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秀华 《哲学动态》2006,1(12):42-47
考虑到工程活动就是从人类生存的现实出发,自觉依循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变革现存世界、创造价值,并通过价值评价进而实现价值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探究工程价值及其评价问题,以更好地指导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工程实践。一价值与工程价值一般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效用关系,其基础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即人的需要。简单地说,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根据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状况和程度,价值被区分为正价值、零价值和负价值。工程价值是指工程活动及其成果满足人的需要的一…  相似文献   

2.
关于评价活动的认识论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价值论的研究必然要转到对于评价论的研究,这是价值论研究深化的内在要求和标志。评价活动属于认识活动,这已经得到国内不少学者的认同。但对于评价活动的认识论机制研究尚少。本文试图从这方面作些尝试。一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和标准的选择评价,就是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是主体对于客体进行评价活动的出发点。需要产生于主体自身的结构、规定和主体同周围世界不可分割的联系。主体的自身结构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随着主体结构及其与周围世界关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价值观念”范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价值观念”范畴的研究王学川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价值观念的讨论正不断深化。现将讨论中一些颇有争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价值观念的内涵关于价值观念的内涵,大家见仁见智,大致可区分为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偏重于非理性,认为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意向等。具体提法有:(1)价值观念是与主体理想、志向、需要密切联系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2)价值观念是思维主体所形成的对客体认识的欲求倾向,是对思维材料的取舍标准及思维过程的理想目标。(3)价值观念是反映着人们的追求和向往目标的较为理想的意识。(4)价值观念不是指对价值的认识,而是指对价值的态度,是人们在价值选择、评价、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取向准则。(5)价值观念可理解为个人的基本态度和根本意向,它们在个人过去所获得的经验和当前要作出的抉择之间起着一种媒介作用,并能简化待处理的问题,能提供对行动的准则和激励,从而指导其行为。(6)价值观念并不反映价值关系,而是反映主体对价值关系的态度的社会意识。第二类观点认为,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主体的理性、自觉的观念形态。具体提法有:(1)价值观念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现象或价值关系的系统看法,是以往价值生活经验积淀  相似文献   

4.
价值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价值关系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管理价值反映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们与作为客体的管理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主体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程度上重视和参入对客体的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通过某种管理,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通过加强改善管理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效益问题,就是管理价值问题。因为效益总是相对于人们的社会需要而言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评价,之所以众说纷法,其根本原因是在两大问题上的分歧和不同。一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分歧,二是探讨经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方法论不同。道德价值评价,是道德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所凝结抽象而成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对道德客体的道德价值进行认知、判断和评定的一种道德活动。因此,直接影响到道德价值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就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和道德价值评价方法。什么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道德价值评价标准,是道德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所凝结抽象而成的一种价值尺度。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以…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特点李德顺同历史上和西方的各种价值论学说相比,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征,表现为:在理论上以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实践上坚持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其中包括:实践唯物主义的价值理论。即以彻底的、科学的实践观点及其思维方式来考察价值问题,指出价值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中的普遍内容,是主客体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特定形态及其产物,是客体属性同主体需要和能力之间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统一。价值产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既不是与主体创造活动无关的自然本性,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或神秘意志绝对自由的表现。能动反映论的评价学说。即在区分价值的客观形态和主观形态的基础上,坚持用能动反映论的观点看待评价认识与客观价值的关系,从而在认识论层次上将评价学说与真理学说统一起来,同时也强调了评价、态度、情感的特殊性质和意义。人民主体论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即以占人类绝大多数并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人民群众为唯一的、最高的价值主体,主张人民是一切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统一,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现实的最高价值目标,以符合广大人民的利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自我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价值是与其社会价值不同的另一种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自我价值” 则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我把这种观点简称为“自我满足论”,这种观点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它错误地脱离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自我价值.价值关系只能存在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在一般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而外界物则是价值客体.外界物只有对人而言,才有所谓价值.而当我们考察人自身的价值时,人便由价值主体转化为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综述王玉梁1993年9月6日至11日,由《人文杂志》、陕西省社科联和哲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师大哲学系、中国科技大学社科系、海南大学等14个单位主办的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共60多人,提供专著二本,论文40多篇。会上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岩崎允胤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德顺分别介绍了中日两国价值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特点,接着对价值本质、价值创造与评价、价值与历史观、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和中日价值取向比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简述如下:一、关于价值的本质1.价值本质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与会者首先对哲学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展开了讨论。多数学者主张从主客体关系研究价值。这种思路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体性价值论或主体性人学价值论,主要突出主体性对价值的作用。另一种观点是主客体统一论,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价值不仅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志,一方面同意主客体关系说,另一方面又自称是主体论价值论,这是自相矛盾。前一种观点的学者则认  相似文献   

