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人教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里边有一篇课文叫做《孔子拜师》,其中描述老子知道孔子要来,还在路上等孔子,又被孔子认出,双方都十分客气等等,与史籍所载出入很大。其根源或在于人们对于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的误解。老子其人为周守藏史,孔子曾向老子求教而被老子批评,但孔子不以为忤,反而称赞老子如龙一样。《老子》其书版本多、出土次数多、各种翻译多,所遭受的误解也多。对《老子》思想常见的误解有消极、反对进步、反对竞争等等。老子的思想是"道""德"并重,"生""成"并举,而"玄德"则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保慈""贵柔""无为""无事",都是对统治者而言,如果统治者的言传身教都符合无为的要求,老百姓就会自动受到感化,自觉端正行为,生活也就会非常安定。其现代意义就在于为人们反思和超越"现代"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民为邦本"的思想,是三代治国理政的经验传统,孔子的民本思想就是对这一治政思想和实践经验的返本开新。它以安民固邦为目的,以敬民、信民、宽民为指南,以养民为实务。养民的根本方式是富民和教民:富民是富国的基础,以藏富于民为旨归,必须以"养民也惠"为准则,根本举措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教民就是育民德,必须以"使民也义"为准则,基本任务是训练民"敬""忠""信""义"。富民和教民并举所达及的实效,就是"民归其厚"。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天才观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其艺术理论基础之上的,是其艺术理论的实质与核心。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了康德的天才观,才能对其艺术理论得到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也只有坚持分析与体悟康德的天才观,才能更好地去领悟和走进康德"美"的世界。康德所说的天才并不是指智力天赋的高低,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能力,包括"艺术""规则""天生""自然"四个内核,具有"独创性""典范性""自然性"和"限于美的艺术领域"等特征。在康德那里,天才与鉴赏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正在大部分人的职业观念里,汇报工作都是表面文章,面子上的事儿。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汇报,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它不是形式,而是内容。在西点军校,每天早晚列队时,总少不了这一套路:"报告长官,今天应到多少人,实到多少人,有几人事假,几人病假……"一路列去,每次略有变化,但最后一句永远不变:"报告完毕。""报告完毕"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住宅的"二重性"是指它双重的起源、二维的存在与本质、双重的功能和作用等。住宅的"二重性"是由人的活动的"二重性"即筑与居所决定的。从这种"二重性"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人类自由的真谛,这就是:自由是在人的身体满足基础之上的精神追求,是精神所具有的特性;自由不是人对自然、社会、他人的占有而是看护;自由不是一种理想的、纯然的状态,它总是与不自由、限制、束缚等相互交叉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力辟佛老以复儒学正统虽然是船山治学要旨之一,但实际上,他对佛道有辟亦有传。不过,他对道家思想并非作纯学术的阐衍,而是站在总结、批判、弘扬、创新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着力,侧重从社会历史生活中审视道家治国理念的功效及其经验教训。他称道老子清静无为、上德不德、守朴弃诈等主张;指责封建"德政""伤入尤多",认为去除僵化的道德教条则"天下自宁";主张为政者"顺物自然而无私",以柔治国;向往"自安"、"自育","胥相各得"的社会理想。以独特的方式吸收道家的治国主张并通过诸多史实验证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探讨《荀子·礼论》是研究《荀子》专篇思想的重要尝试。《礼论》一篇可划分为三小节,分别讨论"礼养""礼文""丧礼"三个论题。礼养与性朴是篇中最值得重视的两个观点。荀子认为,礼的确立是为了养护人的欲望,欲望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礼的意义和目的是"养",养欲、养情、养德。篇中"性者,本始材朴也"的说法表明,人性原初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质朴的。这与《性恶》的观点非常不同。《性恶》与《礼论》在人性的说法、性伪关系、礼与情欲关系上都存在尖锐的对立,而性朴的思想在《性恶》外的《荀子》其他重要篇章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所以,《性恶》不是荀子本人所作,荀子是性朴论者而非性恶论者。  相似文献   

8.
"齐物论"是先秦诸子关注的一个普遍论题,慎到等人持有不同于庄子传世的"齐物"思想。《庄子·天下》评述了慎到的"齐物论",为理解慎到的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基础是"齐万物以为首",如果以君王为齐物主体,以"法"为齐物标准,以民情为齐物对象,以因循为处世态度,则可将道家的"齐物论"转换成法家的"齐民论"。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实质就是法家"齐民治国"的政治理论,为法家治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由于慎到"齐物论"兼有"法"的主宰性和主体的无我无知等特征,其思想存在"身心分裂""尚法而无法""蔽于法而不知贤"和"有见于后无见于先"等矛盾。  相似文献   

