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艰"有"难治"与"治难"两个基本意义范畴。"治难"意义范畴,后造"垦"字分担,造"垦"之前,"艰"字兼之。"垦"字分担了"艰"字"治难"之义后,"艰"字便只有"难治"之义,沿用至今。《周易》本经的六个"艰"字皆可训"垦",耕垦,开辟,拓荒之义,意即不畏艰难,知难而进,多用其力,掘进不辍。"艰"与"垦",字为古今,语同一源。训"艰"为"垦",乃"艰"字本有之义,无须假借为说。《噬嗑》、《大畜》、《明夷》卦爻辞的"利艰贞"体现了圣人"开拓进取,因时而变"的人生智慧;《泰》九三之"艰贞,无咎"、《大有》初九之"艰则无咎"、《大壮》上六之"艰则吉"诠释了圣人"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2.
《周易》释“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易》本经的六个“艰”字,不管是《噬嗑》卦九四爻辞、《大畜》卦九三爻辞、《明夷》卦卦辞的“利艰贞”,还是《泰》卦九三爻辞的“艰贞,无咎”、《大壮》卦上六爻辞的“艰则吉”、《大有》卦初九爻辞的“艰则无咎”,“艰”都当读为“限”,其义为限止.而《艮》卦的诸“艮”字,与“限”字同源,当为古今字,所以其音义亦同.以《周易》本经的“艰”字为“艰难”的旧训和以其本字为“暵”、“根”的新说,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今本、帛本、阜阳本和楚竹书本这四个版本的比卦异文,为我们诠释和理解比卦卦爻辞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比如,基本可以断定今、帛本比卦卦辞卦名"比"字后的"吉"字为衍文,可以获得"原筮"二字的确解等等。比卦异文亦为我们提供了《周易》版本变迁的一些线索,比如,比卦九五"王用三驱",楚竹书本无"用"字,《周易》原本可能有"用"字,后来被删掉了。结合异文,我们还能对比卦卦爻辞作出含有相关历史信息的整体通贯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楚竹书《周易》中的特殊符号与卦序问题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濮茅左先生通过对战国楚竹书<周易>中出现的独特红、黑符号的分析,提出了竹书<周易>卦序是一种与今本、帛本等都不相同的另一种卦序.其分析虽然不无道理,可以作为竹书卦序的一种可能的方案,但其分析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不能合理解释竹书中的红、黑符号在今本卦序中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的规律性,甚至具有比其确立的所谓竹书卦序更有对称性.为此,我们通过分析认为,竹书卦序运用的很可能就是今本卦序,是运用今本卦序来表达宇宙天地、万物与人类的演化与发展阶段.如果这一分析成立,那么,我们将会进一步发现一种前所未见的在阴阳学说统摄下的包含"三段论""四段论"和"七段论"为一体的丰富、系统而又独特的事物发晨阶段论.  相似文献   

5.
《周易》比卦初六爻辞"有孚盈缶"之"缶"当读为"饱","盈缶"即"盈饱"。履卦初九爻辞"素履"之"素"帛书《易经》本作"错",当读为"踖"。"踖履",就是敬慎地行走。离卦初九爻辞"履错然"之"错"帛书《易经》本作"昔",阜阳汉简《周易》作"■",本字亦当作"踖",义为敬慎。泰卦六四爻辞"不戒,以孚"之"戒"字通"革",当训为改、除去。"不戒,以孚"即"不革,以孚",也就是"不改,以孚"。  相似文献   

6.
正消息卦理论"一阳来复"之"复",毫无疑问,指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复卦,复卦上坤下震,也就是《象传》所谓的"雷在地中(震为雷,坤为地)",全卦上五爻都是阴爻,只有初爻是阳爻,这一特殊状态使它成为后儒所创十二消息卦之首卦。1.消息卦起源十二消息卦虽属后人创造,但在《周易》原文中也有迹可循,剥卦《彖传》  相似文献   

7.
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合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苏氏易传>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合爻别"说.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合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合爻别"说.  相似文献   

