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蝎子和蚂蚁     
正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对朗格多克蝎子非常感兴趣。这种外表令人恐惧的多足纲昆虫由于拥有毒针这一有力的武器,对于胆敢冒犯自己的对手,总能毫不费力地将其置于死地。为了解蝎子的毒性到底有多大,法布尔特意为它找来一些昆虫对手,为它制造作战的机会。狼蛛虽然没有蝎子强壮,行动却十分敏捷,可以灵活地攻击和躲闪。它刚与蝎子相遇就半直起身,张开淌着毒液的毒钳,摆  相似文献   

2.
蝎子     
圣经上提到蝎子的地方有很多处,因为在缺少水源而沙石较多的巴肋斯坦地区,是蝎子易于生长繁殖的地区(申8:15),甚至在死海的西南还有一个地名叫“阿刻辣宾”高原,即“蝎子高原”(户34:4、苏15:3)。因此圣经常以蝎子作比喻,如“我要用蝎子鞭打他们”(列上12:11-14),厄则法先知说不要怕那些像毒蝎的人(则2:6),路加说:别怕践踏在蝎子的身上(路10:19)。不会原谅别人过错的语言是最大的毒性,打压侮辱别人的语言是最毒的毒药,为此耶稣说:“没有儿子向父亲要鸡蛋,而会给他蝎子的”(路11:12)。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有父子、兄弟般的情怀呢。蝎子是有…  相似文献   

3.
智者常乐     
人人都希望快乐,但许多人难得快乐,或与快乐无缘,惟智者常乐。智者是这样一种人,头脑睿智,目光敏锐,胸怀豁达,洞察世事,明察事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得之,水到渠成,不刻意追求;失之,本不属我,是自然之态。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活出了人生的高境界,活出了自己的阳光。智者凡事从容。它是一种品质,一种心态。面对挫折,从容相待;面临危难,从容不迫;做人做事从容自若。凡事往宽处想,越想越宽广;凡事往明处看,越看越明亮。亮出了高度,亮出了人格的魅力。智者凡事感激。它是一种气度,一种境界。面对伤害,感激它是心志的磨练…  相似文献   

4.
寓言七则     
螃蟹的悔恨一只螃蟹和一只蝎子同住在石洞里。虾子劝它道:“你还是搬走吧,和这种东西住在一起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螃蟹说,“不要紧,它不会伤害我的。”一天,蝎子在一个小孩的手上狠狠蜇了一下。小孩气极了,抓起了一根棍子猛追,蝎子逃进石洞里躲起来。小孩追过来,用棍子往涧里猛戳,把蝎子捅死了。螃蟹也受了重伤,它临死时深深悔恨:“宁可孤独,也不与坏人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荷兰人很会做生意,他们想尽办法推销自己的商品。有一种“凑趣商店”,因它迎合了顾客的需要而备受欢迎,从而生意越做越大。  相似文献   

6.
禅者与渔夫     
陈勇 《思维与智慧》2011,(10):37-37
一位禅者在河边打坐时,听到挣扎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一只蝎子正在水里挣扎。 他伸手把它捞出来时,被蝎子蜇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他又听到挣扎的声音,一看,蝎子又掉到水里去了。他又把它救上来,他的手又被蜇了一下。  相似文献   

7.
蝎子的下场     
有一只蝎子爬行在麦田里,见到一个赤着双脚劳动的农民,正在埋头锄草。蝎子悄悄地爬上农民的脚背,狠狠地蜇了一下,然后倏地蹿进麦田,溜之大吉了。农民找不到蝎子,又怕弄坏庄稼,只好自认倒霉。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前,总是心高气盛,自我感觉良好,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是在社会上一闯荡,却发现满不是那么一回事。你越摆谱,越没有人理你;你越自我感觉良好,越总是到处碰壁。人啊,越是被盲目自信蒙蔽了双眼,越是容易跌入失败的深渊。而此时如果看低自己一眼,从  相似文献   

9.
正有一种情况,你才具平平,成就一般,身无长技,又没有好爹娘好社会关系为你铺路搭桥,于是在分房、提级、职称以及各种美差苦差、油水清水、优惠刁难的事情上总是觉得自己吃亏。再和别的你以为是比你还饭桶还一般的人相比,他们可能靠关系靠钻营靠运气硬是比你混得好。于是,人比人气死人的名言就大行其道了。我们也有这方面的种种说法:马善人骑,人善人欺。越穷越吃亏,越冷越撒尿(读suī)。这里首先是要找对找到找定自己的优势。虽非大才,必有可取。相对而言,你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切不可离开自己的条件自己的长处而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生活在别处。如果你硬是从自  相似文献   

