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自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出版以后,用“实学”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明末清初(或只提清初)所出现的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学术末流相反的学术思潮的提法,有不断扩大之势。在学术史上使用一个新概念(作为“实学”一词,古已有之。用之概括一时期的学术思潮,其意义是新的)并能被学术界逐渐接受,说明这个新概念在使用上有一定的科学性,至少也是具有较多的科学成份。虽然如此,但就目前个人所见,对“实学”概念的理解,也并非一致。见诸于书刊文论的,其使用“实学”的含义,并不完全一样。这又说明,“实学”的用法,还有进一步确定含义,确定范围的必要.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实学与史学呈现出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态势。一方面,“经世”、“喷治”的史学为明清实学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载体,某些重要的史学流派甚至成为明清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明清实学的基本精神和学术取向、文化立场和知识信仰等等,又深刻地规定和影响着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走向和面貌──如实学思潮中的人文启蒙精神与“程量今古,独出胸臆”的史评类著作的发达;“学必致用”的实学原则与当代史研究的繁荣;“学必多艺”的实学思想与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史学向社会深层的转移;“泰西(欧洲)实学” 的传入与外国史研究的兴起……至于明清时期野史稗乘的极度繁荣,乾嘉朴学的盛极一时,史学方法的某些突破性进展等等,更是与明清实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关联。  相似文献   

3.
16世纪起宋明理学走向衰败。明王朝的式微,使得时贤及亡臣遗民们在痛苦的反思中认识到:明朝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宋明理学的空疏、迂腐,“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所以他们抨击理学,要求“由虚迫实”。与此同时,明清时期中国古典科学的复兴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也促进了明清实学的产生。明清实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明清时代特别是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异乎寻常的繁荣。这种繁荣的主题和历史演讲的探究。构成了近年来明清实学研究的大致格局,本文拟就这些研究作一描述: 关于思潮的命名由于明清思潮既是地主阶级和市民阶层对于正统理学的反叛,又是古典科学复兴和“西学东渐”的产儿。因此具有广泛的包含性和丰富的层次性。由于不同学者不同的视野和立足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出版《明清实学简史》系1998年齐鲁书社出版《明清实学思潮史》一书之简编本。《简史》较之原本更加言简意明,便于阅读。拜读之后,启发良多,受益匪浅,愿谈几点体会,以与同道切磋。“实学”一词虽然远在明清时代的著名学者著述中经常出现,但是把它作为一种专门的思潮来研究还是近十来年之事。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一书的出版,即是我国明清实学思潮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最新成果。“实学”作为明清时期的一大学术思潮,不大引人注意,所以也无明确地界定。其实,“实学”不过是对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5.
<正> 第一部由台湾学者和大陆学者精诚合作撰著、由美籍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和中国社科院辛冠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任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即将出版,同学界和读者见面。《明清实学思潮史》是一部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正确阐述明清实学思潮产生、演变、特点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的学术专著。它探讨了从明中叶至清代末期——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三百余年间,由批判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末流和佛、道思想体系而兴起的以经世政用、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本书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从明中叶以后,特别是明清之际,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天崩地陷”的大动荡时代,反映这个时代精神的思想主流,是从批判整个宋明理学中产生的实学思潮。这一思潮遍及经济、政治、哲学、科学、文化艺术等全部文化领域。它的历史使命是解放个性、解放生产力,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道路。作者认为,这一学术思潮,与近代启蒙思想不同,与个性解放、人文主义也有别。用“实学”这个传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学思想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学”这一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广义之实学是指自先秦以来注重现实、经世致用的学问 ;而狭义之实学则是指自北宋中叶以来直至晚清洋务运动之前绵延达数百年之久的实体达用之学 ,是针对明末理学及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层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社会变革思潮和思想解放运动。“实学”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就其时代特征而言 ,实学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及近代新学一样 ,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表现形态 ;就其理论形态而言 ,实学是明清时期思想家在新…  相似文献   

7.
明朝万历年间,阳明学弊端日显。尤其是一些王学末流,利用王阳明“四句教”之首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理论,谈空说玄,甚至大张禅风。顾宪成、高攀龙等有识之士月对他们这种空谈心性而不务实学的风气极为不满。于是双方发生了一场“道性善”与心体“无善无恶”说的公开论辩。作者认为,这场论辩从形式上看虽说是理学内部的一场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辩,但实际上却是明末社会危机深重的产物。是一场倡导实学还是崇尚空谈的论争。这场论辩无疑为明清之际的尚实学、重实证、讲求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的高涨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眉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15日一20日,在张载故里陕西省眉县召开。来自中国内地、台湾地区与日本、韩国的12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张载关学与实学的关系、张载实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点;张载实学思想对宋元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研究张载实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学者认为张载是实学家而不是理学家。较多的学者则认同张载是理学家,而在其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实…  相似文献   

9.
正由韩国实学学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韩国学中央研究院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批判语境下的实学",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三十余位学者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一、实学源于批判明清时期的中、日、韩三国,不约而同地兴起了实学思潮。这一实学思潮是学者批判时代弊病的  相似文献   

