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孙冠臣 《现代哲学》2004,(1):97-104
蒯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蒯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蒯因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整体论”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普特南对此论题的回应,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蒯因(W.V.Quine,1908—),曾被艾耶尔誉为“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在世哲学家”。他的哲学以一阶逻辑为标准框架,以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发生学的经验研究法,试图回答下述中心问题:我们是如何在“贫乏的”感觉刺激的基础上产生出  相似文献   

3.
刘泽华先生《我在"文革"中的思想历程》以及陈定学先生《〈矛盾论〉是毛泽东的原创吗?》两篇文章对《矛盾论》是否毛泽东原创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对此,本文具体考察了《矛盾论》与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李达《社会学大纲》、艾思奇《研究提纲》的关系以及《矛盾论》在收入毛选时的编撰情况,指出毛泽东是《矛盾论》的唯一作者、原创者。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出版的许多版本的逻辑教科书,在谈到什么是“定义”时,都认为: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例如: “定义是通过一个概念明确另一个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定义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诸葛殷同等《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相似文献   

5.
吉拉·谢尔从基础整体论出发,对逻辑基础问题给出了新的回答。她认为逻辑既奠基于世界,又奠基于心灵。但在《认知摩擦》中,她更强调前者,尤其是逻辑的事实性特征。她进一步澄清了逻辑性标准如何能够容纳二阶逻辑和模态逻辑,以及在基础整体论的视角下逻辑与集合论的关系。她还讨论了逻辑的心理主义,以及汉纳和麦蒂的逻辑观、蒯因的逻辑可修正论题,并对《认知自由》一书的主要内容做了预告。  相似文献   

6.
西方逻辑哲学研究述介陈波总的说来,即使在当代西方,逻辑哲学也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学科,目前并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形。这点可由下述事例印证:其一,在一本1991年出版的英文新书《真理的准则──逻辑哲学引论》中,作者巴斯卡·恩格尔(PascalEngel)在引言部分指出:“这本书是逻辑哲学的引论。但‘逻辑哲学’是一个保护伞式的词,它容纳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研究风格。我认为,(关于逻辑哲学的)主题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既定看法。”其二,有一些所讨论的问题及其内容大同小异的英文出版物,却被冠以不同的名称:“逻辑哲学”,“哲学逻辑”,“现代逻辑中的哲学问题”,等等。这足以说明,逻辑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即使在当代西方也未完全成熟。现选择几本我认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英文逻辑哲学专著作一些简要评价,读者或许能从中窥见当代西方逻辑哲学研究的“全豹”。维特根斯坦写有一部《逻辑哲学论》,虽然也讨论了一些逻辑中的哲学问题,但更多的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哲学著作,并不真正属于这里所说的逻辑哲学专著。但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W·V·蒯因却写有一部真正意义的《逻辑哲学》(1970),该书的中译本已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分七章,分别题为意义与真、语法  相似文献   

7.
感谢上海教区陈崇德先生、天津教区西开总堂王双魁修士和上海光启社丁根发先生的好意,使我先后读到近年新译的几本中文弥撒经书:《圣周礼仪》(1992年港版)、《主日感恩祭典—主日弥撒经书》(1982年版)和《乙年主日弥撒经文》(1994  相似文献   

8.
戴云 《学海》2005,(2):151-153
近日 ,从友人处借得吴新雷先生之大作《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 996年 3月版 ) ,书中的《舞台演出本选集〈缀白裘〉的来龙去脉》一文引起我极大兴趣。因我近年一直从事目连戏的研究工作 ,对于目连戏的选本、演出以及相关资料自然十分留意。早期刊印的《缀白裘》中能否寻觅到关于目连戏散出的蛛丝马迹 ?抱着这个目的 ,我仔细拜读了这篇文章。读后 ,这个问题虽没得到解决 ,但还是受益匪浅。该文对《缀白裘》各个时期的选本及刻印情况介绍甚详 ,使我们了解到 ,在较为流行的乾隆本《缀白裘》(包括乾隆四年玩玉楼主人编本及乾隆二十八年…  相似文献   

9.
看到答振益先生主编的《湖北回族古籍资料辑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出版,作为晚辈,心中感慨万千。我与答先生素昧平生,但在20年前已闻他的大名,可以说与他神交已久。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甘肃民族研究》编辑部工作,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科逻辑课程的面貌不断有所革新。但有时我觉得改革的步子太慢了一点。例如,成书于60年代中期,出版于70年代末期的《形式逻辑》(金岳霖主编),是以传统逻辑为本的,至今10余年,从未修订,又如,1979年出版的《普通逻辑》也以传统逻辑为主体,虽曾数度修订,增加新内容;但基本格局未动。这是我国仅有的两本国家教委组织的文科逻辑教材的情  相似文献   

