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英娜  张岩磊 《学海》2023,(6):191-200
哲学家们关于世界的思考原则有超验论和内在论之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选择世界之外还是世界之内的基点来理解整个世界。近代以来,这两种原则又延伸到关于历史的思考中。康德和黑格尔等超验论者大体从现实世界之外的抽象原则去理解历史,而马克思关于历史的思考则属于一种典型的内在论。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实证的原则,从历史的内在要素出发去把握历史的运动和变迁,是一个由实践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作为核心范畴组织起来的多层次范畴体系。其中,实践侧重于揭示历史运动的动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则是实践在社会层面的表达,是呈现历史的恰切平面。《资本论》的“大逻辑”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自反性的揭示,对这种内在论的历史表达做出了光辉的示范。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西方开始对所谓“形而上学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个问题长期受到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最有权威的学派和流派的蔑视。正如尤琳娜指出:“提出为形而上学‘恢复名誉’的积极步骤和有利于形而上学的新论据的,主要不是坚持传统看法的哲学家营垒,而是‘科学哲学家’阵营,不久以前,在这里曾经传出哲学革命的呼吁,并且要求把形而上学革出教门”(参见第204页)。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这一资产阶级文化现象不能不加详细的分析,何况在积极宣传“形而上学复兴”的流派中,有不少人是代表唯物主义发表意见的。这种转变,是否象这些流派的代表者们所断言  相似文献   

3.
非存在对象的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与物理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具体的对象不同,形而上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非存在的对象。非存在对象是被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以及被我们的科学概念框架所预设的对象。它是我们对世界理解和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作为我们世界的这样一部分,我们可以凭借它们所有的性质,依某种方式预设非存在对象的行为。自然法则不仅仅管辖着有某种性质的实际对象,而且也管辖着具有这些性质的物理上或形而上学上可能的对象。所以,形而上学研究诸如夸克、数、伯伽索斯、独角兽这样的抽象对象和非存在对象,它们按其自身的性质而被作为实体看待。如果我们要理解科学和形而上学的事业,我们就必须预设它们的存在。非存在对象语义学试图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描述和组织这些对象。  相似文献   

4.
布伦塔诺在《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中所持的形而上学态度通常被认为是形而上学实在论。本文提出另一种解释,依据这种观点,布伦塔诺始终是一位成熟的现象论者。然而,他的现象论与标准的现象论有着显著的不同,后者并不否认物理学家关于客观世界判断的真实性。在本文中,我将论证,意向性理论的目标,是允许在现象论者理论框架内对外在-现象的关涉(aboutness)的。  相似文献   

5.
儒家道德形而上学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形而上学,主要解释了道德的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原理,它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儒学的构成中,道德问题是贯穿其整个学说的主线,自然也留下了大量关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系统论述.经历了先秦时期的萌芽,宋明时期的发展,直至近现代的完善,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理论生成了自身独具的结构范式.它通过对非感性世界的追问,为人们的道德生活与意义世界提供了源于生命内在自我领悟的终极关怀.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儒家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评价、道德规范、道德序列以及道德修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基本适应目标与决策原则的功能分析,致力于心理过程多维度的动态考察,动态进化心理学在坚持适应主义原则基础上,将基因与经验、环境同时纳入心理发展解释框架,更为彻底地贯彻了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进化心理学的局限。但由于忽略社会实践的作用,它所展示的更多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发展图景,对心理过程的动态分析亦难以挣脱形而上学的桎梏。  相似文献   

7.
李珍 《哲学研究》2022,(4):118-127
不少学者将干预主义因果论应用于心灵哲学以解决心理因果性问题,但这种研究进路遇到了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究其根源,并不是因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本身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干预主义者没有能够为这一理论提供一种清晰的形而上学说明。干预主义理论所支撑的并不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而是基于稳健性的多元主义:世界上存在许许多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实体、属性和现象,稳健性为我们相信这些实体、属性和现象是真实的提供了理由。稳健多元主义不是对物理主义的替代,而是一种不同于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物理主义形式,它能够兼顾物理的首要性和世界的多元性。稳健多元主义不但能够从形而上学层面支撑干预主义因果论,并能帮助其解决排除问题。  相似文献   

