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新进展刘助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随之突出出来,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不同领域共同的研究热门。现将研讨中的主要观点作一介绍。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和性质第一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又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两者是既统一又相对立的关系。①第二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征服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逐渐人化。二是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始终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制约。这种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②第三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但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目前,更主要的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产。③第四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关系,这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具体包括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系统关系、演化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互相依赖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人和自然部处在演化之中。人既是自然的征服者,又是自然锁链中的一环。④第五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是协调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2.
对象性关系和人化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就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关系,其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人化自然是和人处于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它包括作为人认识对象的自然事物和作为人实践对象改造过的自然事物。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在探讨和不断审视宇宙与人生的过程中,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或神学家所思考和力图论证的一个主题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与自然、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如何?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些问题也成为所有宗教、特别是一神论宗教信仰的核心与基础。 作为世界三大一神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提倡一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一种源于自然界又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类存在,不仅面临着"生存"问题,更因其自身的特性,同时还要"生活",要追求"发展",人的生存是真、善、美的统一.天然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保障,而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改造天然自然形成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具有自然性和人工性,在自然人工化的过程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人类作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伦理学是对环境伦理学批判继承的产物。它在继承环境伦理学既把人与人的关系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学的视野、强调尊重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的客观价值的同时,着力克服环境伦理学所蕴涵的人类无所作为的思想。我们要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只有在认识改造世界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及自身的基本手段等思想为指导,研究如何从伦理学的角度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的奠基性工作。一人的价值与…  相似文献   

6.
生态哲学的内在逻辑:自然(界)权利的本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界对人类的世代延续有什么意义?自然界是“人手中任意揉捏的蜡”还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盖娅”?自然有没有资格按照生物圈特有的自然①的“习惯和方式”②持续地存在下去?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认识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为弄清人对自然应尽义务的本质、确立自然的权利等做一点探索。一、“自然界最懂得自然”“自然界最懂得自然”,这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B.康芒纳(BarryCommoner)提出的生态学四条定律的第三条。③康芒纳这条定律的本意是针对“人拥有万能的权威”而言的,以此说明“对自然系统的任何…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人化自然?一般认为,人通过实践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活动的烙印,这种具有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称为人化自然.一些研究者正是根据这一理解,把那些只能观测不能改造的自然排斥在人化自然以外.其实,人化自然的概念应比这种理解要深刻、广泛得多.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除了有对立面外,还必须有同一性.如果没有同一性,决不能构成一对矛盾.那么,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是什么呢?讨论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不能把同一性建立在客体的特性上,因为:第一,主体是主,客体是客,主体是统摄客体的根源和力量.用客体统一主体,颠倒了主次关系.其次,哲学或自然辩证法讨论主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为了高扬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  相似文献   

8.
试谈对“人工自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历来是注重研究自然界的,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的对象。但迄今为止,哲学家们更加关心的是天然的自然界,对有关“人工自然”的问题则较少涉及。我们的哲学应当同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结合起来,更密切地联系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发展的实际,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加强关于“人工自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改造自然世界的道德合理性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人的视阚中.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由于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因而天然具有道德合理性.而恰恰在这种道德合理性背后却蕴涵着生物还原主义倾向和人对自然世界进行掠夺的逻辑张力.现代性社会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浪费的经济运行模式建立在这一道德合理性基础上.走出现代性道德理念的这种悖论性困境,需要改变评价这种道德合理性的认知向度,从人与自然共在的人性存在中确证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只有合乎人与自然世界共在之人性的实践活动才具有道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姜玉敏 《天风》2005,(9):40-43
“起初,神创造天地”。神说:“我与你们和你们的后裔立约,并与你们这里的一切活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凡从方舟里出来的活物立约。”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创造神学当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对于上帝整全的创造来说,人与自然是上帝的救赎和解放行为的主要对象。在此,我愿意从生态神学的角度,来反思旧约《雅歌》中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本篇文章中,我的问题是:在《雅歌》书当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否与上帝与人和自然之约(创9:9—10)相符?希伯来圣经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关系?在《雅歌》中,人类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现今,人类和自然是选择共生于诗意当中,还是在悲剧之中渐渐消陨?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见,既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深奥的哲学问题之一。他们说: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例如,关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就是这样。” 但是,同一个经验事实,在哲学上却往往出现完全相反的理论概括。例如,人会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可以通过从小范围向大范围、从浅层向深层的扩展过程来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这是事实。对于这个事实,我国学术界却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理论概括。有人认为,自然界逐渐被人认识的过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因此主张把已经被人认识到  相似文献   