8.
若讲筮法,需讲筮法起源。若讲筮法起源,我们当然要先讲到卦。“卦”这个字,“从圭从卜”,可知“卦”与“圭”及“卜”有关。“圭”即土圭,是古代用来测量日影长短、进而以此确定节气和季节变化的天文仪器。最原始的圭,实际上就是一根竖立的杆子,用以测量日影。近年来,学界就阴阳爻画的起源有种种猜测,如数字说,生殖器说,蓍草之节说云云。敝人愚见:既然“卦”的古字为“圭”,那么,组成“卦”的基本符号阴爻“--”与阳爻“—”的产生,我们难道不应该先从“圭”上思索一下? 如果把竖立以测量日影的杆子看作古人定为阳爻的依据,连同日影的杆子恐怕就是阴爻的来源。如果把杆子放倒,就成“—”,这就是阳爻。把杆子连同日影放倒,即成“∧”,这就是阴爻。考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易卦竹简上,其阴爻皆作“∧”形,即其证。随后转变成“(?)”形(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之阴爻形  相似文献   

9.
正繁花过后,必是花朵的枯、谢、落。那么,花朵能否永不枯、永不谢、永不凋落呢?按照自然规律,当然不会。其实,花落是为了花开。如果开出的花朵永不凋落,那么所有的枝头必定都挤满了花朵,后来的花朵又开到哪里呢,又哪有枝头立足呢?花落,正是为了腾出位置,让后来的花朵,让来年的花朵,开得更艳、更美。是啊,我们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见不得花落,总认为"落"是一  相似文献   

10.
"数字卦"一名出现在1980年代后期,1999年开始学界展开了对这一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反思。本文认为,"筮卦"专指实占之卦;凡以《三易》为本原,不论何种形式的卦都可称为"易卦";"爻画"从爻形言,"卦画"从卦形言,凡易卦均有其卦画。"数字卦"一名突出"数字"之义,凡易卦均由三个或六个数字爻画组成,故皆可称为数字卦。"数字卦"等于"数字爻卦"或"数字爻画卦"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易卦其实不是数字。"数字卦"概念具有当代学术史的意义,但随着所谓"奇字"之谜的破解、易卦来源于筮数的证实及《周易》卦爻画之来源问题的解决,以"数字卦"为名义的所谓研究应当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1.
《周易》乾卦之"乾"字本作"倝"字,"倝"字初始义为旗杆。旗杆之形象与乾卦刚直之象相似,故以"倝"为卦名。又利用甲骨文研究者的新成果,认为"夬"有"迅急"、"败"、"坏"等义,将这些义项置入夬卦诸爻辞后,不仅释义畅达,且与卦象相合。将豫卦中的"勿疑朋盍簪"释作"勿疑朋狎谗",是指不要怀疑朋友、亲近佞人谗言。释睽卦中的"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为"见舆徹,其牛瘛,其人天且劓",意即看到牛车被毁坏,牛发了疯病,车上的人也被跌伤。  相似文献   

12.
数字卦研究可分为猜测期、突破期、否定期和证实终结期四个阶段。张政烺和李学勤分别是突破期和否定期的关键人物。数字卦研究的学术贡献,是将商周甲金文"奇字"突破性地判断为"筮数"或"易卦",并最终解决了《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问题。数字卦研究是当代易学研究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数字卦研究的不足在于它过分依赖经验论证和过分强调其独特性,以及对"数字卦"概念的定义不够清晰。易卦就其整体来说不是一个数字,"数字卦"其实等于"数字爻卦"或"数字爻画卦"的概念。"数字卦"的命名缺乏历史的正当性,在当代学术研究中引起了混乱。数字卦研究应当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中旨在以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的敬据,重新审视"乾"、"坤"卦名问题.笔者认为乾卦卦名指涉的是天的状态,即<鹖冠子>所言:"天燥而水生焉"."天燥"即"天乾",甲骨卜辞和先泰传世文献均可补正段玉裁"上出为乾,下注为湿"的看法.关于"坤"字,以先秦出土及传世的文献推论,应与"(田申) "有异体字的关系,表达的是圣地的概念,"(田申)" 字本意指雷泽隰地,所以"坤"字原本也是神圣隰地的意思,即<鹖冠子>所言:"地湿而火生焉.""乾"、"坤"二字正好构成天干地湿的相对意思,可完整地象征天地宇宙,以及<易>经中,自然现象问相对而义互补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通行本和<集解>本蒙卦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中的"告",帛书本和汉石经皆作"吉".自帛书<周易>出土以来,有许多学者开始脱离传统的看法,而越来越倾向于以帛书本和汉石经的"吉"字作为正解.然而.从蒙卦卦辞的文意来看,还是以作"告"字是;从赞同以帛书作"吉"为长的各种观点来看.他们其实也并没有提出可以站得住脚的论据.虽然帛书<缪和>的确已将蒙卦卦辞的"告"解作"吉"字,但这种解法实际上是对蒙卦卦辞的篡改、曲解或误读;就笔者有限所见,在各种主要传世文献中,至少从西汉时代起,就基本上是将蒙卦卦辞解作"告",而非解作"吉"的.说明作"青"解读的帛书本和汉石经本并非主流版本.  相似文献   