8.
哲学新书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系统地评介了现代西方最主要的和最新的哲学流派,如实证主义、唯意志论、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新哲学”、反实证主义。该书对这些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流行情况,它们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人的思维领域究竟提出了那些哲学问题、解决得怎样,它们同以往哲学形态的联系和演变情况,它们与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一.伦理学和经济学的互相交织对经济人和经济商品的伦理评价大多依赖于一个人对世界的一种形而上学解释,以及他对经济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哲学分析。人的形而上学沉思启发了他对于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个人理解。它们决定着他的价值等级和通过他所实现的要求的本质。即使演绎和归纳的解释极为不同,人的社会存在仍然总是被认为是一种事实。它的历史表述从先验的价值假定延伸到意志论的、直觉导向的学说,从个人主义解释延伸到关于社会过程的一种功能理解的客观主义态度。在神学观点看来,价值的形而上学规定是由启示保证的。在哲学解释中…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元伦理学家们也开始青睐各种道德自然主义的立场。一种非还原的道德自然主义立场不仅可以保证伦理学形而上学层面的客观性,还可以良好地解释道德现象,尤其在面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挑战时,道德自然主义的回应一方面重新审视了自身在认识论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还有效说明了道德知识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朱万润 《哲学动态》2023,(7):95-103
权利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依据进化博弈论可重新解释权利。在博弈论的形式化表达中,权利呈现出囚徒困境结构。根据进化博弈论中大量关于囚徒困境的研究可推论出:(1)权利能够在小规模共同体的长期互动中自然地进化;(2)如此进化而来的权利能够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并且遵从权利的约束将导向长期纳什均衡。我们之所以拥有权利,是因为权利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人们在长期互动中自然实现的均衡,背弃权利的均衡将使整个共同体付出高昂的代价。这种解释无需诉诸上帝的意志等形而上学论证,也不预设意识形态立场,它只需诉诸社会科学所发现的规律以及人们对相关后果的反思。这与现有权利理论的解释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评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一方面,海德格尔在他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中所发挥的对康德的解释,没有停留在单纯字句,而是带有大胆的探索性质,带有真正哲学探索的标记,它始终让我们置身于问题本身,并使这些问题保持着真正的力量和自身的原初性。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在最重要的方面采取了“武力索取”的方法,它没有公正对待康德明确坚持的感性与知性的二元论原则,就此而言,海德格尔的解释无异于是在用武力侵犯康德思想,强行让其屈从于自己的形而上学问题。本文坚持认为,领会康德思想的最确定的出发点就是要坚持康德的认识能力二元论原则,以及由此派生的“现象”与“自在之物”、“感性世界”与“理智世界”和“经验”与“理念”的二元区分。  相似文献   

13.
道德价值与当代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定价值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特征。在社会历史长河中,人们培养了区分周围世界中事物与现象的能力,这些事物和现象符合人们的需要,因此人们对它们持有特殊的态度:珍惜和保护它们,在自己的生存活动中依赖于它们。价值是存在的,即使它们本身还没有被认识到;而如果它们被认识到了,也不永远都能在一般意识及与其相应的范畴之中完全固定下来。对世界的价值关系本性的理论探索,是精神文化、哲学和伦理学晚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价值本性存在的各种不同看法,只是强调了该问题的意义并促使人们探寻正确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14.
第五节 创世纪的前几章 A 创世 3.人类与进化 圣经上人比无生物和有生物优越的思想,能与世界进化论相容吗? 说唯物进化论或机械进化论思想与基督教思想不相容,这毫无问题 如果说,整个人——灵魂和肉体——都是由低级有生物和无生物逐步演变而来的,这怎能逃脱唯物论、泛神论或内在论之嫌呢?又怎么去肯定精神的超然性与新生呢?这种思想是不符合信条的  相似文献   