12.
自然的权利与地球环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人作为自然的产物、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也必然是合自然规律的.从理论上说,人的存在和发展本不应该破坏自然的存在和发展.但现实却相反,诚如许多研究者所预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会带来地球环境发展的“限界”.或许这是最不愿承认的预言,因为谁都明白地球环境的“限界”也就是人类自身的“限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保护地球自然环境,使地球环境的存在成为一个无限界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但是保持自然环境并不意味着人不再对之改造和利用,因为人是在改造环境中才成其为人并获得存在和发展的.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既要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即在改造自然中实现保护自然发展的目标,这也就是所谓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命伦理学的整体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整体性原则凸显的原因不伤害、有利、尊重和公正是学术界公认的四个基本的生命伦理学原则。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提出了对自然和人的干预和改造的界限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整体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也应该成为生命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今天,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命科学技术的力量已变得无比强大:不仅自然界,人本身也日益成为技术改造的对象。这种改造的后果不仅很多是不可逆的,而且有些还具有毁灭性。第一,当代的科学技术不同于以往的科学技术,后者对自然界的影响主要是局部的,而前者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影…  相似文献   

14.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学主张“以人为中心”,是指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主宰、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儒学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德性主体,不是提倡以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和价值主体。儒学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同情、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与权利,以“万物一体”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5.
论坛荟萃     
先达:考察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新视角在人类思维史上,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考察有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一种是仅仅把自然当作客体来考察,就自然考察自然的客体性原则;一种是否定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仅仅把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产物、异化和体现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提供了一个把握人和自然关系的全新视角——实践。在劳动中,自然界是劳动的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没有无对象的劳动,劳动包含对客体性原则的认可。劳动没有否定自然的客体性,人们要在劳动中达到预期目的,必然努力按照事物本来面貌认识事物,但它打破了僵死的客体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历史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他分别使用了三个不同的概念来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 ,人类学的自然是从人本学的角度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 ,而历史的自然则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历史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概括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生态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和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东西方文化表现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引起了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摆脱生态环境危机的出路在于用东方的天人合一观来取代西方征服自然的观念。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界应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的目标。这是各家学说,无论儒道所共有的根本观念。但大同中又有小异,在对待自然的具体态度上又有差异。道家追求反朴归真,反对以人力加之于自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价值何在?“所谓宋明理学,不过是伪哲学”[1],一些敏锐博学、而不真正研究中国哲学的思想家的这种认识尚可理解,但近年来学术界内部合法性的怀疑就值得深思了。如果说仅仅指人文道德这些形而下方面,那么西方也有,而且更合乎现代人理性的需要;如果说是抽象的人生境界,比如冯友兰先生的四大境界、唐君毅的心通九境等论,都似乎缺乏现实的土壤,要么显得空泛,要么高不可及。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困境和问题,中国哲学究竟能贡献给世人什么呢?那么,何为困境认识?人们常说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实际上也就…  相似文献   

19.
当前技术美学研究的三大误区徐恒醇(天津社会科学院300191)技术是调节和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也成为沟通人与社会的中介。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由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来,科学技术不仅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而且也构...  相似文献   

20.
关于认识的源泉问题,笔者的主要观点是: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从这种关系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即作为主体的社会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关系出发,来探讨认识的源泉。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对人的作用,二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前者是认识起源的自然基础;后者则是认识起源的社会实践基础。它们构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