11.
我正在讲授《普通逻辑》。使用的教材是上海版《普通逻辑》(修订本)。另外,还参阅一本与教材配套的《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修订本)。参考书第180页上说,正确的推理(即合乎逻辑的推理)需要具有哪些条件?这个问题是教学重点之一。但是,教材上并没有直接讲“什么是正确的推理?”而在第139页上讲:要使推理有逻辑性,推理过程必须遵守推理规则。违反了推理规则,推理就没  相似文献   

12.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曾举了某逻辑教科书上的两个把比喻当作一类比推理的例子(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师生、青老年、前后人的关系;用“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比“反动派不打就不倒”),借以说明比喻是不能作类比推理的。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这两个比喻能否作类比推理,固然值得研究,但笼统地认为比喻一定不能是类比推理,我却以为未必妥当。  相似文献   

13.
定义理论     
定义理论是逻辑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近年来国內关于改革逻辑教学体系和內容的讨论中,定义理论的改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是美国马里兰巴尔的摩大学H·卡哈尼教授所著《逻辑与哲学》(1986年英文第5版)一书的第十三章。文中讨论了定义理论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不少问题是当前国内逻辑教科书未论及的。此外,还介紹了有关形式系统的三条定义规则。兹刊登张建军同志译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延安大学学报》一九九一年第二期刊载了冯力平同志的《关系判断的分类与命名》(以下简称冯文)。该文指出了现行普通逻辑教科书中有关关系的分类和命名所导致的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逻辑教科书里出现逻辑矛盾,的确值得警觉,而且也十分有必要改正过来,冯文力求做到这一点,但其结果却并不太令人满意,很有商榷的余地。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李先焜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两篇论文(《语言、逻辑与语言逻辑》,1986年第8期;《指号学与逻辑学》,1988年第9期),批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论证他自己的“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的观点。我认为,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逻辑哲学问题,因此应该在更广大的背景中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16.
西方逻辑学界或哲学界似乎只有弗雷格、卡尔纳普、塔尔斯基以及蒯因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严格区分了表达式的使用和提及,不少逻辑学家或哲学家,甚至连罗素、刘易斯、马库斯以及赖尔之类的大家都将其混为一谈。使用和提及的区分自始至终贯穿于蒯因的逻辑研究之中,充分体现了他在逻辑研究中对精确性的不懈追求,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蒯因逻辑观之门的钥匙。本文明确地指出,单独词项(包括变元)在暧昧语境中是被提及的,而在透明语境中是被使用的,并从使用和提及的独特视角,以哲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蒯因的逻辑观,从而全方位地凸显了他研究逻辑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3年第3期刊栽的《概念的限制与语词的修饰》一文,将“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说成是雷锋所具备的本质属性(见该文第28至29行),这个问题我有些不清楚,现提出来求教于广大逻辑工作者。各本逻辑书关于本质属性的阐述,文字表达上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意思却是一致的。所谓本质属性,就是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这就是说,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是那些不仅对该事物  相似文献   

18.
洪毅然先生(1913—1989),当代著名美学家,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艺术家修养论》、《新美学评论》、《大众美学》、《新美学纲要》等书。洪先生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被学界誉为“大众美学的开拓者”。先生病重之际,还为我刊撰写了《追念易学家潘谷神先生》一文(见1989年第二期),不料文章刊出后尚未与先生见面,先生自己却已作古。先生临终叮嘱亲属收到我刊后放于灵前,供九泉之下一阅。现由我刊特约洪先生遗孀吴芸老师撰成下文,以寄托对先生的追念之情。  相似文献   

19.
《彖传》是易传各篇中成书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是易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 《易经》本是占筮之书,《周易》的哲理化而成为一部哲学著作始于《彖传》,易经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本无必然联系,而《彖传》的作者为寻求其间的关联开始试图将六十四卦的内容予以逻辑化、体系化,这种逻辑化的企图和战国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参见朱伯:《易学哲学史》上册,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相似文献   

20.
当我还在大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学院的图书馆里碰到《C.S.皮尔士论文集》第一卷,这事离现在已经超过三十年了。皮尔士的名字是颇为熟悉的。早就有过一本皮尔士著作选,书名叫做《机会、爱情和逻辑》(M.柯亨编),虽然当时我不曾读过这本书。至今我仍能回忆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