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历史任务的提出,我们的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现代生产力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现代生产力这个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向人们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如智力因素(科技)的作用、科学的劳动组织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生产的发展、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其实,这只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定义,它无法准确地揭示生产力范畴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真实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改变的。”又说:“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种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生产力?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哪个要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等等,都存在不同观点。搞清楚这些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了便于大家深入的讨论和研究,现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同意见简介如下: 一、什么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本刊曾提出:应将现实问题的研究提到哲学的层次上来。目前已有些研究者把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论等问题提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关系的高度来认识和研讨,并同时转向对有关范畴和方法的反思,达到了新的理论深度。这里发表的关于生产力范畴的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哲学的生产力范畴和经济学的生产力范畴的区别,并着重从哲学的高度作了初步分析。就这类问题展开讨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是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在于遵循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对世界实行革命改造。不正确的理解方式却窒息这一哲学的革命精神,将其变成在现实问题面前毫无用处的一堆词藻,并在客观上为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思潮提供口实。因此,有必要强调:“在马克思看来,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特别重要的是这些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这些现象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社会关系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关系制度的规律。”(《列宁选集》第1卷,第32页)不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是当代世界变革浪潮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都要求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在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关系问题的研究中,把揭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质变、过渡和转化的规律与机制,列为头等重要的课题;并把这个要求贯彻到每个范畴和诸范畴之间总体联系的研究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挥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98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围绕着这一论断提出的根据、基本含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代表了理论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生产力作为能力的存在形式,是劳动者的本领和生产工具的性能的总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范畴,但是,当生产力这个范畴被用来解释生产关系变更的原因,论证生产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的标志时,却被当作有主观要求的能动范畴了。生产力作为存在实体的本质规定与它被看作带有主观能动性因素这种状况,引起了生产力理论中许多带  相似文献   

7.
1988年12月6日—8日,四川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共遂宁市委宣传部在遂宁市联合召开学术讨论会,到会150人,论文112篇。会议较集中地讨论了深化认识生产力标准的问题。与会同志认为: 1、生产力标准是生产力整体优化的标准。而当前,有些地方对生产力标准的科学含义有所误解和庸俗化,把它变成急功近利的标准,或者把生产力归结为物,把物归结为钱,以至产生行为短期化。我们要用生产力整体优化去衡量,坚持生产力诸要素的有机统一,坚持短期生产力与长期生产力、局部生产力与整体生产力的统一。哲学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平心同志于一九五九年在《学术月刊》第六期发表了《论生产力的性质》一文,以后又继续在《学术月刊》、《新建设》、《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到一九六一年止,他围绕生产力性质问题就写了约十七万字十五篇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学术问题,在当时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并开展了一场规模颇大的讨论。当时的讨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生产力有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原著,总能开卷有益,如果这些原著是经典作家的著述,则更其如此。假如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著作中蕴含的理论潜力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那么许多迫切的哲学问题本来可以解决得更顺利、更正确、更深刻些。更何况,某些人一次次重新发现和发明的蹩脚货,原本就是我们的伟大先驱者们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对我们来讲是基本观点)的全部价值,能够得到比过去更充分的发掘,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各个方面的研究,就会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了做到这一点,现在已经具备了过去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和更大的可能性。五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业已出齐。一百多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前十卷也已经出版。目前在学术  相似文献   

10.
虽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把家庭作为一个变化着的历史范畴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在我们现有的  相似文献   

11.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是我们今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因此,弄清楚“生产力状况”这一范畴,实事求是地说明我国今天的生产力状况,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产力的内容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是社会科学中和经济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究竟什么是生产力,它的内容究竟包括些什么,多年来,我国理论界没有统一的认识,也没有全面地、准确地反映马克思的有关论述。目前,在我国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时候,从理论上弄清生产力的内容,决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概念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根据生产力自身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介绍潘菽同志对心理活动的二分法的看法,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两种心理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二、为什么情是意向活动? 三、意向和行动、心理和实践的关系; 四、三分法为什么不对? 五、潘菽同志对二分法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哲学界曾展开过生产力二要素和三要素以及多要素的争论。这里就二要素和三要素论谈几点不同的看法和质疑。二要素和三要素的争论是一种同质异量的争论。三要素论者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要素论者认为生产力只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其实,承认二要素,必然要发展到承认三要素,而否定三要素,也就必然否定二要素。因此,两者要决出真谬,似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1991年8月初,在东北地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哲学研讨会”上,来自40个大专院校、党校、科研所以及其它教学和宣传部门的80余位理论工作者,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现将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只要我们对“辩证的过程”这个词的意义理解不一致,就有可能引起争论。在理查德·戈恩引用的恩格斯的两段话中,辩证法的规律实际上,而且也许并非有意地,是这样被定义的,即把自然界的过程看作为原始实在的对象,而辩证法规律则是这一对象的、即自然界过程的反映。戈恩强调这一事实是完全正确的,即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关于原始实在的一种思想上的概念,一种映象,而不是在社会交往中能在人的头脑中产生那种映象的原始实在自身。  相似文献   

17.
人类认识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和积累了许多哲学范畴。哲学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最一般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每一个范畴正象一张网上的纽结那样,标志着人们认识世界之网的一个小阶段。随着人们实践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必将使哲学范畴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深刻的把握世界的本质。 研究哲学范畴的历史回顾 许许多多的哲学范畴应当如何分类?它们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如何?从古至今,都一直吸引着哲学家们去研究和探索。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哲学范畴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十类范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讲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的时候,常常举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做例子,说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对此我没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根据内容和形式互相关系这条道理,现行历史唯物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现发表下述一点意见。生产力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和衡量社会进步标准的理论,在上个世纪中叶,在总体上就已经获得解决了,即把社会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础,并以此来分析说明社会的性质、状态、变化和发展。随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这一理论的内涵也愈显深邃,表述也愈益清晰  相似文献   

20.
关于“价值观念”范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价值观念”范畴的研究王学川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价值观念的讨论正不断深化。现将讨论中一些颇有争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价值观念的内涵关于价值观念的内涵,大家见仁见智,大致可区分为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偏重于非理性,认为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意向等。具体提法有:(1)价值观念是与主体理想、志向、需要密切联系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2)价值观念是思维主体所形成的对客体认识的欲求倾向,是对思维材料的取舍标准及思维过程的理想目标。(3)价值观念是反映着人们的追求和向往目标的较为理想的意识。(4)价值观念不是指对价值的认识,而是指对价值的态度,是人们在价值选择、评价、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取向准则。(5)价值观念可理解为个人的基本态度和根本意向,它们在个人过去所获得的经验和当前要作出的抉择之间起着一种媒介作用,并能简化待处理的问题,能提供对行动的准则和激励,从而指导其行为。(6)价值观念并不反映价值关系,而是反映主体对价值关系的态度的社会意识。第二类观点认为,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主体的理性、自觉的观念形态。具体提法有:(1)价值观念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现象或价值关系的系统看法,是以往价值生活经验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