者而言,"恍惚"显示了"道"超越日常感觉经验、不可把捉的绝对、独立的一面。就后者而言,"恍惚"成为人与"道"共鸣、邂逅的契机。就后者而言,"恍惚"意味着排斥外在感官欲望的干扰,放弃有为与偏执,保持精神上的虚静。因此,"恍惚"在精神层面上可以解读为"虚静"与"凝神"。而这与老子的"载营魄抱一、抟气致柔"思想以及庄子的"吾丧我"、"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思想均有相通之处,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揭示出道家形神修养工夫的某些特质。  相似文献   

7.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来理解几个故事,这对于我们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增长智慧是大有裨益的。 牙齿和舌头传说孔子带领学生去请教老子。孔子恭恭敬敬行过礼,垂手站在一旁。老子已经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听到响动,张开眼睛望了望。孔子又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求教。”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口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全脱掉了。”老子又指着自己的舌头问:“你看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什么也不说,继续闭目…  相似文献   

8.
谈《老子》中的“柔弱”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乃春秋末期人,其书《老子》在后学弟子的不断补充下,完成于战国前期,但是《老子》的主纲及绝大部分篇章为老子所作,这点当无疑。作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和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后人多做注疏诠释,仅《道藏》中就收入了五十多种。它既是研究道家和道教文化的瑰宝,又是两千多年来帝王、贤达用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内在法典。《老子》一书是站在宏观整体的领域,提纲挈领的一个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天文训》承接《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的生成论表述,提出"道曰规始于一"。《老子》"道生一"与《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皆通过辨正"道"与"一"的关系,各自表达出对"道生物"过程的理解:《老子》"道生一"通过数理推论建构起万物生成的形式框架;《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在对万物生成做出结构上规定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气化流行"的材质意象。此外,"曰规"二字的出现将《淮南子》的本源之"道",内在嵌入了对本体之"道"的确证。《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是关于"道"的本体和生成、形式和内容的综合发明,是对《老子》"道生一"生成思想的理论发挥,反映出汉代道家由玄思到务实的思维转向。  相似文献   

10.
吴宁 《中国道教》2006,(1):57-58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将道家理论与鬼神巫术、神仙方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独特的宗教神学体系。儒家和道家分别是父权制和母权制在文化观念上的不同反映,儒家尚刚知雄崇阳,道家贵柔守雌主阴。道教以“阴阳平衡”、“贵柔守雌”的原则为指导,特别反对残害妇女。《太平经》说:“今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男,故使阴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天道法,孤阳无双,至枯,令天不时雨。女者应地,独见贱,天下共贱其真母,共贼害杀地气,令使地气绝也不生,地大怒不悦,灾害益多,使王治不得平。”①在道教里,女者应地,女性象征大地,对女性的…  相似文献   

11.
道家因其哲学思维的超越性,使其在君民关系上的看法显得冷静而理性,如:1.立君为民。在君民关系上,老子主张民"自为""自化",庄子强调"莫若无为",方可以寄托于天下。2.富民、爱民。如老子多有从民的立场批评君、要求"贵民"的言论。3.依道使民。道家主张按每个人的自然天性实行社会分工,做到物尽其性、事少而功多。4.将治国与治身结合起来,强调治国如治身。道家的治身更多取譬自然身体,而不是像儒家的修身那样着眼修养心性。道家这种崇尚自然无为、顺性利物、清静怀柔的思想理念,不乏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通玄真经》即《文子》,为先秦黄老道家思想的代表典籍之一。班固在录《文子》时曾自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班固的"依托"说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影响到《文子》的流传,人们并不怀疑文子与老子的师生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3.
我们之所以可以提出"道家式责任感"的说法,是因为在《老子》原文中渗透着对人类社会之秩序、状态的忧虑,体现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如老子观察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五十七章竹简本)"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相似文献   

14.
田锐 《心理学探新》2021,(6):490-495
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其研究趋势正向老子守柔的观点靠近。“韧”是“柔”最基本的语义,守柔是一种温和的韧性,带有弹性特征,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予以动态调控和适应,体现了在坚韧中渗透、在温和中顺从、在容纳中消融、在去欲中致静、在处下中利他、在统合中促和的心理弹性内涵。基于此,守柔式家庭教育的弹性策略可以是:认知上的弹性预设,即以家长的理性引导而促进孩子的适应性; 情绪上的弹性传递,即以家长的积极心态而诱发孩子的积极性; 沟通上的弹性拓展,即以家长的易接触性而增强孩子的可塑性; 动力上的弹性支持,即以家长的柔性操作而提升孩子的抗压性。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中有很多思想观念都传承了前人的思想经验,老子对这些"古之道术"进行了关键性的理论提升,使之凝聚为富有哲理的命题,由经验形态的思想观念上升为系统的学说理论,成为了道家学说的重要理论内容。本文考察了老子"贵柔尚弱"、"谦下不争"、"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功遂身退"思想的理论来源,分析了老子如何对这些古老的生活经验进行了何种理论提升,使之由应用之"术"的层面提升为哲理之"道",发展为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本文力图还原老子思想的本义,强调避免用"以柔克刚"、"以不争为争"、"欲取姑与"、"激流勇退"等后起的应用义、引申义来理解老子本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老子河上公注》 ,又名《老子河上公章句》 ,是东汉养生家所作的一部注老之作 ,托名“河上公”。是汉代崇黄老和修仙道思潮融会与演变的历史产物 ,也是《老子》由道家学说向道教教义演变的过渡性著作。《河上公注》尽管依经为注 ,不是专门独立的养生教育专著 ,其养生学说也不能形成首尾完具的理论体系 ,但从其散见于各章的注文中 ,可以看出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养生教育思想 ,而且通观互照 ,首尾照应。围绕治身养性 ,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 ,以益寿延年、长生久寿为目的 ,阐释爱气、养神、抱一、守性、无欲、和气等养生教育观 ,为进一步完善道家…  相似文献   

17.
逆与顺     
正对于"欲",道家与儒家采用了相反的策略。道家采用的是"逆",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儒家则是承认"欲"的合理性,所谓"食色,性也",从而采用"顺"的方法加以引导。道家认为人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欲"。因此,要解决人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消除欲望。"欲"在道家看来,是一个完全负面的东西,甚至带有罪恶感。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但道家也  相似文献   

18.
白奚 《哲学研究》2015,(2):28-34,127
本文提出和详细论证了汉简本《老子》首章的"下德为之而无以为"应是《老子》旧貌的观点,并通过对王弼注文的研究详细论证了其经文本应亦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而传抄致误为"有以为"。汉简本首章的思想脉络十分清晰,阐明了道家关于德的基本思想,揭示了道家式的德同儒家式的德的差异:"上德"是道家式的德,体现了"自然无为"的道家精神;"下德"(包括仁、义、礼等具体内容)是儒家式的德,它们与"自然无为"的标准相违且渐行渐远。因而以"自然""自发"为特征的道家式的德在价值上要高于以"自觉"为特征的儒家式的德。  相似文献   

19.
范蠡是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他在很多方面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予以发挥和应用,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为道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方向。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等思维方式上,特别是他提出的“因”论更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对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黄老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方法论。范蠡上承老子,下开战国黄老道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述道家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
关于老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的文章甚至认为老子无关学,反对“美”,从不讲审美的问题。笔者以为老子、庄子等道家书中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这种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道教艺术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一、老子的审美思想老子《道德经》不是专论美学的著作,但其中也提出了道家对审美的思想。老子的审美思想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观察美,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观察美的。这一点是与儒家美学思想很不同的,也正由于此,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