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礼学内容的<诗>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诗>,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相似文献   

2.
引言:诗人孔子 孔子重诗,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人们未必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即"诗情"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中的本源意义.其实,孔子的全部"仁学"思想.乃至后来的整个儒学,都可以概括为一种"诗情儒学".换句话说,人们对于孔子"诗学"在整个儒学中的意义的理解还是很不充分的.为此,我们不妨重读<论语>.  相似文献   

3.
在胡世安的作品中,目前所遗留可考的诗文集是《秀岩集》三十一卷、其中文九卷、诗二十二卷,诗歌各种题材都有涉猜,但其中游历诗占比例最大。胡世安一生爱好游历名山大川,沿途中记录了许多奇山异水、旖旎风光,他曾三次登峨眉山,写下了峨眉山志《译峨籁》。通过研究他的游历诗,可以多元视角下解读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正>诗是情感共通的语言,诗不但可以跨越时代和民族,而且能打破人与人之间贫富、智愚、老少的界限;诗能够触摸人的心灵深处,引发共鸣,让人找到真正的自我其感人之深、影响之大,是公认的。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圣经中的《诗篇》、智慧诗歌(《约伯记》《箴言》)、爱歌(《雅歌》)和哀歌(《耶利米哀歌》)是来自希伯来的诗歌,在世界诗坛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它是"基督教的诗经",也是家传户诵的典籍;是普世教会崇拜的指南,也是信徒灵修的良伴。  相似文献   

5.
按照清初诗论家陈祚明的观点,《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无非"别离相思"和"年华失志"两种,这两种情感为人的"同有之情",因而《古诗十九首》有普遍的感染力。《古诗十九首》中写"别离相思之情"的诗歌有十二首,其余七首均涉及"年华失志之感"。在两种"情感类型"框架下对《古诗十九首》诗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诗歌在感物抒情技巧上的共性与多样性,从而进一步理解这组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中所包蕴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6.
诗歌中用以起兴之物或事不仅可引出他物或事,而且还有讽喻、象征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内容的构建、主旨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起到恰如坐标一样的导向与辐射作用.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实际是用<周易·井卦>来起兴的.他将"讽喻王不明,贤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怀才不遇,而心中恻怆"这一主旨,通过该诗的"爱情悲剧",导向和辐射到当时的政治现实.他极有可能是通过该诗来讽喻皂帝,反映其对永贞革新的态度,并对因革新而遭打击的官员表示深深的同情.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以《涉江》的教学过程为例,具体分析了情感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想内涵及产生与作家的情感共鸣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审美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为了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积淀语感,感受语言魅力;积淀情感,传递美好情操;积淀文化,传承古今精粹的三点教学感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0.
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小学生学习诗歌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反复的诵读能够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情境教学以其“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鲜明特色,在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新意识上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1.
徐晓鸿 《天风》2009,(5):38-41
景教文献中的颂赞诗歌 景教传人中国的时候,恰逢诗歌创作达到顶峰时期的唐朝,善于用诗歌表达宗教情感的景教僧人,当然不会放弃这一美好的方式.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难以窥见和聆听那时的崇拜圣咏,至今留存下来的资料更是屈指可数.唐代的颂赞诗歌多为专门用作颂赞上帝及其大能的诗歌,甚至可以唱和,有些类似于今天的"赞美诗",这类赞美诗多以"颂"或"赞"为题,故称"颂赞诗歌".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初级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情感,并借助情感教育开展相应的素质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促使课堂更加有趣味性,在课堂当中应用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促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对此,研究以"情"动人、以"境"导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必然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1.根据课堂需求,借助"情"与  相似文献   

13.
正"听说读写"是贯穿语文课堂的四种基本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听、说、写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读的指导和训练。其原因,归结为一句话:费时费力,显效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纵观历史,‘老先生’教学古典诗文一般都是先教学生熟读成诵,再给以粗略的讲解,然后大部分的时间就是让学生诵读,在诵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诵读  相似文献   

14.
贾学清 《美与时代》2003,(10):75-76
语文课的魅力是什么?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氛围。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传达出来,以情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学习知识。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很难想象教师的语言冷漠平淡,学生对文章毫无兴趣,语文教学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达到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境界呢?一…  相似文献   

15.
音乐、诗歌、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融通.把诗,画引入中学音乐欣赏课堂,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还能借诗、画诠释音乐内容、借诗、画体验来使学生回味音乐中的意蕴.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畴,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能够取得良好的审美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重要的修身养性之器的吟诵,抒发内心的情怀,感悟人生的道理,获得心灵上的解放与对道的形而上之体悟。诗与琴是中国古人言志缘情的最佳途径,通过优美感人的琴诗,古人将诗乐文化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在其中寄托了其审美理想与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7.
一、北宋诗画交融的时代背景 中国的诗与画在意境上是具有一致性的,绘画与诗歌的关系也具有很深的渊源.它们之间的联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从顾恺之、宗炳的绘画中我们便可以探知诗歌与绘画之间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说到唐代诗歌与佛教的关系,我们想到禅诗。但禅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说的禅诗是狭义的,那指的是佛教禅僧或修禅者如庞居士傅大士等人的作品,其形式是诗歌的,其用意在流露或表达他们的禅悟,其目的在于教授后学,使亦成佛果。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歌。我们想探究一下这  相似文献   

19.
元末明初的诗人戴良在异代之际,拒不出仕明朝,他将心路历程载记为诗歌,其中所呈现的情感轨迹,体现了悲剧性的美学特征,是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的"遗民美学"的一种表达。通过分析鼎革以后,戴良的诗歌的情感轨迹的变化和发展,细致发掘其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悲剧精神,可以为"遗民美学"增添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0.
《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的思想和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的中心诗句为提示,将诗的本质性的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尔德林的诗,海德格尔引领读者从"之间"即存在本身的"显-隐二重性运作"的不可同一的"相关性"上来思索"诗的本质",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大地的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诗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一种另类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