15.
<周易·晋卦>卦辞载康(唐)侯封于晋,是由于此地适于繁殖."晋"字本义表示日出.<晋卦>爻辞是一首古"迎日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字》卦卦名与爻辞中之“字”字的考释,证明传世本(周易·需)卦卦名与爻辞中之“需”字的原始意义,同《易传·序卦》所言“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较为接近,其要义为怀柔养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之《襦》卦的“襦”字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佚文《易之义》的《襦》卦之“嬬”字,均为“需”的通假字,而“需”字的形与义不是卦画之象所为。  相似文献   

17.
《系辞》第九章记述了古人操作蓍草以数演卦的方法。但因此文描述简约,所以后人解读出了不同的蓍草演卦法。我们采用每一变当中都必须"挂一"的蓍草演卦法,来推演卦爻的阴阳分布,并与金钱演卦的阴阳分布做对比,看两者的阴阳分布有何差异。研究表明,蓍草演卦和金钱演卦的阴阳分布结果在某些地方能够在现实的自然界中找到客观的依据。然而在蓍草演卦法和金钱演卦法中,老阳几率和老阴几率的差距很大。从客观实际来看,蓍草演卦法更能全面反映自然和人体的真实情景,更能客观地符合大自然和人体的法则。而金钱演卦法在老阳和老阴的比率问题上没有真实模拟自然和人体的情景,是其缺憾所在。  相似文献   

18.
《序卦》卦序中的“参伍”“错综”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即《序卦》卦序,是根据一定象数原则有规律地排列出来的,而这种象数原则又体现了当时人的宇宙观及《易》的基本精神。三才、五行及错综变化思想是古人宇宙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易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在《序卦》卦序建构所运用的诸多象数原则中,就有"参伍"错综"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丁若镛的推移说是基于辟卦说而展开的理论,其14辟卦说的根源可追溯到京房的12辟卦。丁若镛虽采用京房易中的"辟卦"一语,但总体上对京房的辟卦说持批判态度。其中丁若镛对京房辟卦说的批判主要见于《易学绪言》中的《汉魏遗义论》、《唐书卦气论》、《班固艺文志论》等。尤其是《唐书卦气论》,对京房的辟卦说和分卦直日法进行了详细的批评,是揭示茶山易与京房易关系的重要资料。笔者试图通过这些零散的资料,重新整合丁若镛对京房易的批判。京房易的特征在于阴阳灾变说,丁若镛严厉地批判此是沦于左道和邪僻的术数。易学史上,京房被公认为最早使用"辟卦"一语之人,但丁若镛不仅主张"辟卦"一语在京房以前便已使用,并将其起源追溯到《周易》的形成时期。但笔者认为丁若镛缺乏支撑自身推测的充分文献证据,故而批判性地探讨了他的主张。京房根据与汉代身份制相对应的辟、公、候、卿大夫等品阶对64卦进行了分类。但丁若镛认为辟卦称为君主卦,不能解释为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辟卦。另外,他还认为把辟卦设定为君主卦就如君主统治臣下,辟卦作为中心卦统制其它各卦。另一方面,丁若镛还批判京房的分卦直日法是过于复杂、支离破碎的理论,是易家的蔀障。  相似文献   

20.
《周易.姤卦》中有"金柅"一词,对于"柅"究竟是何物,前人主要有两种说法:王肃等人认为是织绩器;马融认为是车马器,是在车下阻止车轮转动的"止车木"。通过对《周易》经文的考察,我们认为"柅"虽然属于车马器,但并非是"止车木"。结合考古材料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周易.姤卦》中的"柅"就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弭",也就是考古中发现的青铜弓形器。王肃等人以"柅"为织绩器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作为织绩器的"柅"与作为车马器的"柅"在语源上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