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是一种态度。如圣经上所说"心中愉快,使面容焕发;心中悲伤,精神即颓丧。心情忧伤的,日日困坐愁城;心胸畅快的,时时如享喜宴。(箴15:13-15)当然,对于这个简单而明了的道理,又有多少人会不清楚呢?只是一到了关键的时刻,许多人都不能从这方面去要求自己,度一种快乐的生活。所以,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虽说生活是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但做人的情操  相似文献   

2.
叶泽雄 《学海》2001,4(2):102-107
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及其科学性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何谓"科学性"(科学化是对其科学性的动态分析--作者注)?人们常常把它看作一个"真"的问题,即真理性问题.实际上它还有另一面,即合理性问题.本文正是立足于科学性是真理性与合理性统一的视角,在"真理度"与"合理度"的张力关系中,着力探讨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走向统一、达到科学的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技术的本质特征刘文海以往对技术本质的认识,从学科方法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第一类是形而上学或认识论方法论意义上的,即从哲学的维度看技术;第二类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即把7O技术看作一种人类活动;第三类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即把技术看作一种人类活动;第四...  相似文献   

4.
"做人"是一个基本的日常伦理观念。作为目标的"好人"和作为方法的"会做人"是"做人"的题中之义,在日常使用中显示出与现代公共生活不适应的问题。"做事"对"做人"的约束不等同于现代公共生活要求的客观性。即便如此,"做人"依然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观念,它越是接受符合时代共识的限制,越能焕发活力。"做人"观念起源于"家"这一独特的互动机制和关系网络,向家之外的语境扩展时不是推广某一种身份,不是推荐某一个品质,不是扩张某一类组织,具有开放的特点,这亦是它保持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柏拉图的某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坦诚的"无知"常被看作谦虚的象征,由此人们或者制造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立,或者把二者都解释为一种不可知论。但通过更深入地考察表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无知"其实是一种同时以"知识"和"无知"为对象的知识,即"明智"(sophrosyne)。明智作为一种整全性的、总是把对立双方包揽在自身之内的辩证知识,也是"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的基础。简言之,苏格拉底的"无知"仍是柏拉图的知识至上主义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6.
让我们考虑把内容赋予一个真之理论这个计划。塔斯基的定义通常是通过几步达到的。首先,有一个关于对象语言中的句子是什么的定义,然后,有一个对一种满足关系的特征(满足是所指的一种高度概括的说法)的递归说明;对满足的特征的递归说明转变成一种弗雷格和戴德金式的明确定义;然后基于句子和满足的概念定义真。我们现在放弃把对满足的特征的递归说明转变为一种定义这一步,从而说明我们现在把真和满足这两个谓词看作是初始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有人把全球化视为陷井 ,有人则把它看作福音 ;有人把全球化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过程 ,有人则认为全球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 ,也是一种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这些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各自的佐证 ,因而 ,这样的争论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但毋庸置疑的是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和必然趋势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全球化正在成为我们这一时代最重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人类的经济生活 ,而且对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都在发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不仅在改变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 ,也在改…  相似文献   

8.
德性与学问     
中国古哲把“学问道德”、“道德文章”、“学术道德”视为一事,视为“做人”的“第一着”。主张“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凡言诸学,均论及道德。西方也有“知识即道德”、“美德即知识”的历史传统。先师们的“知行合一”(做学问必与做人相结合)主张,细细思来,不能不说是抓住了做人之大道和为学之总纲。学伦理学的人,伦理学研究者一定要有道德,委实不下于科学家要有智力。伦理学研究一旦和人的道德生活相脱离,不仅使人们怀疑其科学性,而且将引起人们“实践精神” 的紊乱、伦理角色的“错位”和道德生活的“颠倒”。因此,从世界观(智慧)的角度,探究  相似文献   

