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一浮以“六艺论”自觉挺立了儒学的教化维度。马一浮非常重视《论语》,并将其置于“六艺之教”的观照下以显现“大义”。他认为《论语》处处都体现了“六艺”大旨:《论语》有“问仁”“问政”“问孝”三大问目,其中凡答问仁都是“‘诗’教”义,答问政都是“‘书’教”义,答问孝为“‘礼乐’教”义。又“‘易’教”是“礼乐教”之原,因而“‘礼乐’教”即蕴涵“‘易’教”;“‘春秋’教”是“‘诗’教”“‘书’教”之用,因而“‘诗’教”“‘书’教”中自然有“‘春秋’教”。这一诠释进路的意义在于:一是将《论语》融摄于“六艺之教”,继承并贯彻了儒学“教化”观念,使“六经”在儒学现代化这一学术视野中依然可以“在场”。二是重新绾合“六经”和《论语》在本源意义上的联系,为“六经”是孔子之教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四册《词义》一文中有这样一幅图和一段说明文字: “前面的图可以表示这个道理。大圆圈是用来表示象‘船’‘纸张’‘房子’等这些所指范围大的词,套在里面的小圆圈是表示‘轮船’‘红纸’‘四合院’这些所指范围小的词;更小的圆圈表示所指范围更小的词。”  相似文献   

3.
“谢谢!”“好吧!”是需要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瑞典政治家、哲学家达格·哈马舍尔德说:“对于一切已经存在的,说声‘谢谢’,对于一切将要发生的,说声‘好吧’。”“这很重要,它不仅能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而且能培养我们的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4.
一次有位记者问王树彤:“敦煌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她说:“我们善于‘钻空子’。”这是咋回事呢?  相似文献   

5.
希腊本体论的中国解读: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晓芒 《世界哲学》2004,(1):2-2,17-28
据说用“本体论”一词来译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学者,由此影响到中国人,“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已逐渐放弃‘本体论’而采用‘存在论’一词,大约从50年代至今便几乎完全用‘存在论’代之,‘本体论’这一术语已经消失。”而中国  相似文献   

6.
姚永抗同志在他的《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一文中,(見《光明日报》1964年6月12日)针对我的文章:《“合二而一”不是辯证法》,提出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在姚永抗同志看来,艾恒武、林青山同志的观点不够全面,而項晴同志的文章更不全面。姚永抗同志在以不要完全否定“合二而一”命题为借口,提出了他的所謂“全面”的理解。姚永抗同志认为,“企图用‘合二而一’来代替或补充‘一分为二’的做法,是对‘一分为二’片面理解的表现”(指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观点),但“以‘不是辯证法’来籠統地加以否定也是不对的”。姚永抗同志的“全面”理解认为,“‘合二而一’也可以理解为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个侧面——对立統一规律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因此,‘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不能說是根本对立或‘针锋相对’的。如果有对立,也只是部分与整体的对立,艾林二位提出‘合二而一’的思想不能被当作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而只是对‘一分为二’作了片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佛家讲空,是至高的智慧,是非常科学化的。”“它并非非一切虚无,这就像我们对‘○’这个数目字的错觉一样。表面看‘○’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包罗万象,变化多端,说有似无,说无实有。”  相似文献   

8.
刘行 《天风》2006,(16):28-29
一、引言“‘和’的右边是个‘口’,就是说人人都有饭吃,‘谐’的左边是个‘言’,就是人人都可以说话。这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精神吧”——作家张贤亮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可以说话,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世界上还有人没有饭吃,还有贫富差别,贵贱之分。“和谐”一词涵义非  相似文献   

9.
李洪志在《转法轮》一书篇首的“论语”中说:“‘佛法’是最精深的,他是世界上一切学说中最玄奥、超常的科学。”“‘佛法’是从粒子、分子到宇宙,从更小至更大,一切奥秘的洞见,无所不包,无所遗漏。他是宇宙特性‘真、善、忍’在不同层次的不同的论述。”实际上,“真、善、忍”只能是某个人类社会群体的生活信条,绝不是什么宇宙的根本特性。而  相似文献   

10.
贵刊1982年第3期《“非”的妙用》一文写道,“由于对‘非’字的逻辑意义不甚了解,致使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下,‘非’字用得不当,从而作出不恰当判断的现象还是常常见到的。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家里很忙,你别去看电影!’‘我非去!’‘那是我的铅笔,你不要拿!’‘我非拿!’……这些句子表达出来的意思,同作者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毛病就是‘非’字后面没有‘不’字。”其实并非如此。作者只道出其一,未说出其二。《现代汉语词典》“非”字条指  相似文献   

11.
自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哥白尼革命”一词在许多领域都被用以贴切地说明与康德为哲学带来的转变有同等意义的革命性转变。在《从外面(中国)思考:远东访谈录》[1]一书中对哲学家兼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进行提问的蒂埃里·马尔谢塞写道,这本书“不啻提出了重新启动‘离中心’这一伟大工作的动议,即定义我们的现代性———实际上是一次新的‘哥白尼颠覆’”。[2]朱利安解释说,“中国和西方的对峙是当代最伟大的问题之一”,“中国的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内在连贯关系”,它“还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理智之后的先入之见”,因此中…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冯友兰教授题为《哲学与哲学史》的论文(见《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刊号),其中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一节说:“战国时期,公孙龙作《白马论》,主张‘白马非马’。当时及后来的许多人认为这是诡辩,因为在常识中,一般都说‘白马是马’。其实‘白马是马’和‘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都是真的,并没有冲突。‘白马是马’是就马这个名  相似文献   

