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卮言”─—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卮言”一语,首出于《庄子·寓言》,即“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后言日出,和以天倪。”历来的庄学研究者多注重“卮言”之表层语义,即视其为文学意味上的某种写作技巧,而完全忽视其所蕴涵的道体论形而上学的“学”的意义,即“道”之意义何以被诠解的语言学之路(在这条路上,或许折射出同西方存在论的形而上学之所谓“现代语言学转向”对治的别样光彩。当然,这是本文不宜深究的另一有趣话题)。笔者以为,“卮言”(其它二言只是扈言的文体形式,详后),实际上是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它涉及的问题远不止语言运用的技巧层面,而是…  相似文献   

2.
《古兰经》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诸多学科的理论渊源。作为语言的《古兰经》,它是阿拉伯语第一部见诸文字的典籍,规范了阿拉伯语言,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南北方言,对于散居半岛各地的阿拉伯部落人维护其语言和心理上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作为文学的《古兰经》,它不但因自成一体的"古兰体"成为阿拉伯有史以来第一部韵体散文形式的经典,而且因语言精炼、文体优美、风格独特、修辞超绝等文学品质而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最高典范,对推动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经中的寓言比喻和故事典故等具有文学性质的题材,始终是伊斯兰文学家创作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3.
(一)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在唐代中叶文風、文体和文学語言的改革运动(“古文”运动)中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山水記、寓言諷刺文以及杂文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这是人们所早已熟知的,但他在中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却长期以来湮沒无聞。唯物主义和无神論,是中国哲学史的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十余万言,其中有180则寓言故事,借此论彼,借小喻大。“朝三暮四”、“庖丁解牛”、“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皆见其间,早已为众所熟知。由于庄子在书中运用大量寓言故事,又数次使用“寓言”二字,且以“寓言”冠为篇名,因而给后世以很大迷惑,许多治庄学者认为,《庄子》中的“寓言”二字就是今天人们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寓言,有人甚至说:“庄子开创了我国寓言文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庄子》所谓的“寓言”,根本不是作为文学体裁的寓言。“寓言”最早见于《庄子》。其《寓言》篇云:“寓言十九,重…  相似文献   

5.
韩立新 《哲学动态》2012,(10):13-22
1714年,曼德维尔以未署名的方式发表了那本在当时引起广泛争议的著作《蜜蜂的寓言》,提出了一个近代社会特有的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蜜蜂的寓言》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发现了近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个严峻的事实,即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相反关系。一般说来,个体与整体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李包靖 《现代哲学》2006,(2):100-106
在布鲁门贝格看来,神话创作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一个充分条件。它的充分性体现于它出于文化目的论的内在要求——征服现实绝对主义。这是神话创作性的合法性。惟其充分性而非必要性,对文明的书写只能是一种审美神话的寓言。这是神话创作的非法性。因此,审美神话的寓言式书写困境承诺斯替主义二元论而来,在西方审美思想史上绵延不绝的普罗米修斯神话创作中见出。在通盘重构西方审美思想史之后,布氏提出了令人不安的审美神话之后的解释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有一则寓言:狐狸和刺猬住在相距不远的地方。狐狸不但狡猾,而且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哪里有什么好事也落不下它,抢尽了风光;刺猬就不行了,它又蠢又笨,不但走起路来慢慢腾腾,而且稍有风吹草动,它就  相似文献   

8.
《晏子春秋》的文体属性可谓众说纷纭,近年来,认定它为小说的观点日盛,持小说论者依据的主要是小说文体的部分特征,如具有故事性、以塑造人物为核心、具有虚构成分等。这种依据并不科学,它忽视了小说作为纯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我们要判断《晏子春秋》是不是小说,关键要判断它的文学属性,即它是不是审美的。《晏子春秋》在价值取向、人物塑造及表现手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非审美特征,这与标志着中国小说审美初始的《世说新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不能轻易把《晏子春秋》定性为小说,它是一种具有历史具体性的特殊文体。  相似文献   

9.
抗战报告文学艺术论李斌在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史上,抗战时期是它的兴盛期,也是它的艺术的发展期、完善期。本文试图将抗战报告文学置于抗日战争这一宏观背景中,置于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从文体发展和文体风格两个方面对它的艺术成就加以探讨。一、抗战报告文学的...  相似文献   