10.
独处     
我喜欢热闹,但更喜欢独处。这样说其实也不对,不该把二者对立或者分裂开,有时候谁又能分得清楚热闹和孤独呢?自己所在的环境越热闹,内心的感觉可能越孤独,而躺在床榻上,一个人,一本小册子,静静地读,也会读出人世的热闹。这两种情境经常在我的生活中出现,区别在于前者有冲突分割,后者则令人轻松,自在自由。  相似文献   

11.
衬托法     
衬托是写作常用的方法,分为正衬和衬反两种: 一、正衬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类的事物进行衬托,也就是以毒衬毒,以勇衬勇,以美衬美。经过衬托,就能使毒的更毒,美的更美,勇的更勇。例如柳宗元的《捕蛇常说》,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苛政非者之毒”。作者在表达这个观点时,除了正面描写逼税的凶狠场面外,还描写了一种非常毒的异蛇。经过“毒蛇之毒”一衬托,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苛政之毒”就显得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的印象也就特别  相似文献   

12.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13.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14.
活得真累     
当前,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按理说,人们应该感到生活的幸福,从而更加热爱人生。然而,我们却不难看到周围有些人总是一脸沮丧,满身疲倦,经常听到他们说;“活得真累”。世界上没有绝对轻松顺利的人生,人的一生就是苦斗拼搏的一生。问题是,有的人历尽磨难,遭遇坎坷,却觉得自己活得有滋有味,越活越有劲;而另一些人养尊处优,生活富足,一帆风顺,却觉得“活得真累”。“活得真累”是一种身心疲劳的感觉。终日觉得自己身心  相似文献   

15.
好多是非,是闲到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而招惹出来的。人在自在的时候,就容易给自己找点不自在。人是把贱骨头,心闲了,就会搁不下自己。其实还是寂寞在作祟。人在忙碌的时候,活得更容易靠近自己,而寂寞的时候更容易靠近欲望。前者是想去逃避逃不开的东西,后者是想去接触够不着的东西。前者想活得舒服一点,后者想活得刺激一点。前者的理智在原地,后者的情欲在远方。越自在,心旌越动荡。所以,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候,不是忙碌  相似文献   

16.
甲乙两个和尚一起值更时.甲和尚感到脚上有东西爬,用手一抚,被蝎子蛰了,疼痛难忍之际,他马上端来蜡烛.捉住了那只蝎子。乙和尚就连声阿弥陀佛,非常冷静地说:’出家人慈悲为怀,放它一条生路吧。再说了,它也是误会了,以为你要伤害它才出于自卫而为之。’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内隐特质观与社交失败后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0名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内隐特质观与社交失败后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积极地应对社交失败;(2)社交失败后,越赞同固存观儿童提出的积极群体加入策略比例越低而消极策略比例越高;越赞同发展观儿童提出的积极策略比例越高而消极策略比例越低;(3)持固存观儿童比持发展观儿童更倾向将社交失败归因于自己,自我评价也更为消极,但两者在社交坚持性、未来社交预期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大凡重要的考试,如升级考、升学考、毕业考、招工招干考等等,考生会感到有些情绪激动、紧张、甚至恐惧;而且,考试对考生越重要,如关系到他的前途、命运,他的情绪会越激动,越紧张。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但有些考生,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烦燥不安,出现“怯场” “晕场”现象,影响到他们的考试,却又值得研究防范。 心理学通常把考生由于心理过于紧张、情绪过于兴奋而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支配自己的状态称为怯场。这是一种消极情绪。由于怯场,考  相似文献   

19.
熊芳芳 《天风》2008,(6):15-15
当我们遭遇患难的时候,神对我们的保守有两种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方式: "隐藏"和"高举". 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隐藏"!世人的"隐藏"一般都会是在阴暗的角落,艰苦的环境,危险或肮脏的地带,越是阴暗越安全,越是艰苦越安全,越是危险越安全,越是肮脏越安全,因为那都是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世人的这种"隐藏"即便是能够保障自己的安全,其整个过程却是万般地痛苦.  相似文献   

20.
仔细观察周围的人,那些从小就大手大脚请朋友吃饭或者花钱的人,到现在依然有条件大手大脚地花钱。而那些每次一到了付钱时,就没有带钱包的人,多少年之后,依然过着拮据的生活。似乎越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舍不得花钱的朋友越穷。我们自古以来都记着:只有节约才能省下来,越节俭才能越攒得住钱:不管赚多少,只有省下来的才是自己赚的等等。这些理念难道都错了吗?社会上节俭的人很多,80%的人都在不断地节俭。把能省的都省下,能少开支就少开支,能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