9.
北大汉简《周训》中蕴含一种恐惧情绪,不仅包括对于国亡身灭的恐惧,而且还特别提出立嗣的问题,害怕立嗣不贤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正是由于这一点,简文中出现大量的"不可以"和"毋"等词,体现出作者对其治国思想的自信以及其思想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这些特征均与黄老学特征相符。《周训》认为养身与治国是一体的,身治则国治,身乱则国乱,治国首在于治身,而治身之关键在于保持气之平,由治身过渡到治国,治国之平就体现为持守公平公正,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周训》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黄老学从养身到治国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0.
德性在于符合自然生活,因而伦理学首先就需要研究神性、人性和物性,也就是研究万物的"自然"。但思考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认识神明,也就是最高的善,从而走向德性。在思想领域,"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达到道德的高尚性才是,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认识"的限度,这也是属人的根本"义务"。义务在于行动,行动必须以智慧和良善为前提。德性乃是理性的保证,理性与德性的连接点在于"完善",达到存在的最高境界。研究这种境界的哲学不是知识的展示,更不是概念的思辨,而是治疗灵魂使之达到德性的生活方式。古代伦理思想的基础在于大写的"理性",其目标在于"高尚",其方法在于"义务"。理性的根本任务在于以自然天道为基础的"致良知"。  相似文献   

11.
正倾听他人比自己夸夸其谈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不喜欢与人争辩的,至少是他不愿意与人争辩,他说:"争辩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让人心生厌恶,甚至树敌。""我发现,除了律师,大学里面的人,以及在爱丁堡市长大的各色人等之外,智者很少争辩。""知识只能通过耳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嘴巴。"富兰克林坚持这一原则,是  相似文献   

12.
不响     
正"不响"是苏浙沪一带的地方语,意为不吭声、沉默无语。"不声不响"也是那里人们的常用语,具有强烈地方色彩。在"不响"的组合中,流行于民间的"不响最凶"这句话,最为耳熟能详。此中的"凶"字,不是凶恶,也不是凶险,而是指厉害,不是一般的厉害。有时是  相似文献   

13.
<正>一法律作为"禁止""禁令"本来关乎人之为人,使人获得实质性的自由。圣经中有关神圣法的叙述告诉我们:以禁令面貌出现的法律涉及的是人的实质性正义,联系着人之为人的秘密。明白这点,我们就可形成一个判断,即法律是一种人最为内在的事物,最为内在的规定,若没有"法""律""礼"这些"分开""定界""领域",人就无法理解"自己",不能"自己",无法"生活"下去。  相似文献   

14.
青春     
正青春不是一段人生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的状态。青春不是一段花枝招展的如花妙龄,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精神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思想。有了思想,人才会有最初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让生命迸射出璀璨的光芒。有思想融入青春,才能让青春富有质感;有了思想的  相似文献   

15.
阐释学/解释学(Hermeneutik)具有多重意义。当代阐释学可望在保持多元样态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总体阐释学"(Gesamt-Hermeneutik),它要在哲学与方法、科学与人文、艺术与哲学之间进行创造性综合,即它面临三项任务:首先,要在阐释学内部"平衡"作为哲学的阐释学与作为方法的阐释学;其次,要在阐释学外部"调解"作为科学(自然科学)方法的"说明"与作为哲学(人文科学)方法的"阐释";再次,更要以现象学的思想姿态,"持守""解构"与"建构"的二重差异化运动,开辟"艺术-哲学"或"诗-思""二重性"(Zwiefalt)创造之道。"总体阐释学"不是要重归同一性哲学传统,而是要以未来为基本定向,成为未来哲学的思想方式(广义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管子》的“以法治国”思想不是将法治绝对化,而是深刻认识到了法治与农业经济、德治以及法律实施的辩证关系,认为发展农业经济是法治的基础,主张“富民”是法治的前提;同时认为法治是实现德治的保证和手段,二者并不排斥;还强调公开、严格、公平地实施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7.
荣与辱     
正老子云:"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老子的"荣辱观"。道家强调"功成名遂身退",说明道家并不炫耀"荣"。老子说得很清楚:"不自矜,故长。""荣"没有什么好夸耀的,一旦夸耀,可能就不长久了。老子对"荣"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不是否定"荣",而是要求人们对"荣"怀有戒心。生活中常常有些人,一得意就忘形,对"荣"缺乏基本的戒心,  相似文献   

18.
生命灵粮     
《天风》2015,(8)
<正>做事需要聪明,做人需要智慧。当以圣经来支配你的思想,不是利用圣经来支持你的思想。圣灵充满不是让人"高人一等",而是使人"低人一等",就是更加谦卑地去服侍人。没有信心的行为叫人趋向于假冒伪善,没有行为的信心却把人陷在自欺里面。教会缺少的不是指责破口的手指,而是堵住破口的身体。当我们任凭神时,我们就蒙福无边;但是当神任凭我们,我们就后患无穷了。  相似文献   

19.
正"天地-道-修身-治国"这样一种自成体系的治国理念就在老子那里形成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道德经》讲述"道"、讲述自身修养的部分其实都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故而说《道德经》乃治国之书似乎亦不为过。《道德经》一书充分体现了老子在"道"的基础上构建的自成体系的治国思想。综观《道德经》,"圣人"一词在其中出现了30余次,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道德经》第五章)等。过常宝认为"道家的理想是成就自己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自我  相似文献   

20.
正对任何人来说,排队都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然而,日本人却非常热衷于排队。在日本,从车站、电梯、厕所、收银台,还有各种餐厅的外卖窗口,到处都是井井有条的队伍。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日本民众心里,排队不是负担,不是麻烦,而是一种"文化"。不过,日本人喜欢排队也是有原因的。日本人的团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