9.
康德持一种人格上帝的观念,即主张上帝是一个具有知性与意志的存在者。这是一种经院哲学式的观念,是古罗马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深受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斯多亚派思想的影响。康德与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学者一样,把上帝的知性看作一种直观的与创造性的知性,把上帝的意志看作一种知性的与创造性的意志,把人格上帝看作纯然理性的与非感性的存在者。从人格上帝的逻辑可能性出发,康德否定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上帝与最极端的自然神论的上帝,这对于他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治现象学把政治看作人存在的一种基本样式,倡导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政治,一种协商民主的政治.这对理解公民教育很有启发意义.从政治现象学的角度看,公民教育意味着通过协商民主的教育生活,培养具有参与、享受和推进社会民主能力及品德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1.
我们必须超越时"做人"的常识化理解,从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视阚而非日常私人交往领域来重新审视"做人","做人"是一种德性,内含着人的本质性规定.同样,对"做人"的评价、对"好人"的认定也要超出日常的私人交往领域,为"做好人"确立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和宽松的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民主社会公共交往扩大的背景下,按照新的"做人"观念学会做人应成为个体道德建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人要象山     
人是带着许多遗憾被造化到这个世上的。遗憾作为一种不满足的心理把生活中的空白折射出来,人生就是不断填补空白的过程,永无止境,永不完结。填补了空白,向上的人生才一步一步地达到理想的高度。这个高度可以看作向人生目标的接近。所以在遗憾和理想之间有一条很现实的路,打通了这条路,遗憾即可消弥,理想即可实现,而人生的空白即可填补。生活中谁都想追求完整,但完整从来都以理想的形态高高地悬挂在意念的深处,因此上帝只好把遗憾留给我们。是上帝有意考验我们,还是我们不理解上帝,于是诸多的困惑便产生了。然而,人无远虑必有近…  相似文献   

13.
波普尔提出逼真性为科学进步的标准,即如果两个理论都不是完全真的,或许其中一个至少比另一个有更多的真值。对逼真性的哲学讨论,已倾向于把这一论题看作是理  相似文献   

14.
冀慎杰 《天风》2005,(5):38-38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过:"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是一种社会公德,是做人之根本,是各行备业的源头,是立身处世的准则,同时也是我们基督徒为之追求并奉行的一种美德。我们应当在哪些方面做到"诚"呢?诚实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英国有一句谚语是:"道德是诚实的根本。"尼采也说过:"诚实是一座阶梯,也是达到真理之  相似文献   

15.
在对哲学学科的性质的理解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片面倾向。一种人把哲学看作完全排除价值成分的纯粹科学体系,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对世界作纯客观的描述。另一种人把哲学看作完全排除科学成分的纯粹价值体系,看作人对世界的纯主观的感受形式。这两种倾向同样存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的理解上。我觉得,目前有必要对前一种倾向引起充分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吴根友 《哲学研究》2015,(3):50-57,128,129
孔子将"仁"的德性看作"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孔子及其弟子将在家庭中实践孝悌之伦看作实践仁德的出发点,进而看作建构良序社会的出发点。孔子及其弟子对"人之为人"与"做人起点"两个问题的思考,体现了先秦儒家重视人的道德行为与良序社会的内在关系。与儒家的这一思考路径相反,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重要继承、发扬者庄子,更加重视"道序"的作用,以及人对"道序"遵守的重要性。在"人之为人"的问题上,道家提出每个人都应当"尽性",在"做人的起点"上,更重视个人生命之于政治活动的基础作用,认为理想的政治与社会应当奠定在尊重每个人的个体生命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儒道两家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的理论回答并非完全过时,而是不够充分。这两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在现代新的思想维度里对其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美育何为     
一、审美实践:实现自我价值 从古到今,我们有不少的美学家,也有不少的美育家,但对"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他们没能讲清楚,反而是越讲人们越糊涂了.为什么?这就在于他们总是离开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谈论美,谈论美育,没有看到美乃至美育在根本上都以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为前提,没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美乃至美育都不存在.美乃至美育问题,实际上都与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密切相关!为改变此一局面,真正弄清"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解决人的本质问题,从人的"做人"谈起.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弄清人生何为,无疑是揭示"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不辅导作业家庭和睦,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这是最近流行在网络上关于辅导孩子作业的一句调侃之言,有孩子的家长认为这像极了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家长对学生的学习高度关注,因为家长不仅将学习成绩看作是否赢在起跑线的标准,而且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看作家庭荣誉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正>东南亚诸国受到西方殖民影响,有宗教信仰自由的环境。华人的宗教信仰虽然多元化,却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仪规,在信奉阿伯拉罕宗教时,在信仰方面会出现牴牾,特别是"神"观的南辕北辙。我们视祖先为神,把祭祖看作是孝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陶知行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可见,教育过程中绝不能缺少道德教育。青少年一代生活在和谐稳定的国度中,幸福的光环萦绕其身,对过去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之甚少,他们普遍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想的冲击,对西方的金钱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