10.
《天路历程》中的寓言将班扬与激进分子和国教徒区分开来。激进分子抹杀了清教教义中永世和今世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滥用简明直白和经验的原则来解读《圣经》中的寓言,激起了轩然大波。班扬“籍先知以设譬”,强调寓言是在今世表达永世真理的手段,是他清教身份的载体。以帕克为代表的国教徒认为寓言与国教主张的语言机制背道而驰,班扬为寓言辩解表明了他的不从国教者身份。《天路历程》赋予了穷人获取和传播永世真理的优越感,说明寓言是班扬穷人身份的标志。这三种身份相互关联,构成了班扬完整的宗教身份。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5)
<正>明末清初,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与翻译文本,伊索寓言~1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传入中国。伊索寓言虽然是古希腊多神信仰时代产生的讽刺寓言故事,但在欧洲,用伊索寓言证道的传统,可上溯至公元前4世纪的异教的雄辩家。在圣经新约中也能够找到耶稣鼓励使用比喻的依据。伊索寓言更是中世纪圣坛上频繁使用之喻道故事,在欧洲中古流传的伊索寓言集子超过两千种。在欧洲的基督教传教士赋予了原本属于古希腊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这时,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开了。铁棒奇怪地  相似文献   

13.
<正>梁启超新文体的散文创作是其"文学革命"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蕴含。新文体的历史机缘在于报章新媒体的出现,它的成熟有赖于龚自珍、王韬等人的早期探索。梁启超新文体散文具有鲜明的政治功利性,体现出一种过渡性的创作特质,并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先秦寓言和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典藏宝库中的瑰宝,尽管作为寓言,都遵循了“讲述故事——说明道理”的语篇叙事模式,但是在寓意的构筑和言语功用上,却表现出了巨大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吕逸新 《管子学刊》2011,(4):59-63,68
"慎言"是孔子言说的重要原则,《论语》"慎言"意识的产生与"言"的神圣性、权威性,"述而不作"的文化理念及君子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慎言"意识决定着《论语》的言说方式,体现在文体形式上必然有其独特性,并对后世文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古代文体的形式规范和古代文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正《庄子·寓言》篇首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由于《庄子》丰富的寓言文字,其中论及的许多历史人物往往也被视作"寓言"主人公或者"重言"的主体。有鉴于此,以往对于《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习惯于将重点放在个体形象的考证以及形象寓意的分析上。~1其中最具代表性、反复被论及的是《庄子》中的老子、孔子等形象:《庄子》中的老子形象虽然不免寓言色彩~2,但形象相对贯通,可以一言蔽之为  相似文献   

17.
内容是基本的、决定性的这篇文章,主要是答周光华先生的。周先生的《也谈〈牧民〉篇的文体时代——与李曦先生商榷》(《管子学刊》1992年第4期),是专就《牧民》的文体同我进行辩论的。所以,需要作一个说明,即:判断文章属于那个时代,其内容特征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判断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是属于春秋时代的还是战国时代的更是如此;而文体的特征是次一等的,一般说来,它是辅助性的。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有重大差别,自然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也有重大差别。如果从内容上举出确切证据证明《牧民》为春秋齐国管仲所作,那么文体的争讼不一,也无妨作出肯定判断。即对文体的争讼可以有两种回答:(一)既然从内容上证明它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2,(7)
寓言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深奥隐幽的道理,佛教是一个寓言的宝库,佛经中有大量生动活泼、极富哲理的寓言譬喻,其中许多已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蔡日新先生《也说佛学典籍中的用喻》一文,对此作了饶有兴味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启示     
这是一则简单的寓言。一只青蛙不慎掉到一口井里。它不停地沿着井壁往上跳,但总是跳到离井口十来公分处又掉了下去。接着,它从井底拼命往上跳,一次又一次,没有停息。  相似文献   

20.
有这么一则寓言:在一条清澈的河里,生长着很多河蚌。有一天,它们聚在河边晒太阳,其中一只河蚌说:“我的身体里面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