9.
论主客间认识关系的主体间情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认识活动直接涉及两类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以及主体与主体的互识(交流、传讯)关系。正象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必须以主体间交往实践或社会互动为前提一样,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也直接以主体间的社会交流为前提。主客间认识关系总是现实地被主体间关系所中介,总是在一定的主体间社会传讯的情境下发生和实现。哲学认识论,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10.
论比较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比较价值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比较价值就是人通过将主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甚至主体与客体进行比较所生成的状况,造成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比较价值是一种基于精神意识、比较关系的相对价值,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主体的价值追求活动不断展开。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客体对主体作用的“机制” 1.当研究经验东西和科学的理论东西、即事实及其解释之间的关系时,不能不估计到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本人的意识,并在它之外而存在的客体的整个不同方面。这意味着在一开始分析当前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了认识论的这个根本问题、即主体(S)和客体(O)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S/O(粗的横短线表示S对O的关系)的问题。我们在本文中仅限于解释客体O对主体S作用的“机制”,而撇开并不次要的问题,即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学者研究价值问题大多遵循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即从主体和客体的特定关系中考察价值,总体上把价值规定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近年来对于这一方法论模式的合理性,学术界有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下面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争论做一介绍,并对有些观点遇到的问题做一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3.
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它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但是,现实的认识活动,并非主体与客体简单的二项式构成和直接的两极对峙,而是一个由主体、客体、中介三大要素组成的动态复合系统。显然,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也就只能存在于三者相互联系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撇开其中任何一项,要真实地、完整地把握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对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认识中介的研究。什么是认识中介?其内涵规定和外延结构怎样?这需要从一般的中介概念谈起。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普遍联系的形式却是千差  相似文献   

14.
实践作为人变革、改造客体的自觉活动,必定伴随着人的思维、认识活动。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变革客体的物质活动与实践活动主体的思维、认识活动总是统一于同一过程的。实践主体的思维、认识活动决不可能游离于实践活动之外。相反,实践活动正是在主体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展开、进行的。实践活动运行的方向、方式、过程及结果,一方面固然受制于实践客体的结构、属性、特点等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则受着主体思维方式的支配、控制和调节。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从功能上讲,思维方式是实践主体认识客体的观念出发点,是主体把握客体的内在尺度。从结构上讲,它包括经验、知识、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这些因素交织、统一在一起,对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控制和调节作用。实践活动从其展开的程序上讲,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即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的决策活动、实施实践方案的执行一操作活动和对实践结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一、适应与图式。人类智慧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认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皮亚杰指出,就其本身而言,智慧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即所谓运算;就其外部功能而言,智慧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他强调说明,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能动适应,“人的认识本质上是能动的……认识就是转变实在”;所谓能动即指主体以物质动作或者运用符号以精神动作转变客体,只有改变客体才能认识客体,只有改变环境才能适应环境。他又指出,主体与环境的适应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主体要适应环境、认识客体,主体自身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借用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评价客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具有崭新特质的思维,也即从实践观点出发的“实践思维”。 1 实践观点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区别于自然物的本质性活动,实践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只有在以生产活动为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渐产生出人与自然的矛盾、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思维与  相似文献   

17.
1.近几年来,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能否成为哲学基本向题,是哲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笔者既不赞成“哲学基本问题应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主张,也不赞成“主客体关系问题并非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而是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应该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要弄清主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选择和改造客观事物能力的人;客体则是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选择和改造对象的客观事物。从外延来说,主体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具有哪些层次?这是近几年来认识论的研究课题。目前,综观在这方面的探讨文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即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评价关系。我们认为,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仅归结为上述三种是不全面的,还应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这一层关系。人的认识是一个有多种成份参与的复杂过程,在这中间,情感作为主体非理性因素的一个方面和主体的理性因素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所以不能把认识过程仅仅归为理性思维的过程,应该看到情感对人的认识过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恩格斯就明确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马  相似文献   

19.
价值目标是主体对客体需要的超前反映,是价值关系的理想化状态,是价值行为的目的。价值目标具有六个特征:1、价值目标是主体需要和欲望的统一;2、价值目标是超越与暂稳的统一;3、价值目标是客体属性和主体创造的统一;4、价值目标是“实用”与“美”的统一;5、价值目标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6、价值目标是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统一。价值目标的设定对人类的价值行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一,价值目标使主体活动具有目的性。价值行为是实现价标的手段,主体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价值目标旋转。  相似文献   

20.
认识的来源问题是认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在认识和检验真理中的作用等多方面的问题,哲学界开展认识来源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是有重要意义的。就已发表的文章来看,虽然问题谈的尚不够充分,但几种意见的分歧已经明确。长期以来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认识泉源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张华金、马积华在《关于认识源泉的几点看法》(1980年7月25日《文汇报》)一文中,较具体地阐述了实践是认识唯一源泉的观点。他们认为,认识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个动态因素,不是指世界的本源或认识客体。因而认识的源泉所揭示的是人的认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