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西部一个叫摩克德的小镇上,有一家叫甜蜜饼屋的连锁饼店,这里最有名的是华夫饼。甜蜜饼屋在小镇上一共有四家连锁店,奇怪的是,他们的招牌华夫饼只在镇南的那家店里销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故事还要从那个冬天说起。  相似文献   

2.
1.粗心的售货员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美国某小镇上的药店里,来了一位老先生,他请售货员配制一种药,然后付钱高去了。可是事后不久,售货员发现自己搞错了配方,把一种巨毒药品掺入了老先生的药中。“一定得在老先生服药之前通知他!”这是售货员的第一个念头。具体怎么办呢?她想到了警容局。好在小镇上人口并不多,如果出动警车用大刺叭宣传,应该没有问题。谁知,警车几次跑遍整个小镇,也没有得到老先生的回音。另据售货员描述,老先生是个很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像貌特征,这该如何是好呢?这时,一位年轻警官,忽然想出…  相似文献   

3.
正你见过一座能吃到嘴里的小镇吗?在英国的西约克郡,有一个名叫托德摩登的小镇。它虽然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人口不过2万,却因一个令人神往的标签"可以吃的小镇"而火爆全球,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走进小镇,就走进了一个别有洞天的花草世界。小镇所有的公共空地,都种满了蔬菜、瓜果、花卉和草药,甚至包括荒芜的花  相似文献   

4.
《拜达维古兰经注》(Tafsīr al-Baidāwī),亦有《嘎最经注》之称,为波斯著名学者纳绥尔丁·拜达维(Nāsir al-Dīn al-Baidāwī)所著,是逊尼派重要的《古兰经》注解之一,在伊斯兰教经学文本中享有盛誉,是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主要教材之一。一、《拜达维古兰经注》的成书纳绥尔丁·拜达维,生于伊朗设拉子市附近的拜达维,生年不详,1286年卒于伊朗名城大不里士。  相似文献   

5.
我已经做了三十六年编辑工作了。最近,我接到郊区一位女青年作者的来信,信中说:“我是一个业余作者,写了一部小说。听说现在投稿也要托熟人、走后门。没有熟人和后门,稿子再好也登不了。所以,我愿意拜您为师……”  相似文献   

6.
那年秋天,我到临海中学去听课,晚上住在就近的小旅馆里。这是一个靠海的小镇,没有市里的喧闹,十分清静,海风驱走了“秋老虎”的淫威,枕着悦耳的波涛,很快便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相似文献   

7.
《拜达维经注》(?????????????,TafsīrualBaidāwī),阿拉伯语文本原名《?????????????????????????》,译为《启示光辉和经义奥秘》,波斯人纳绥尔丁·拜达维(?????????????????)于13世纪著成。该经注是伊斯兰教逊尼派重要的《古兰经》注解之一。我国西北地区经堂教育多以其为主要教材之一。纳绥尔丁·拜达维生于伊朗西南部设拉子市附近的拜达维(1),生年不详,公元1286年卒于伊  相似文献   

8.
小镇一瞥 土桥镇距离毛主席当年到成都下榻的金牛宾馆仅一站路。自1976年奶奶“无常”后下葬到这里,才知道这里是成都回民的一个聚居区,对这个小镇也就有了特殊情感。 老街两旁是具有川西民居特点的低矮的黑瓦平房,向街的一面都改做经营土特产、小百货、小食品的店面,大小不等,有的货物干脆就摊在取下的门板上  相似文献   

9.
媒体上报道过一位行人看见一位老人摔倒扶起后,但这老人却说是这行人撞倒了他才扶他的,并且提出无礼的要求。现在是否还要做一个好心人呢?春节我也遇到类似情况,在超市遇见邻居老太太并帮她把买了的商品送到她家,过了一个小时她来我家没有说一声谢谢,却说少了一把蔬菜,最后我们又到超市核实,她没有买过这蔬菜,这时  相似文献   

10.
苹果情缘     
麦克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新西兰一个偏远的小镇,今年已经20岁的他做梦都想走出小镇,去见识一下外面的大千世界。他认定小镇是个一无是处的穷地方,只能耽误自己实现梦想的脚步,他想去惠灵顿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过上电视里那种开名车喝名酒的风光生活。  相似文献   