15.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马列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首先取决于这个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原则有着概念的联系。在苏联的哲学文献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严肃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在最近的15年。主体和客体的范畴内容更加确切了,在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得到了揭示,通过理解这些范畴,历史-哲学传统得到了批判分析。所评著作的特征在于,该书试图从两种立场——认识论立场和文化历史立场的有机统一方面,思考主体和客体问题的内容。这就使作者一方面有可能更充分地揭示主体和客体在这两个范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重新诠释“神人论”这一传统基督教人学理论,在重建神、人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揭示了神人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神人论的核心是“肯定神性”与“否定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实在性之确证就在于人性中内在蕴含着神性,即神人的两位一体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只有在“绝对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基础上,人才可以自由的意识、反思神的原则,同时又保持与神的内在同一关联。内在精神世界中人与神的绝对同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是人所追求的本真生存方式。神人论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和理论基础,也是宗教哲学家为完善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重新诠释“神人论”这一传统基督教人学理论,在重建神、人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揭示了神人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神人论的核心是“肯定神性”与“否定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实在性之确证就在于人性中内在蕴含着神性,即神人的两位一体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只有在“绝对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基础上,人才可以自由的意识、反思神的原则,同时又保持与神的内在同一关联。内在精神世界中人与神的绝对同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是人所追求的零真生存方式。神人论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和理论基础,也是宗教哲学家为完善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作者首先指出,随着历史学的发展,它的问题和研究方法也复杂起来了。因此,在历史学面前不可免地要提出一系列哲学问题。但由于资产阶级学者的历史哲学观点的局限性,影响到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作者认为,把历史哲学分为批判的(关于历史认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和教条主义的(关于历史过程的理论),有它的合理性,因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和作为历史学、作为历史意识的历史是不相同的,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特的问题。作者认为,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著作是极其广泛的,但把它们综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一、宗教的;二、存在主义的;三、实证主义的。宗教历史哲学认为历史问题首先是神学问题,它求助于彼岸的超历史的力量,主要是站在过去的立场来批判现存的社会;存在主义把历史看作是人的存在问题。在存在主义看来,历史哲学是人的哲学,通过个人存在研究历史的基本问题。实证主义哲学家认为历史学是经验研究的具体领域。哲学既不研究历史过程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也不研究一般的历史认识理论,而是对现实存在的历史学作具体的逻辑方法论研究。实证主义局限于历史学的逻辑方法论的分析,回避对具体历史现实的研究,把资产阶级社会及其思想体系当作自然准则接受下来。作者对这三派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批评,但对它们的某些观点又表示同意和赞赏,说它们提出了重要的历史哲学问题,阐明了历史研究的某些特征,特别是历史说明的逻辑对批判陈旧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概念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循环”的概念有相当长的历史,这个历史与作为一般认识理论的解释学本身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需要解释神话中的形象,只是晚一些时候,才是需要解释古老的经文和历史性文件,刺激了对解释的特有的原则与方法的各种探索。后来这些原则和方法,其中包括“解释学循环”的原则,事实上为一切研究解释学分析的人所利用。但是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主要的方法论概念的“解释学循环”,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能否被终结是长期存在于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欧洲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实体论的思维本体论,康德颠覆了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并没有颠覆形而上学本身。他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为人的自由本质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同时又在他的实践哲学中为形而上学找到了栖身之处,即以人的自由本质为依据,确认普遍的道德法则和权利法则只能来自人的纯粹理性,而不是来自经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本体论原则完成了对以往旧哲学的总体超越,从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出发确认人的自由本质,并将"改变世界"确立为实践哲学的主题。人类改变世界的活动必然要面对实践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这些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不可能直接出自于对经验世界的归纳和概括,而必然是以人的自由本质为前提性依据,通过人们的理性思维推导出与人的自由本质根本一致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而依靠我们的理性能力来探讨实践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正是形而上学在实践哲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