10.
朝鲜实学既是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朝鲜王朝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新兴市民的利益和愿望的反映,又是多元异质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与会通的结晶。朝鲜实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从朝鲜王朝前期的性理学中吸取了它所蕴含的实学思想,而且也从中国传入的明清实学与从欧洲传入的“西学” 中吸取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只有在这种多元异质文化氛围中,才有可能建构朝鲜实学与性理学相对立的实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实学"一词,虽然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甚早,但把它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明清学术思潮的概括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中,"实学"概念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涵义。因此,目前学术界对于实学的看法,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②。一般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实学思潮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的发展往往表现为哲学思潮的演变。人们常常把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概括为: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宋明以后的哲学思潮,有的学者以“理学与反理学”来加以概括。这种概括是否准确、是否揭示了哲学发展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谷方同志的《中国哲学史上“反理学的斗争”质疑》一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该文认为,用“反理学的斗争”来概括明清之际的批判理学思潮是不恰当的,在明清之际的时代条件下不存在“反理学斗争”的根据。该文对如何分析哲学思潮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欢迎不同意见的讨论,欢迎广大读者就哲学发展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撰文阐述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张悦  金圣基 《孔子研究》2019,(1):98-103
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形态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范式转换,不仅有对立性、断裂性的一面,亦有关联性、连续性的一面。从后者来看,这就意味着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转轨有其"内在理路"可寻。作为理学与实学交融(虚实结合)的重要学术典范,黄宗羲实学思想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连续性发展。从"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本体论到读经穷理"会众合一"、"一本万殊"的方法论,再到"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的治学观,都反映出梨洲之学试图矫正宋明理学家"读书不多"亦或"多而不求之于心"的空疏之弊,力倡道德修养、读经穷理和治学追求上的"实心"、"实学"、"实功"的基本实学立场。可以说,梨洲之学既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性总结,又是对明清实学的创造性建构,这构成了黄宗羲实学思想特质的一体两面,由此也反映出了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明清嬗代之际是一个风云多变、社会动荡、群雄崛起、英才辈出的时代。学术界亦是五星(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朱之瑜)聚奎,竞放异彩。然而,建国40年来,研究顾、黄者益之,探索方、王者有之,惟朱之瑜似显冷落。由李甦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转机与革新——论中国畸儒朱之瑜》一书,打破了这一冷落局面。这是大陆学者研究朱之瑜的第一部学术著作。综览全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观念的革新。作者把对朱之瑜思想的剖析,置于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大背景之中,这就突出了朱之瑜之所以为“畸儒”的历史根源及其实学思想的社会价值。综观当前学术界对明清之际社会思潮的称谓,有种种说法:或曰经世致用之学,或曰社会启蒙思潮,或曰批判性总结思潮,或曰社会革新之学。凡此种种,都对这一思潮的性质、特点、趋向,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而作者是通  相似文献   

15.
1986年8月18日至23日,在秋色宜人的成都举行了第二届明清实学思潮史学术讨论会。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四十余人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与会的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了热烈的争鸣。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从明代中叶到清朝的中叶,特别是明清之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天崩地解”的动荡年代。在这大变动的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群星灿烂的思想家。他  相似文献   

16.
由洛阳大学、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香港孔教学院和嵩县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二程洛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8月 1日至 3日在洛学的发源地古都洛阳召开。海内外的 5 0余位学者与会。会议期间 ,举行了隆重的程颢铜像揭幕典礼。一、二程洛学与实学的关系葛荣晋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 ,二程理学中的实学思想是明清实学的源头之一。在本体论上 ,吸取了二程的实学理论特别是程颢的“器亦道 ,道亦器”观 ;在人性论上 ,其性一元论思想体系受到程颢“性即气 ,气即性”和“善恶皆性”观点影响 ;在认识论上 ,“格物穷理”弘…  相似文献   

17.
“工夫即本体”是明清之际为人瞩目的一个哲学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思辨重点的一个转折。科学地理解、把握这一命题,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哲学的演化,尤其是正确地剖析明清实学思潮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一、“工夫即本体”命题的奠基“本”、“体”原是两个相近的范畴。“本”与“末”相对,“体”与“用”相对,只是到了宋代才出现“本体”一词。“本”,《说文》:“木下日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抵也。”似有“根基”之意。《辞海》对“本”亦有“草木之根”,“事物根基或主体”,“根据”,“原始”…  相似文献   

18.
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正与大陆学者合作编著《明清实学思潮史》一书,这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大陆与台湾学者的第一次编著合作。该书计划三编六十四章,共约140万字。为了把这部书写好,1985年7月14—18日,该书编委会在北京举行了明清实学思潮史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9.
1986年8月19日至26日,在成都举行了明清实学思潮史学术讨论会第二次会议。与会者有来自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自然科学史界和出版界的30多位专家学者。《明清实学思潮史》主编陈鼓应教授、辛冠洁教授和葛荣晋副教授,石峻教授、邱汉生研究员和美国爱丁堡大学教授、华中工学院客座教授李绍昆先生参加了讨论会。讨论会是在专家学者经过一年研究,对明清实学思潮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前进的基础上召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和朱舜水同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但两人的实学思想却有重要区别。本文揭示了三方面的重要区别:(1)弘扬原始儒学而反对理学与继承原始儒学又发展理学的区别。(2)维护封建君权政治和宣扬民主启蒙思想的区别;(3)传播儒家文化和潜心史学研究的区别。文章最后从上述区别中得出了不能把反理学、倡启蒙视为实学思潮必具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