11.
从《天下无贼》中的小叶到《风声》里的李宁玉,再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上官静儿,李冰冰无疑是幸运的,在几位大导演的手下拍戏,她未曾重复过任何一种类型的角色,几乎每一次演出都能为自己打上新的标签。从东北一个小镇的小学老师到如今的一线女星,李冰冰的成名经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前。一天一个年老的乡下医生驾着马车到一个小镇的一家药店,一声不响地从后门溜了进去,和药店一位年轻的药剂师悄悄地做一单买卖。 一个多小时以后,老医生从他的马车上拿回来一把老式的大茶壶和一根普通的大木棒,那大木棒是用来搅动茶壶里的东西的。当年轻人确信一切都没有问题时,便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里,取出了一  相似文献   

13.
正铅笔也可以像蔬菜或是庄稼那样种在土壤里吗?是的,完全可以。把这种特殊的铅笔种在土壤里,不但可以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还可以长出能吃的蔬菜呢。很神奇吧?是谁发明的这种可以种的铅笔呢?发明者是三个麻省理工的学生,说起发明的缘由也很偶然。他们平时在使用铅笔时,铅笔常常会断裂或用到最后只剩下一截铅笔头就无法再使用,不得不扔掉,造成很大的浪费。他们粗略一算,一年之内全球所有使用铅笔的国家所扔的铅笔头或断笔就达到几十亿支,这是一笔庞大的数目。想想这些铅笔白白扔到垃圾箱里,三个学生感到很惋惜,他们就想将这些废铅笔再利用起来。于是,他们经过反复构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有人问你:你愿意每天倒贴36英镑到一家书店里当免费劳动力吗?你或许会回答:我肯定不乐意。可在苏格兰,就有一家让人们争着抢着要贴钱去当免费劳动力的书店。洛杉矶作家兼导演杰西卡·福克斯,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能在海滨小镇拥有一家书店。几年前,杰西卡到苏格兰一个名叫威格敦的小镇旅游。威格敦虽然只有1000人左右,但风景迷人。最关键的是,这里是著名的旧书交易中心,拥有10家  相似文献   

15.
(续上期)我最初分配的工作,是在永平寺的大门口做接待工作。刚吃早饭,从传遍全山的扩音器里就传来“转役通告”。即工作调配的通知。“接待处接待,义道”,只此一句。“那里的活计怎么也比僧堂的生活要自由。巳”,想到这里,不免有一种松一口气的感觉。但这种放松感仅享受了半天。吃过早饭,立刻穿上袈裟,手持线香到接待处报到。在床间播好线香,铺好坐具,恭敬地三拜,“新来的,请多关照。”“彼此,彼此”。在这里打完招呼,马上到各寮依次上香、三拜、打招呼。回到接待处时,比我先来的接待处负责者提醒我,“这里是地狱啊,你肯…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农场     
正小时候,我生活在帕卢斯草原边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年,父亲买了两只羊,一只公的和一只母的,然后他带着我们来到小镇外的草原上,盖了一个木屋,围了一个院子,然后就把那两只羊养在里面。父亲说,到明年我们就能拥有20只羊了。可是,有一天早上,母亲起床后发现院子里只有一只羊,而另一只羊,则躺在围栏边,只剩下了半只。父亲看了看说:"野狗。"父亲拿出了他的猎枪,带着我出去,说要把那只野狗打死。后来,我们果然发现了那只野狗。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初的一个冬天,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到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小镇采风。恰巧此时,小镇上的一家剧院正在上演他的一部戏剧,于是高尔基便决定晚上去看一看,想知道观众对自己作品的反响如何。第二天晚上,当高尔基来到那家剧院时,售票窗口前已排上了一条长长的队伍,他也排到了队尾,等候买票。  相似文献   

18.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动身前,他曾写信给彼特斯,说3月2日上午11点前到他家。康德是3月1日到达珀芬的,第二天一早便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家。朋友家住在离小镇19公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之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发现桥坏了。康德下车看了看桥,发现中间已经断裂。河虽然不宽,但水很深且结了薄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她说她只是卖茶的,也永远是个卖茶的。1987年,她14岁,在湖南益阳一个名叫衡龙桥的小镇卖茶,1毛钱一杯。茶水盛在一个个透明杯子里,上面盖块方方正正的小  相似文献   

20.
在老子那里,"德"的含义不只是停留在伦理范畴之中,而且是通达道的一种途径。老子在阐释"德"的意蕴的论述中包含三个不同的向度,简单来说,就是从"有"而至"无有",进而达到"无无",也就是道的本来样态。这是"德"的形上层面的路径。落实在实践层面,则由初始的"有言之教"到"无言之教",最高的德要引发个体自身的创造性,这是老子对至德的独到理解。这三层思想是由老子对"德"的层层上升的理解所构成的。如此把握老子"德"的含义,才能将其道德观念落实到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伦理生活之中,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栽培,觉察自己的本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老子道德观念的根本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