13.
为怀念任继愈先生创建“中国无神论学会”和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重大成就,我们重发任继愈先生于1979年发表于《哲学研究》第四期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而奋斗》一文。该文曾被指责在批判四人帮问题上不是在比喻、借用的意义上使用“宗教”这个词,而是把个人崇拜“真的看成是一种新的宗教”。指责该文“提出用‘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来‘扫除宗教’的口号也同样是荒唐”。随着此文的被指责,无神论宣传也就陷入困境,从那时算起。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来,有神论、无神论双方的或经验或教训都是可以总结、也应该总结的。而要总结,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开始。关于这篇文章,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仅仅是两句话:第一,该文明确指出:林彪、四人帮“不是宗教徒和神学家,也没有公开宣传宗教神学”。第二,该文主张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是真的,但并没有主张“扫除宗教”。  相似文献   

14.
学会质疑     
“家园”栏目及网站已历三载,从师兄之手又传至我这一届。当“青年思想家”网站改版,我征求导师贺立华教授的意见时,他说:“家园可否搞一话题‘质疑青春’?”他还说:“我们是没有资格宣称‘青春无悔’的一代, 那么你们呢?”这问话直指要害,让我们无处逃避;反思本是人类保持清醒的一种态度, 可长期以来我们却宁愿选择遗忘,这是一种极大的不负责任。既然无法逃避, 索性就去直面逼问,连同我们的青春一道,交与良心来审判。搞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要倡扬的便是质疑的精神:一种打破思维惯性奴役的独立思考,一种不贪恋安逸享受的反思性格,一种面向自我灵魂的苛刻拷问。话题的组织,我们力求找准、抓稳、打狠,不隔靴搔痒,不虚张声势,  相似文献   

15.
高赞非同志在《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一文中,把人道主义說成“国粹”,說成是孔子思想中的“精华”。他說:“把‘仁’(孔子的仁——作者注)的思想全部内容联系起来看,无疑这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偉大的思想娜说乐饕寰?它的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現,它的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爱护人民的主張,可以說都是孔子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作者认为“‘仁’的思想一般的意义是‘爱人’,是封建的人道主义”。据說:“在这个时代的‘仁’的思想,不是别的,就只能是反对奴隶制的人道主义。这对摧毁奴隶制度,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无疑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观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和二十大报告重申了这“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最关键的理论突破在于“第二个结合”。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他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了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于7月9日组织了“‘第二个结合’与无神论”专题座谈会。座谈会有关专家的主要发言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文病十鉴     
茅盾说过:“我们应当将写作上最容易犯的毛病列为戒条来警惕自己,我们尤其应当从眼前的实例中……搜寻出最难克服的弱点并且预计到最容易犯的毛病,写起一个自己警戒的‘大纲’来。自然,这样的用苦功,在某些‘天才’看来,是不值一笑的,但是对于尚未证明是‘天才’的年青的学习者以及不敢自居是‘天才’的我们,这是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害的。”因此,将文章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略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以示警戒: 其一曰文不对题,答非所问。这种毛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说明问题的根据与被  相似文献   

18.
李明欢在其文章“欧拉伯:源起、现实与反思”一文中对“欧拉伯”一词来龙去脉有较多论述。“‘欧拉伯’(EuraNa)是由英文‘欧洲’(Europe)与‘阿拉伯’(Arabia)两词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的人造词。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结束不久.法国新创刊的一份以欧阿合作为主题的时事评论杂志,以《欧拉伯》(EurabiaNewsletter)为刊名.由此正式‘制造’了这一新词。该杂志围绕当时‘欧一阿对话’(Euro-ArabDiaIogue)发表评论,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社会影响。但是,‘欧拉伯’一词.却逐渐被英、法、德、荷等诸多拉丁系语言所接纳,成为一个国际性词汇。”(李明欢,2010)“然而,2005年1月出版的((欧拉伯:欧洲一阿拉伯轴心》(以下简称(《欧拉伯》)一书,对‘欧拉伯’进行了重新解构,将其定义为‘欧洲正在阿拉伯化、伊斯兰化’的政治标签,并进而衍生出‘欧拉伯威胁论’,从而引发欧、美、中东学界、政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欧拉波’成为研究当代欧美政治的重要新概念。”(李明欢,2010)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先主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将“那么”划分为“指”“代”“连”三类,后来,金立鑫同志发展了《八》的观点,明确指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这是在总结书面语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变换比较而得出的比较客观的结论,只是他忽视了汉语口语中“那么”的一种现象。“那么”一词在口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例如: (1)我们这些个都是个文人了,都是书生了,那么力量者很单薄,而且就是说都是个体劳动者,我们必须作研究。那么这个偶有所发,或是这个有些心得,有些认识,那么想把它给它呃交流一下,和别人交换一下,我的看法对不对。那么,毕竟咱考虑将来想要发表或者是要讨论,那么,我觉得有这么个团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界常以"音乐"、"乐曲"等概念来解释先秦文献中的"乐",这是有局限性的。其实,先秦时期的"乐"是综合了"诗辞"、"乐曲"、"舞蹈"等艺术元素而近似于"戏剧"的一种社会活动。除去借助"乐曲"之演奏来影响受众之听觉外,"乐"更通过舞台表演对受众之视听感官产生协同作用,影响和塑造受众的德性人格,从而达至"成教"的目的。这种"以‘戏’解‘乐’"的理解方式在诠释相关文献时更具优势。同时,我们应该在"以‘戏’解‘乐’"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乐’中之‘音’"、"‘戏’中之‘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